佛弟子文库

法相宗的概况

明旸法师  2016/12/03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听文章

法相宗的概况

佛灭后八、九百年间,弥勒菩萨应无著菩萨的请求,从兜率天降在中天竺阿瑜遮国内瑜遮那讲堂,宣说《瑜伽师地论》等,而树立唯识、法相的教义。无著菩萨复自造《集论》,明一切法相,授弟子师子觉选择,故后成为法相系。又造《摄大乘论》,明唯识之理,授其弟世亲选择,故后成为唯识系。然识为能唯,相为所唯,互有因果密切的关系,不可分离,故总名唯识法相宗。世亲既为《摄论》造释,复造《二十唯识论》,以广破外道小乘,造《三十唯识论》,建立识变因果的真理。后来又得陈那、护法、安慧、难陀、戒贤诸论师继续兴起,故本宗教义乃渐完具。

我国南北朝时,真谛三藏及菩提留支,对法相经论虽有翻译,但未竟全功。迨唐玄奘三藏,以英敏绝伦的才质,坚忍不拔的志向,孤身万里,周历五印度,从戒贤论师受学五部大论、十支论等。更通达因明《论理学》、声明(语言文字学)。至贞观十九年返回长安,广译经论等一千三百卷,唯识法相的奥旨,识变因果的真理,始弘扬于中土,一洗国人思想界的空洞混杂。又得弟子窥基大师,作《成唯识论述记》二十卷,并广制章疏:如《大乘法苑义林唯识章》七卷,《唯识掌中枢要》四卷,《瑜伽略纂》十六卷,弘扬本宗,近代太虚大师亦盛弘本宗。

本宗所说宇宙一切万有,都是识(心)所显现,故称为唯识宗,又本宗不诠明宇宙本体,只详密地把现象分类、故又称为法相宗。由历史观点言之,世亲菩萨根据《解深密经》、《瑜伽师地论》制造的《唯识三十颂》《唯识二十论》,是为本宗的根本经典。但是世亲以后,贤哲辈出,各有著释书籍,及至唐玄奘大师,在《成唯识论》里,引用了《华严》、《深密》、《如来出现功德庄严》、《阿毗达摩》、《楞伽》、《密严》等六经,及《瑜伽》、《显扬》、《庄严》、《集量》、《摄大乘》、《十地》、《分别瑜伽》、《观所缘缘》、《二十唯识》、《辨中边》、《杂集》等十一论,以证明心识的义理,故后来学者,遂以此六经十一论为本宗所传的经论。

复次,玄奘大师又综合世亲菩萨的门下,护法、难陀、安慧、亲胜、火辨、德慧、净月、胜友、最胜子、智月等十大论师所著的《唯识三十颂》的解释,而编纂的《成唯识论》十卷,为本宗树立的纲维,故亦为本宗重要的典籍。

本宗成立唯识义,古德以五重唯识观括之。

1.遣虚存实唯识观:云何遣虚存实?即遣遍计所执之虚妄,而存依他、圆成之实有也。前已云遍计所执,如认梦为实境,如执云为固体,唯是虚妄。依他起性,如心现梦,如云浮空,幻不离真而无自体。此云遣遍计执之虚,而存依他圆成之实者,以双观真俗二谛,而专遣虚妄执耳。就俗谛说、依他起亦为实,就胜义说、圆成实方为实。对虚说实,是为空有相对之唯识观。复次、二谛又为性相二门,相依性而常显,性离相而常住。起信论云:“一心生灭门”即是依他起性,“一心真如门”即是圆成实性;二者皆不离乎一心,此唯识所以成立也。

2.舍滥留纯唯识观:一切诸法皆不离识,识分心、境,境别内外。上云遣虚,仅遣去心外之虚妄执境,此云捨滥,乃将心内之相分境一并舍去,较为更进一层。然心外无本境,凡所缘皆心内相分,能缘皆是见分,悉统于百法之中。今就百法捨去十一色法,二十四不相应法,六变相所缘无为法今所留者,为八识心王及五十一心所。留能缘心,舍所缘境,是为能所相对之唯识观。

3.摄末归本唯识观:一心所法各分本末,本者、心之自体,末者、自体上所现之相分见分。上虽已舍相分,犹存见分之用,此则摄彼相见二分归就识心之体。心体云何?即自证分也。谓摄取识心上之相分、见分、而归于自证分。比较上二重更进一层也。是为体用相对之唯识观。

4.隐劣显胜唯识观:心王心所胜劣悬殊,心王为胜,心所为劣,以心所原为心王之所管领也。就胜义说,显主体之心王而隐属性之心所,亦由博而约、从粗而精之理,以便作观耳。至此又去五十一心所,仅存八识心王,是为王所相对之唯识观。

5.遣相证性唯识观:心王虽尊,有事有理:事者、差别之相用,必须遣之;理者、无差别之法性,必须证之。是为事理相对,事尽理显,智无得所,入真唯识之唯识观。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收藏分享
佛教知识文章列表

能造的心,所造的境全部是虚妄的

在唯识学当中它告诉我们说,人生的无奈来自于第八识的...

有了阿赖耶识,才能够建立十法界染净因果的相续

【若与如理作意相应生时,此闻所熏意识,与彼熏习,久...

什么是领受等流果

等流果是个人所领受的。有两种:第一种,领受等流;第...

这三个加在一起,人生就无解了

第二念以后,就落入了分别变,我们看看这个怎么从「因...

不能改变今生,但你可以改变念头

一切都是唯识所现,唯识无尽,但人生是苦不堪言,很多...

自心取自心,非幻成幻法

「自心取自心」,第一个自心是六根的明了性叫自心。去...

三界万法种种境缘,实无心识外之别物

三界惟心,万法惟识二语,人能言之,触境逢缘,仍被境...

随各人施心大小,所感得饭菜不同

外在六尘是讲依报的环境。看六尘这当中有六段:色、声...

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经

如是我闻。一时,薄伽(qi)梵(fn)游化诸国,至广严城,...

【注音版】二时临斋仪

出自弘化社《日诵经咒简要科仪》...

佛说疗痔病咒

(可治癌症跟痔疮、青春痘等等) 佛说疗痔病咒: 怛(dan...

般舟三昧经

般舟三昧经卷上 问事品第一 闻如是:一时,佛在罗阅祇...

佛教四众弟子的称呼及含义

佛教徒有四众之分,就是出家男女二众,在家男女二众。...

与师父相处时的礼仪

不少人在初学佛时,常会不知如何与法师相处,担心自己...

禅宗五家七宗——曹洞宗

曹洞宗宗名之由来 曹洞宗创始人良价(807-869)及其弟...

文殊菩萨十大愿

一、若有一切众生,所生三界,或我作他作,随缘受化。...

【佛教词典】圣众

(杂语)声闻,缘觉,菩萨,佛之圣者人众也。...

【佛教词典】四暴流

梵语 catvāra oghāh。又作四流、四大暴河、四瀑河。...

为家人烧菜放料酒,会破了酒戒吗

问: 法师您好!弟子受了五戒,自己并不喝酒,也不食...

大安法师:念佛为何能对身心起作用

问: 念佛对身心确实能起作用,这如何从理体上解释呢...

晚餐与疾病的不解之缘

千万不要以为随便进食晚餐无关紧要,国内外专家研究发...

木头与蛀虫

有一根木头上,忽然来了一只小小蛀虫,整日在木头身上...

【推荐】人生最大的价值是什么

一天,一个小和尚跑过来,请教禅师:师父,我人生最大...

出家所为何事?我适应出家否

凡要出家先应知道,出家所为何事?我适应出家否?我为...

安心,就这么简单

当年,慧可请求达摩为之安心。达摩要慧可取心来,以便...

法性本来空寂,但是因果丝毫不爽

你的眼根去接触佛像的时候,产生一个识,一个明了性。...

我们学佛是为了什么

问: 师父晚上好,我们学佛是为了什么,了脱生死,家...

要包容不要包庇

包容别人不容易,需要有耐心,因为当我们受到打击或是...

六个维系爱情的妙诀

女人问男人:有朵花长在悬崖上,去摘的人有摔死的危险...

邪见造的业是最重的

不如理就是说,你听闻了一个邪法以后,你自己在寂静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