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各宗要略——净土宗

界诠法师  2021/05/11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听文章

各宗要略——净土宗

史略

弥陀净土,源于晋代慧远大师,于庐山结白莲社,在阿弥陀佛像前立誓发愿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到了东魏昙鸾大师才有所发展。鸾师依龙树的《十住毗婆沙论·易行品》,著《往生论流》立难行、易行二道之说。继承法系有唐代道绰、善导。绰原学涅槃,因睹昙鸾事迹之碑文,深有所感,于是专修净业,并撰有《安乐集》,立圣道净土二门。善导听绰师讲净土之旨,后专修并弘扬净土法门。著有《观经疏》,完备净土一宗的宗义及行义。《观经疏》传至日本,立净土宗,为日本净宗之始。此后相承有:承远、法照、少康、永明、省常、莲池、蕅益、截流、省庵、彻悟、印光。

修法

本宗主要经典为三经一论:《无量寿经》、《观无量寿经》、《阿弥陀经》、《往生论》。

在行持中,分难行、易行。在五浊恶世,并无佛在世,永不退转地为难行。信佛所言,凭藉弥陀愿力便得往生入不退转为易行。

净土法门,唯依弥陀行愿,普收三根,彻上彻下无所不该。上至文殊、普贤、龙树、马鸣,莫不发愿导归;下至愚夫愚妇,无不可依此法门而往生。阿弥陀佛在《无量寿经》中,发了四十八大愿,愿生者寿命无量,国土庄严,入不退转。其中度生之愿为第十八最恳切:“设我得佛,十方众生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唯除五逆,诽谤正法。”故此世尊应末世之根机,开此法门,劝令往生极乐。

信愿行

往生西方以信、愿、行为三要素。非信无以发愿,非愿无以导行,非行不足满所愿,证所信,三者缺一不可。

信:信娑婆之苦,极乐之乐,信念佛能往生。

愿:厌离娑婆,欣求极乐,立深誓愿,远离恶法,誓不更造。勤修正道,誓不退惰,誓成正觉,誓度众生。净土得生与否,全视愿力之真切与否,即信而发愿,起真实修行。

行:此行专指念佛法门。念佛行业为内因,以弥陀愿力为外缘,内外相应,决定往生。念佛有称名念佛。观想念佛、实相念佛三种。

称名念佛:又云持名念佛、即口称佛号。其中有默持、金刚持、高声持。此外还有和缓念、追顶念、禅定念、参究念。

此持名念法是依《阿弥陀经》中的“……执持名号若一日……一心不乱,其人临命终时……即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

观想念佛:观佛相好功德。

实相念佛:观法身非有非空中道实相。

正助杂三行

专依净土经而修行业为正行,修余一切诸善万行为杂行。读诵、观察、礼拜、称名、赞叹供养阿弥陀佛为五正行。但读诵、观察、礼拜、赞叹供养为正行中之助行,唯称名为正行中之正行。善导大师的净土法门是舍杂归正,专修正行,旁修助业,一心专念弥陀一佛名号,念念不舍,以期往生净土。

三辈九品

念佛的目的是愿求往生极乐世界,但随行人的根机不等而往生的程度也有上中下之别。《观无量寿经》中说:“行人必须有至诚心、深心、回向发愿方能往生。”

此为往生的根本依证,但所修净业正因深浅有别,而往生的品位有高下不同。上中下三品,各有上中下三生,为九品。上品必须具足戒行,读诵大乘,深信因果,发无上道心,愿求往生等条件。中品必具戒行,不造五逆,孝养父母等条件。下品虽造罪,随其造罪深浅,但于临命终时,遇善知识教念念佛而生者。

修净业不可不知修福之助缘,《观无量寿经》云:“欲修净业者,得生西方极乐国土。欲生彼国者,当修三福,一者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二者受持三归,具足众戒,不犯威仪。三者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如此三事,名为净业。”

蕅益大师说:“得生与否,全由信愿之有无;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浅。”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收藏分享
佛教知识文章列表
界诠法师文章列表

西方净土的欣慕行

释尊对西方净土依正庄严的描述,为我们建构起一个至极...

一切法门六字全收

专念南无阿弥陀佛一佛,十方诸佛自然护念。 护念即是...

当知念佛目的,必须归于无念

念佛一法,尤为断念方便之方便。不令他念而念佛,亦是...

念佛之人当孝敬双亲,不可偏执速死求往生

佛教认为人生有八苦,分别是:生苦、老苦、病苦、死苦...

临终助念的重要性

由此因缘,平素不念佛人,临终善友开示,大家助念,亦...

善导大师的弘愿门是怎么回事

问: 善导大师的弘愿门是怎么回事? 大安法师答: 善...

极乐世界的人死后又去哪里呢

问: 西方世界的人有些也是有生命界限的,那么他们在西...

不求生净土,会产生两种过失

假设我们今天不考虑求生净土,菩萨会产生两种过失: 第...

佛说仁王般若波罗蜜经

序品第一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王舍城耆闍崛山中,与...

【注音版】佛说三十五佛名礼忏文

佛说三十五佛名礼忏文...

【注音版】延生普佛仪规

延生普佛仪规...

佛遗教经

佛垂般涅槃略说教诫经(亦名遗教经) 释迦牟尼佛初转法...

「无我」的简单解释

无我佛教的根本教义之一。指外道所执的实我及凡夫所妄...

礼佛三拜之含义

礼佛三拜之含义: (1)折伏骄慢心(2)见贤思齐(3)...

过堂

过堂,是上斋堂用餐之意,就是佛门中的吃饭,有别于印...

佛教的二十诸天

在佛教中,有二十天神,也叫二十诸天,是佛教著名的护...

【佛教词典】十六法

(杂语)中台八叶中四法,是如来之四智,四隅是如来之...

【佛教词典】色蕴五种相

【色蕴五种相】 据《显扬圣教论》卷五所载,色蕴略有五...

「降伏其心」有二个方法

古人说:你上路了没有?如果你没有找到高速公路,一直...

净土易往而无人,病根在于缺乏厌离心

我们看到一些同修,如果生活当中碰到一些挫折了,或者...

圣严法师:布施的人有福

为了保障未来的安全幸福,我们不能没有储蓄的习惯。凡...

大光法师:倓虚大师示寂前后

倓虚大师,在夏历癸卯年六月二十二日(即阳历一九六三...

「十不求行」帮助我们修养身心

《宝王三昧论》的十不求行能够很好的帮助我们修养身心...

人类普遍的一种的悲哀

我们一般人的生活情态,从早上睁开眼睛离开床铺,到晚...

晴日集

【存养篇】 一、得意淡然 不扬己盛 当我们面对得意的...

证严法师:珍惜食物,挽救未来

全球各地频传粮荒,然而富裕地区的人们似乎毫无所觉,...

助念只是辅助,临终者才是主导

问: 近日市面上流行一套开封念佛团,团长程晋林讲话...

观世音菩萨,汝于娑婆世界有大因缘

我们和观世音菩萨最有缘啦~这可是本师释迦牟尼佛亲自认...

保持一颗赤子之心

朋友之间的友谊不是靠甜言蜜语来维系的,真正的友谊是...

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诸同学!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这两句经,是金刚经中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