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

大安法师  2021/09/29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听文章

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我们来看这一段。一般无论是大经还是小经,它在结构上、组织层次上都有序分、正宗分和流通分。刚才念的这一段就是《心经》的序分。正宗分就是从下面“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直到“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这是属于主要概述的正宗分。从“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大明咒”以来,这是属于流通分。大概是这么一个划分。

序分开宗明义,这里没有像一般经典出现六种证信,直接开门见山,指出说法的人是观世音菩萨。在悲心利他的层面建立的名号是“观世音”,观照世间求救的声音给予救度——观世音;从侧重于自利解脱的层面来说,是“观自在”。

这个名称也不是随便安立的,他指点一切修般若的行人,你常常要观自在。这个“自在”就是本源心性、实相真如,观自性在不在。日常生活当中,我们的心都往外面跑。如果你能够观照当下这个心,念兹在兹,不往外面跑,也就有一点小自在了。他是要告诉我们“观”,天台家会讲“一心三观”——空、假、中,那我们要反观,不要心跑到外面去。

“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般若”有世间的般若,属于世间的聪明智慧,也有声闻的般若,有缘觉的般若,都是比较浅显的。那观世音菩萨所修的是深邃的,超越凡夫、二乘的,乃至于权教菩萨的般若波罗蜜。这个深般若就是对诸法本质特性的现量的把握,是要离开心意识的。

“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所以就照见,智慧是照,像太阳光一样的,一照全都呈现出来。不是用心意识去分析的、去概括的,那不是照。般若要有一种照的特点,照是要见,见就不是一般的模棱两可、模模糊糊的,而是了了见——彻证,这个见就是一览到底,好像我们看一个池塘,连池塘的底部是什么,你都能清清楚楚。那说明观自在菩萨的智慧,观照般若的力量非常大。

照见什么呢?“五蕴皆空”,这句非常重要。“五蕴”是指我们当人的生命——色、受、想、行、识。那为什么这五种用蕴来表达呢?“蕴”就是蕴藏、积聚的意思。我们的妙真如性、如来藏性为什么不能呈现出来?就是色、受、想、行、识,有时候叫五阴,给它遮蔽了。遮蔽之后我们就把这个身心认为是真实的,这一真实的就是身见我执了。

他就会执著这个幻相,贪恋、造业,一切为身体的欲望服务,由这里生起了一个很强的我和我所有的观念。滔天之下,我们众生都被这个五蕴给迷惑了,认为我们的身心是真实的。但观世音菩萨用他的经验告诉我们:色、受、想、行、识都是空的,都是缘起法,叫缘起无自性。缘起无自性,当体不可得。

所以般若系经典常常用比喻,比如《金刚经》六种比喻:“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比如“五蕴”中的色蕴,“色蕴”就是我们身体,四大构成的这个身体,“色”它是空的,了不可得的,是一种幻相。所以就用一个比喻,如露,如朝露,朝露就是早上的露水,阳光一出来,这个露水就蒸发了。所以我们的这个色壳子——色身就像露水一样,很危脆,很快我们就会衰老、疾病、死亡。

比如我们的“受蕴”,“受”就是领纳、接受外境,感觉到是苦受、乐受、不苦不乐受。“想蕴”,我们天天思想,妄想,“想”是心里取那个相。还有“行蕴”,我们的迁流不息的行蕴。这三者就像水泡,如泡。水泡就是水被风一吹生起的泡沫,你一看好像是有一个东西,但你拿手一碰,什么都没有了,当体空寂。

还有我们的“识蕴”,这是指第六识,执著法尘,系缘法尘,给与各种的分别,是好、是坏、是善、是美。它就像影子,也是了不可得的,当体即空的。

这个概念,对于我们生起智慧的登堂入室是非常重要的概念,“五蕴皆空”。如果你还执著五蕴都是真实的,有一个真实的我,我要拥有一切,你一辈子就被忧患、痛苦所笼罩了。当你了解当下五蕴皆空的时候,就能够契入到真如自性。契入真如自性就能够“度一切苦厄”,“度”就是超脱、离开一切的苦难、痛苦。

我们很多的痛苦就是由于执著五蕴的真实而出来的,你了解缘起性空,不再去贪恋执著了。“空”就能够破我执,乃至于破法执。那这个身见我执就是见思惑,令我们在三界分段生死,轮回不休。变易生死无明烦恼。

如果你能够照见五蕴皆空,这里面,五蕴里面没有一个我,五蕴的法也当下了不可得。人法二执破掉,分段生死和变易生死的苦因苦果当下就能离开,这就是度自己以及其他一切众生的两种生死的大患痛苦。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收藏分享
大安法师文章列表

初地之前的修学是从假入空追求安稳

智者大师把我们从凡夫到成佛的修学分成两大部分,这当...

生西劝持观音圣号

生西劝持观音圣号, 为什么《印光法师文钞》当中有这么...

劝进行者念佛消灾

又须劝父母、兄弟、姊妹、妻室、儿女、乡党、亲友,同...

此一心法,诸佛成道之本

觉树根株。教门头首。 此一心法。诸佛成道之本。菩萨悟...

站在本来就没有的角度来面对人生

依止空正见跟发心,他开始修行了。 第一个,安心如空之...

耀智大和尚自述与观音菩萨的殊胜缘分

每一个人的心中都有一尊观音菩萨,关键的时候都会祈祷...

【推荐】佛教疗养之法

吾人铸形父母,寄迹乾坤,随业受身,依因感果,是身不...

千劫万难生二胎 持名念佛现奇迹

随着国家全面放开二胎政策的实施,在周围朋友、同事以...

【注音版】佛前上供仪

出自弘化社《日诵经咒简要科仪》...

撰集百缘经

撰集百缘经卷第一 菩萨授记品第一 (一)满贤婆罗门遥...

普贤行愿品

大方广佛华严经卷第四十 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普贤行愿品...

佛说仁王般若波罗蜜经

序品第一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王舍城耆闍崛山中,与...

如何看待《无量寿经》会集本

《佛说无量寿经》传入中国,曾被翻译过多次。现存五个...

菩萨法的修行核心

外道相善,乱菩萨法。昙鸾大师《往生论注》 外道相善,...

念佛为何要记数,记数不是分心了吗

问: 既然都是念佛,何必要记数呢,记数不是分心了吗...

得了不治之症该存什么样的心态

问: 如果得了不治之症,念佛功夫还不能伏住烦恼习气...

【佛教词典】本三昧耶印

即莲华合掌,为密教行法最初所作之印。结印之样式为竖...

【佛教词典】所立

(一)梵语 siddha。所成立之意。[俱舍论卷一] (二)因...

「华严九心」说颜回

在佛法的修学中,寻找善知识并如理依止,成为入门一件...

肥胖多病的原因

舍卫城有一位富翁,因为过分肥胖,导致通身是病。有一...

真正贫富的标准

给大家讲一个佛陀在世时的故事: 一次法会,很多人来听...

你心里的苦恼和困惑是谁放进去的

看到这样一则小故事,说有个人总是非常苦恼,他听说佛...

生命入胎疑

男女未会以前,从无产乳之事。一经配合,便有子女。试...

在「不幸」之中获得觉悟的机会

在一个父母离异、舅舅痴傻、爷爷病痛大半生、奶奶跳楼...

少说一句话,多念一句佛

少说一句话,多念一句佛;打得念头死,许汝法身活。 这...

禅门的十六字心要

达磨大师《悟性论》:直指人心,见性成佛,教外别传,...

人间佛教的人情味

法师与小食客 慈惠、慈嘉二位法师留日期间,一天相约...

念佛的心不能带条件

诸位,我们要注意你带条件,这个条件这个因缘就是外境...

【推荐】香板下的祖师:来果老和尚

头陀苦行 到六月二十五日,我私自过海,准备行头陀苦行...

为什么为人处事要诚实信誉

问: 为什么为人处事要诚实信誉? 方海权答: 经中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