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观心的下手功夫

净慧法师  2021/12/13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听文章

观心的下手功夫

古人说:“若人识得心,大地无寸土。”可见心量广大,心能包括一切。有句话叫做“心包太虚,量周沙界”。又有经典上讲:“心外无法,法外无心。”五祖弘忍大师也讲过:“不识本心,学法无益。”所以说,学佛最终的目的是认识我们自己这一念心,把心的问题解决了,学佛也就大事了毕。法门无量,但是不管哪一法,都离不开心,因为心外无法故。

我们在平常用功的时候,怎样才能够从管住这个心到彻底地认识、掌握这个心?这其中的过程,既非常艰苦,也非常漫长。但是,只要懂得有这件事,并且心向往之,努力去做,我们就有最终了解、掌握的那一天。

今天有不少道友见了面便说,他的妄念多得很,可以说是心猿意马。不静坐不用功时,仿佛自己没有什么妄想;一用功、一静坐下来,则妄念纷飞,此伏彼起。实际上,并不是静坐时妄想才有,不静坐时妄想就没有;应该说,由于静坐时提起觉照,观察此心,才发现有妄想。这是好事,这是你已经开始注意到了自己的心态。

又有道友讲:“妄想起来了怎么办呢?”我说:“你别管它。”昨天讲到要孤立此心。所谓孤立此心,便是不续前,不引后。所谓不续前,就是不要和过去的心相牵扯;不引后,便是叫你不要和未来的心发生联系,把当下这一念照顾得了了分明。做到了了分明地照顾当下一念,那么不管你有无妄想,只需做到“念起即觉,觉之即无”。知道是妄想,就不要去追逐它、继续妄想下去,而是要提起正念。

正念,是不是妄想呢?讲到底正念也是妄想。不过,它是把意念寄托在(或说集中在)一个念头上,以一念来代替纷杂万念。说到底,虽然念佛号也是妄念,但是这个妄念和别的妄念有根本的区别。这一念佛之念具有恒沙功德,所谓“念佛一句,罪灭河沙”,其他的念头就不具备这种功德,不具备这种加持力。

在一些祖师的语录上讲,这叫做以毒攻毒,或说以一念代万念。到了究竟的时候,连这一念也是多余的。我们现在这样一个程度、层次,距离那种时刻还遥远得很。在当前用功的时候,必须牢牢把握一个正念,以一念正念来代替万念。这是观心的一个下手功夫,也是把握自心的一个下手功夫,千万不要夸夸其谈,好高骛远,要老老实实地面对自己的心态,把握自己的心态。修行,找到一根拐杖,就不要把这根拐杖随便地扔掉了,扔掉了这根拐杖,你就会摔交。这个拐杖就是一个法门,是帮助我们认识自心、了解自心的一种方便。

实际上,我们要认识这个心,要把握住它是很难很难的。我们的赵州和尚,他老人家在修行的过程中“三十年不杂用心”,可见用功之难。赵州老人,人称古佛再来,他也示现出用功的难度,何况我们平常的人,我们这种劣根性的人!要想真正地把握自己的心态,我们就必须天天、时时、刻刻都要知道有这件事,天天、时时、刻刻都要不断地磨炼自己的心。

在座的有很多六七十岁的老人,说要三十年不用杂心,便说:“我都七十岁了,还能活几天呢?这一辈子要想了结这件事是不是就没有希望了呢?”也不是的。这个心的认识,说容易也容易得很。怎么容易呢?就是要死下这个心,死下妄心,死下想讨便宜的心,以最大的决心,努力地精进不息。有很多人是在晚年才信仰佛教,才知道有一个所谓生死大事,才开始修行。大多数人都能够程度不同地得到受用,那是因为他有一种“朝闻道,夕死可矣”的决心和毅力。

所以,从这一点来讲,并不一定年轻人修行就进步快,老年人修行就进步慢。年轻人倘若他心不急,不肯坚持,悠悠忽忽,也有可能会空过一辈子。年老的人,信得及,有紧迫感,他可能在三年五载就能够解决这个大问题。

能不能了解、掌握这个心,关键是看你有没有决心、信心和毅力。佛教讲修行就是讲修心,所谓“不识本心,学法无益”。我们时时刻刻要抓住这个根本问题,把这个根本问题解决了,一切的问题也就会迎刃而解。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
净慧法师文章列表

【推荐】下载手机APP客户端

可以更方便的学佛法...

修四念处来破这四种颠倒

这个非量主要的就是我们对身心世界的这四种颠倒。我们...

圣人、妻子和老虎

有一个青年,听说喜马拉雅山的山腰上居住了一位有德行...

心作心是之义

心如工画师,能画诸世间。佛,正觉世间也。菩萨,缘觉...

圣严法师《帮忙保平安》

有次我去拜访一位相当有钱的居士,他家门口有保镳站岗...

心不要活得太表面,要能够更深层

我们在心中能够受持常住两个字,就能够远离三恶道。常...

找到自己契机的法门来修学

我们在修学大乘佛法的过程当中要掌握一个原则,站在佛...

以四力成就作意:境界力,忆念力,希望力,串习力

如理作意非常重要,什么因缘会决定我们如理作意呢?《...

变化的只是我们的感觉

有个人在市场上买了一个青花瓷瓶,价钱还算公道,做工...

佛说佛名经

佛说佛名经卷第一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婆提城祇树给...

【注音版】佛说阿弥陀经

(印光大师校印版本)...

菩萨行五十缘身经

佛在罗阅祇耆闍崛山中,时与比丘僧千二百五十人、比丘...

【注音版】净土十疑论

净土十疑论...

前念无去,现念无住,后念无来

当我们的心静下来的时候,再回光返照此心的起心动念,...

《金刚经》中三心不可得的境界是什么

《金刚经》讲,一个修行的人要达到三心不可得的境界。...

做人做事无不是以心为主

佛法中,以心为主。学禅以心为主,世间法也是以心为主...

无念、无相、无住

彻底觉醒不空过此生 在禅堂里面七天,可能每个人都能有...

【佛教词典】饮光

(一)梵名 Kā?yapa(音译迦叶波,略译迦叶)之意译。佛...

【佛教词典】常乐我净

(一)大乘涅槃与如来法身所具足之四德。又称涅槃四德。...

【视频】慧律法师《瞋恨心重的果报》

慧律法师《瞋恨心重的果报》

【视频】湖南衡阳上封寺

湖南衡阳上封寺

【视频】南无大愿地藏王菩萨(佛光山)

南无大愿地藏王菩萨(佛光山)

禅观了解过去,净土规划未来

当我们谈现在,其实是离不开过去,也离不开未来;如果...

祖师在生死关头,尚且要示现恳切念佛

佛示现在这个世间上八相成道就是要饶益众生,在给众生...

十方诸佛净土无量,为何经论多指归极乐

若善男子、善女人,专念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以诸善...

沙弥的发心

过去,在雀离寺有一位证得阿罗汉果的长老比丘。一日,...

持不杀戒的功德

大乘以不杀戒为首,淫戒次之。小乘以淫戒在先,杀戒居...

哪个法门消业障效果最好呀

问: 慈云灌顶法师在《观无量寿佛经》注解里面告诉我们...

尽力而为,量力而行

很久以前,有一位修行很深的高僧隐居在山林中。但是,...

专访觉光长老:一生出家皆因前世缘

将此身心奉尘刹,是则名为报佛恩这是佛学经典中间的一...

佛陀造像的最初因缘

释迦牟尼佛出家成道后第八年,渴思报答母亲摩耶夫人生...

天台智者大师略传

第一章:大师家系 止观明静,前所未闻。故智者大师把它...

三业没清净,有这些现象全是假的

【从先过去久远以来。于佛法中各曾习善。随其所修何等...

这才是人生真正的富贵

幼而学者,如日出之光。老而学者,如秉烛夜行,犹贤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