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观心的下手功夫

净慧法师  2021/12/13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听文章

观心的下手功夫

古人说:“若人识得心,大地无寸土。”可见心量广大,心能包括一切。有句话叫做“心包太虚,量周沙界”。又有经典上讲:“心外无法,法外无心。”五祖弘忍大师也讲过:“不识本心,学法无益。”所以说,学佛最终的目的是认识我们自己这一念心,把心的问题解决了,学佛也就大事了毕。法门无量,但是不管哪一法,都离不开心,因为心外无法故。

我们在平常用功的时候,怎样才能够从管住这个心到彻底地认识、掌握这个心?这其中的过程,既非常艰苦,也非常漫长。但是,只要懂得有这件事,并且心向往之,努力去做,我们就有最终了解、掌握的那一天。

今天有不少道友见了面便说,他的妄念多得很,可以说是心猿意马。不静坐不用功时,仿佛自己没有什么妄想;一用功、一静坐下来,则妄念纷飞,此伏彼起。实际上,并不是静坐时妄想才有,不静坐时妄想就没有;应该说,由于静坐时提起觉照,观察此心,才发现有妄想。这是好事,这是你已经开始注意到了自己的心态。

又有道友讲:“妄想起来了怎么办呢?”我说:“你别管它。”昨天讲到要孤立此心。所谓孤立此心,便是不续前,不引后。所谓不续前,就是不要和过去的心相牵扯;不引后,便是叫你不要和未来的心发生联系,把当下这一念照顾得了了分明。做到了了分明地照顾当下一念,那么不管你有无妄想,只需做到“念起即觉,觉之即无”。知道是妄想,就不要去追逐它、继续妄想下去,而是要提起正念。

正念,是不是妄想呢?讲到底正念也是妄想。不过,它是把意念寄托在(或说集中在)一个念头上,以一念来代替纷杂万念。说到底,虽然念佛号也是妄念,但是这个妄念和别的妄念有根本的区别。这一念佛之念具有恒沙功德,所谓“念佛一句,罪灭河沙”,其他的念头就不具备这种功德,不具备这种加持力。

在一些祖师的语录上讲,这叫做以毒攻毒,或说以一念代万念。到了究竟的时候,连这一念也是多余的。我们现在这样一个程度、层次,距离那种时刻还遥远得很。在当前用功的时候,必须牢牢把握一个正念,以一念正念来代替万念。这是观心的一个下手功夫,也是把握自心的一个下手功夫,千万不要夸夸其谈,好高骛远,要老老实实地面对自己的心态,把握自己的心态。修行,找到一根拐杖,就不要把这根拐杖随便地扔掉了,扔掉了这根拐杖,你就会摔交。这个拐杖就是一个法门,是帮助我们认识自心、了解自心的一种方便。

实际上,我们要认识这个心,要把握住它是很难很难的。我们的赵州和尚,他老人家在修行的过程中“三十年不杂用心”,可见用功之难。赵州老人,人称古佛再来,他也示现出用功的难度,何况我们平常的人,我们这种劣根性的人!要想真正地把握自己的心态,我们就必须天天、时时、刻刻都要知道有这件事,天天、时时、刻刻都要不断地磨炼自己的心。

在座的有很多六七十岁的老人,说要三十年不用杂心,便说:“我都七十岁了,还能活几天呢?这一辈子要想了结这件事是不是就没有希望了呢?”也不是的。这个心的认识,说容易也容易得很。怎么容易呢?就是要死下这个心,死下妄心,死下想讨便宜的心,以最大的决心,努力地精进不息。有很多人是在晚年才信仰佛教,才知道有一个所谓生死大事,才开始修行。大多数人都能够程度不同地得到受用,那是因为他有一种“朝闻道,夕死可矣”的决心和毅力。

所以,从这一点来讲,并不一定年轻人修行就进步快,老年人修行就进步慢。年轻人倘若他心不急,不肯坚持,悠悠忽忽,也有可能会空过一辈子。年老的人,信得及,有紧迫感,他可能在三年五载就能够解决这个大问题。

能不能了解、掌握这个心,关键是看你有没有决心、信心和毅力。佛教讲修行就是讲修心,所谓“不识本心,学法无益”。我们时时刻刻要抓住这个根本问题,把这个根本问题解决了,一切的问题也就会迎刃而解。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收藏分享
净慧法师文章列表

如本法师:出家修行的十点要求

出家是一件神圣庄严的伟业,是超凡入圣的转捩点,是世...

修行前应当先修忏悔之法

善男子若未来世诸众生等欲求度脱生老病死始学发心修习...

【推荐】《印光法师嘉言录》白话文

(印光大师著;圆涛法师白话译) [封一题词] 宣讲因...

在名号中化解我们凡夫的心

因果轮回是正知正见,如果拨无因果就是大邪见。所以我...

五停心观对治五种烦恼

五停心观指不净观、慈悲观、缘起观、念佛观、数息观等...

心外焚香求福了不可得

在达摩祖师《观心论》这部书里面(这个论,相传是达摩...

于身无所取,于修无所著,于法无所住

咱们拜佛也好,礼忏、念经也好,一天当中上殿过堂的,...

你心一动,魔就有机可乘

这个地方我们要说明一下若作圣解,即受群邪。说是我今...

右绕佛塔功德经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僧及...

大般若波罗蜜多经(600卷)

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第一 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第二 大般...

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

如是我闻:一时,婆伽婆入于神通大光明藏,三昧正受,...

瑜伽师地论(100卷)

瑜伽师地论卷第一 瑜伽师地论卷第二 瑜伽师地论卷第三...

居士修福的重要性

出家众和在家众,从禅宗的角度来看,在修行开悟这一点...

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净慧长老今晨安详示寂

2013年4月20日凌晨6:26分,近代高僧虚云和尚法子、中...

中国禅宗的起源

少年时代的净慧长老 我今天所讲的禅,不是六度禅波罗蜜...

从随缘中得到无量法喜

我们在四祖寺举办禅七,四祖寺就是四祖开辟的道场,四...

【佛教词典】深藏

(术语)总称诠诸法实相深理之大乘修多罗藏。安乐集上...

【佛教词典】业俱有法

【业俱有法】 p1219 品类足论六卷六页云:业俱有法云何...

真为生死而念佛

佛教人念佛求生西方,是为人现生了生死的。若真为生死...

不正当的钱财是守不住的

我们讲一个小故事,跟偷盗有关系的,大家体会一下。古...

跟无量宇宙相比,一点小事又算得了什么

《法华经》会三归一,开权显实,开迹现本,皆成佛道。...

多行善事就是自己最重要的贵人

一天夜里,已经很晚了,一对年老的夫妻走进一家旅馆,...

让业力沉淀,带业往生

你修行,你要知道问题在哪里。就像佛陀说的,外道为什...

如何对治修行中的懈怠

问: 如何对治修行中的懈怠? 慧律法师答: 对治懈怠...

修行必须要有一颗恒心

释迦世尊在世时,有一位有钱的长者,听闻佛法之后,感...

一句弥陀赅尽三藏教义

关于佛法的修证,由于众生同俱和佛一样的无陋智性,本...

大安法师:家里多是道教徒,会对往生有障碍吗

问: 原本我和道教颇有渊源,家中多是道教信徒,对我...

修此五念门,毕竟得生安乐国

【原文】 若善男子、善女人,修五念门行成就,毕竟得生...

蕅益大师的六信

如果说善导二种深信简洁明快、直溯根源的话,那么蕅益...

每天念佛多少与行愿有无

问: 净土行人每天念佛念多少声?法师曾开示说至少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