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三皈五戒是学佛的基础

慈航法师  2012/08/12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听文章

三皈,就是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佛法僧合称为三宝,所以叫做皈依三宝。佛是觉义,所谓自觉、觉他、觉行圆满,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无上正等正觉,故称为佛。法是轨持义,所谓“教法、理法、行法、果法”能成无上正等正觉之轨道,故名为法。僧是和合义,有事和理和二义。事和,能见和同解,戒和同修,利和同均,意和同悦,口和无诤,身和同住;理和,能证无为择灭之理。由此事理二和,上弘佛道,下化众生,自度度人,故名为僧。佛如医王,法如良药,僧如看护者。非佛无以说法,非法无以度生,非僧无以弘法。故三宝如苦海之舟航、暗室之明灯、病者之良药,有度人济世之功,故称为宝。

皈者反义,反黑为白,反邪归正,翻染成净,转有漏成无漏,转凡成圣,故称为皈。如游子之归家,叛徒之归国,有归顺反正之义,名之为皈。依者托义,如婴孩依托父母,孤儿依托慈善家,弱国依托强国。一切众生漂沦生死,无救无依,唯有仗三宝之教手,拔出苦海,救济沉沦,故须皈依。

有许多人不明白皈依的意义,他说:“我只要信佛,何须仪式,何必要皈依? ”殊不知佛教的教理虽多,而综括之不出信解行证。所谓皈依三宝者,首表乎信;即信佛,信法,信僧是也。今信尚无,况解行证?盖因信而求了解,因解而修行,因修行而证佛果。眼见世之学佛者多,而偏缺者亦不少;有全不信者,有信而不求解者,有虽解而不修行者,有虽行而不能证果者。其故何哉?盖佛果如宝,不信何以求宝;虽求而不识真宝,虽识而不愿取宝,则宝虽现前,不得实用,于己何益?

更有进者,每见一般学佛之人,或信佛而不信法信僧者,或信法而不信佛信僧者,还有单信人而不信佛信法者。信佛而不信法信僧的人,大多数是一班愚夫愚妇,信偶像有灵感,只求媚佛,把佛当神待。无论升官发财,添丁平安,求之即得,而对于亲近知识,听闻正法,好像是没有他们的事情一样。但信法而不信佛信僧的人,这种人自己标榜是知识界只研究佛学,当一种学问研究而已,不但不信仰僧尼,连佛菩萨他也以为是迷信。还有一班人,不但不信佛不信法,连僧他也是不信。这种人只专信仰一个人,不管所信仰的人有学问,无学问,有道德,无道德,只要他是我的师父就是好的;其他僧尼,有时候不但不恭敬,反加诽谤。所以在中国学佛的人,虽然称多,而正信学佛的人,恐怕还是少数。究竟能有几人,先拜明师,研究佛法,信佛功德,学菩萨行,行菩萨道,自行化他,同成佛果呢?恐怕连神佛都分不清楚,佛教和外道混为一谈的还多得很!这就是不求明师,不闻正法的过失所致!所以学佛须先皈依三宝,是第一个进门的条件。

次说五戒。五戒是:(1)不乱杀,(2)不乱取,(3)不乱淫,(4)不乱语,(5)不乱饮食。佛家的五戒,就是儒家的五常--不乱杀就是仁,不乱取就是义,不乱淫就是礼,不乱语就是信,不乱饮食就是智。盖四维八德都从五常中流出,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根本。每听许多人说:“我又不出家,何必要受戒呢?”殊不知你虽不出家,难道人格也不要了吗?因五常、四维、八德,就是人格的标准。古来凡国王受位时,百官受位时,都要先去受菩萨戒,然后才受位;这就是表示,依佛的教法,去自行化他做人模范呀!

我常常有这样一个问题来问人:“你为甚么要学佛?”意思就是想要他答:“因为想做一个好人。”说到好人莫过于佛,假定一个人连五条最简单、最应当的五戒都不能受持,你还说甚么想要学佛吗?所以学佛的人,是以三皈五戒来做基础。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收藏分享

【推荐】不要倒霉了才来学佛修道

像你们又修道又念佛又学密宗,其实我当年也一样,反正...

障碍我们学佛修道的五住烦恼

苦与乐是没有一定分界线的,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何谓...

学佛过程中会碰到的问题

能够学佛,是人生的最大幸事。佛菩萨告诉我们很多做人...

佛也有寿命的吗

问: 佛有寿限吗?如何理解此佛寿命多少多少劫?劫后...

住持三宝与理体三宝

住持三宝是基础,理体三宝是目标。 住持三宝: 这是外...

如何做一个佛弟子

问: 如何做一个佛弟子?佛弟子应该如何行善? 慧律法...

【推荐】学佛第一要知见正

学佛第一要知见正,我们学佛为的什么?先把目标订正,...

居士如何如律如法护持三宝

问: 请教法师,居士如何如律如法护持三宝? 宏海法师...

佛说观药王药上二菩萨经

佛说观药王药上二菩萨经 宋西域三藏畺良耶舍(宋言时称...

【注音版】华严经净行品

(印光大师校印本)...

【注音版】净土十疑论

净土十疑论...

思惟略要法

形疾有三:风、寒、热病,为患轻微。心有三病,患祸深...

贫穷的人有七种布施

贫穷布施难。然而,佛陀告诉我们不用财物也能布施。称...

七个使人衰老的原因

导读: 岁月悄悄地流逝,不知不觉中,皱纹蹑手蹑脚地...

佛陀的眼睛为什么往下垂

追求幸福是人类的共性,但人们对于福的认识和态度,却...

一切业障海,皆由妄想生

你听闻《法华经》,产生开示悟入佛陀知见,不管你过去...

【佛教词典】善恶不二

谓善、恶(同于“不善”)二者,皆由因缘而生,其中并...

【佛教词典】久住者

(杂名)久住山寺修行者之称。...

幸遇大乘诸经,方知衣珠固在,佛性仍存

原文: 经云:人身难得,佛法难闻。若非宿有因缘,佛经...

于出入息中,精勤思维死想

过去佛陀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弘法时,有一天,佛告诫...

黄智海《佛法大意》

印光老法师鉴定 皈依弟子黄智海演述 佛经上说,万法...

修行时要先「调五事」

修行既要有好的大环境作保证,如安定的社会和清净的道...

供僧后又受八关斋戒,得到这样的现报

我讲一个故事听听。这个人,他是一个很贫苦的人,夫妇...

你要是做了,这才是真正保险

大家学完《地藏经》,我们依法行持哪怕七天都好,光说...

把财色关过了,修学佛法才算入门

古来大德经常说这个世界只有两种人:一种贪财的,一种...

刁难佛陀的年轻人

佛陀成道初期,他不断地到处教化,有段时间到舍卫城的...

干任何事,决心和长远心很重要

今天我听到这样的言论:我们到这里参加打七是来种善根...

佛教中的财神是谁

在佛教中,虽然没有专门称呼财神的说法的。但是佛和大...

虚云老和尚拒绝女色诱惑的故事

一个人想了生死,想把功夫用上,第一,先培福,先做苦...

10个生存之道

1、一只火鸡和一头牛闲聊,火鸡说:我希望能飞到树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