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用慈悲观来对治嗔恨心

净界法师  2015/06/01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听文章

用慈悲观来对治嗔恨心

我们众生的烦恼,也是各式各样的,有些人贪烦恼重,有些人嗔烦恼重。嗔烦恼重是这样,他整个生命是完全放逸的,你只要不如他的意,他就发脾气,这种人我们就不谈,这种人当然就是处在完全放逸当中。

但是我们修行人,有些人这个嗔是怎么回事呢?这个人多数还是精进的人,不管是持戒精进,做定课也精进。但是他这种精进很容易以他的标准,这两个眼睛一打开就看到别人:你们这些人都是懈怠放逸。他会把要求自己的标准,两只眼睛往外一看,就会发出这个嗔恨心出来,怎么办呢?就要修慈悲观了,不可以这样子。

慈悲观根据《菩提道次第略论》,主要有两个次第:

第一个是平等舍,观察一切法自性空。就是说我们人跟人之间相处,生命的创造者就是因缘,都是过去的业力。我过去跟他因缘好一点,我看到他就是欢喜,你说为什么,我讲不出道理出来,但是看到他就是欢喜,他对我有不合理的事情,而我就是能够包容。有些人,这两个人一接触,你看我不顺眼,我看你也不顺眼,稍微有一点点微细的动作就起烦恼,这是过去结恶因缘。

怎么办呢?平等舍!就是你要观察怨家跟亲属都是不决定的,他现在是你的亲属,但是这件事也不决定的,可能马上就会变成怨家,有时候一句话不合,就变成怨家了。今生是你的亲属,可能上辈子是怨家;今生是怨家,也可能上辈子是亲属。我们这个生命的舞台,它是不断变化的,怨家跟亲属都不决定的,怨家能够变为亲属,亲属也会变为怨家。你首先要做这样子的观想,把你对怨家跟亲属的定义给破坏掉——没有这回事情!这件事情没有自性,没有一个真实的冤家,也没有一个真实的亲属,事情都是可以创造的,只要你内心肯努力,恶因缘一定能够变为善的因缘,这是平等舍。你一定要有信心,后面才能修得起来。透过平等舍心以后,把你对这个怨家的执着给破坏掉。

破坏掉以后怎么办呢?修悦意慈。就是我们慈悲心要生起来,你一定要跟他有好的关系。怎么办呢?就是知母、念恩、报恩。你观察这个众生,你在生死轮回当中,我也在生死轮回当中,我们两个在这一期生命会相遇,这件事情不是小因缘。无量无边的众生,有天、人、阿修罗、地狱、饿鬼、畜生,得到人身又能够在同一个地球,又能够在同一个地方,这件事情不是今生才有的因缘,过去生生生世世都是有因缘的。在生生世世的因缘中,你肯定有一生做过我的母亲——“知母”,你如此地了知,这些众生都曾经做过我的母亲。

做我的母亲时,她对我是很照顾的,要是剩下一口饭,她会把这一口饭给我吃的,她用所有一切的资具来照顾我、养育我。我们要忆念这个人对我有太大的恩德了!那要怎么办呢?报恩!我应该要用这一生,报答她过去曾经对我的恩。

怎么报答呢?唯一的就是“慈”跟“悲”,她身心有痛苦,我应该为她拔除;她身心没有快乐,我应该给她快乐。当然给她快乐,不是给她五欲乐,是给她三昧乐、佛法乐、寂静乐,告诉她怎么样修行、怎么样离苦得乐的方法。这个“悦意”就是去创造你跟他之间一个好的因缘,透过我们的思惟,观察这个人过去曾经是我的母亲,对我有恩,所以我应该要报答他,就是先建立一个好的因缘,你跟他有好因缘,你才有可能对他拔苦与乐。

慈悲观就是两个内容:一个是平等舍;一个是悦意慈。

不过这件事情是这样子,你修慈悲观的次第,可以先找因缘比较好的修,你那个慈悲心很容易就能够生起来。然后你再找中庸的,你跟他没有好因缘,但是也没有坏因缘,你再对他修慈悲观,知母、念恩、报恩,慈心、悲心。然后你再面对你的怨家,对他修慈悲观。这三个次第,就是对治嗔恨心。

在戒律里面,小乘的戒法,它的重点在治贪。很明显的,佛陀在声闻戒里面,对于一个比丘,他的资具、钵应该有多少,衣服要怎么处理,对女众要保持什么样的距离,都有非常严格的限制。

但是在菩萨戒,是非常注意嗔恨心。佛陀在菩萨戒里面,诃责菩萨的嗔恨心,诃责得非常厉害。这个十波罗夷里面,有几条就跟嗔有关系。你看到众生起嗔恨心,在菩萨戒里面都结很重的罪。他曾经对你不起,但是他向你忏悔了,你嗔心不受悔是菩萨波罗夷罪。为什么?因为菩萨的目的,就是要摄受众生,你一对他起嗔恨心,他看到你就不欢喜,你没办法摄受他。所以从菩萨的角度,对嗔心是诃责很厉害的,这应该修慈悲观来对治。

师答学生问题:悦意,悦是喜悦的悦,一个心字旁悦。意,意乐的意,第六意识的意。这个慈心怎么会有呢?就是悦意,你要先创造一个跟他好的因缘。譬如说如果对方是我的母亲,她偶尔对我们有一些不如意的事情,我们能够包容她,为什么?因为我们看她欢喜,她看我也欢喜,好因缘!所以这个慈心就是要先建立跟他的好因缘,叫“悦意慈”。

——摘自《印光大师文钞选读》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收藏分享
净界法师文章列表

念经念佛与念咒,多少有些不同

南谟薄伽伐帝,鞞杀社窭噜,薜琉璃,钵喇婆,喝啰阇也...

印光大师论对治烦恼习气

奇哉,奇哉,一切众生皆具如来德相,但因妄相执著,而...

心上努力,境上随缘

心上努力,境上随缘。在心地上面下功夫,在境界里面不...

要平息愤怒,必须舍去对他人的怀恨

常常一件事情发生的时候,不要一味地认为自己就是对的...

修行要发三种心

今天是第一个七的第一天,我们注意要有一个正确的出发...

吾人反省十二问

人,必须时刻躬身自省,才能过修德进业。以下十二个问...

一匹马带来的慈悲与忏悔

阿拉伯有位甲生意人,他有一匹非常健壮的马,一天当中...

鸯掘摩的身心考验

作恶多端且杀生无数的鸯掘摩,在皈依佛门、加入比丘群...

佛说无量寿佛名号利益大事因缘经

我闻如是:一时佛在王舍城耆阇崛山中,与大比丘众,千...

佛说无量清净平等觉经

佛说无量清净平等觉经卷第一 佛在王舍国灵鹫山中,与...

佛说出家功德经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毘舍离国。食时到,入城乞食。时毘...

地藏菩萨本愿经

觉林菩萨偈 华严第四会,夜摩天宫,无量菩萨来集,说...

不要用修行来伤你的心

第一点,修行不应该有时间性。 不要把它当工作,有上...

畏惧三途之苦

我今天讲的题目是惧三途之苦。经上常常讲:失人身者如...

五种可随时随地修行的方法

下面是我想得到的几种随时随地可行的办法。每个人因为...

人对世间财色名利的不同反应

【原文】 人对世间财色名利境界,以喻明之。有火聚于此...

【佛教词典】释迦多宝

(佛名)释迦如来与多宝如来也。多宝塔中并坐之二佛也...

【佛教词典】离垢地

【离垢地】 p1425 瑜伽四十八卷二页云:远离一切犯戒垢...

禅宗怎样参无门关

讲到参无这个法门,当年有人问赵州和尚:狗子还有佛性...

说不如行

有一天,一位经常跟随佛陀到处弘法的弟子忽然对佛陀说...

棋品与人品密不可分

唐朝元和年间,东都留守名叫吕元应。他酷爱下棋,养有...

省庵大师《劝发菩提心文》

不肖愚下凡夫僧实贤,泣血稽颡①,哀告现前大众,及当...

修行之人,需息心静养

修行之人,要息心静养。汝名静庵,何不顾名思义,一味...

销售行业不免要打妄语,怎么受五戒

问: 我是销售医疗器械的,利润大,有时不免要打妄语...

佛教徒的一日行

学佛修行,不一定只有局限在寺院里,佛教尤其重视生活...

遵循生活的规则

一年夏天,有位爸爸准备带着他的孩子们到海边戏水。前...

智人治心不治境,愚人治境不治心

学道别无实法,变化气质,克除习气而已。气质变,品格...

罗刹女的故事

佛陀时代中的罗刹女,专门喜欢吃人家的小孩,一群失去...

为什么净土宗可以带业往生

身为一个凡夫众生,在一期的生命当中,我们或多或少都...

冒失的檀腻觭

从前有个人,名叫檀腻觭。家境清寒,经常食不果腹,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