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欲明佛道先要放下身心

慈舟法师  2018/03/01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听文章

欲明佛道先要放下身心

佛法本无定相,深者见深,浅者见浅。以我们这浅浅的根器,学佛法中浅浅的小乘都觉得很难。何以故?因小乘尚须看得破身心世界无我。一切众生不能转凡成圣,不离六道生死,皆为我所系故。我见不破,连小乘尚构不上,况大乘之顿教法门?一空一切空,即我法皆不著。

这几天我们讲的教典中有云:“顿教之佛,法性身住法性土。”法性身者,无身相故,即无有三十二相、八十种好等等。以无相之身住无相之土,故曰法性身住法性土。然法性身住法性土,究竟作什么呢?还是度众生。但众生有相,不离世间,况顿教不立文字,若用世间话解释甚难,故曰:“依文解义,三世佛冤。”又云:“离经一字,即同魔说。”到底法性身住法性土,度哪些众生呢?能明此理,方知有生可度,即无能度所度。

所谓法身无相,必还依相,安得不依三十二相、八十种好,但不计著而已。其心念念以如如智契如如理,又者如如智即法性身,如如理即法性土,如如智不离如如理。身心世界宛然现前,而不计身心世界。以此不计之身来度可以离念的众生,而离念众生是离一切杂念,只念佛法僧:若有机缘闻法,即刻离念。所以可离念的利根众生,说放下即放下,故为顿教佛所接。但此离念众生,究竟是何等人呢?常听善知识讲:“终日吃饭不曾咬破一粒米,终日穿衣不曾沾著一缕纱。”因人法俱空故。终日吃饭乃随缘应事,其心乃如如智观如如理,其身乃法性身住法性土,而身心皆不在饭上。

儒教亦有:“君子食勿求饱,居勿求安。”亦似此义。不如此即咬破米了。何谓咬破米呢?因只在饭上起分别,不是觉得味不好吃,即是觉得色恶不食。如此则身心世界毫未放下,以起分别故。能食者为正报,所食者为依报,一放不下,一切皆放不下。用功之人吃饭无分别心,即顿教所接机。又终日穿衣只在衣上起分别,衣长衣短,材料好坏。用功之人非不穿衣,然以无分别心,将身心世界一帚扫净,只有如如智契如如理。

虽说顿教随顺禅宗,但念佛法门亦顿亦圆,故曰:“圆人受法,无法不圆。”何况渐顿。念佛法门中,念一佛即念多佛。念一佛是念自性佛,自性与十方三世佛本不可分,故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何得不圆?既念佛圆满,则圆消一切业障,圆断一切烦恼。身心一转一切转,即圆教;身心一放下,一切放下,即顿教。身心分别一点一点地放下,即渐教;若一点都放不下,即凡夫。凡夫念一句佛号,纵不能顿而且圆,也得种点善根。有朝一日善根成熟,即可转凡成圣。

由此看来,我们凡夫即使转凡成圣,都很难,何况圆念佛,顿放下。但任何人都想学好,须知万丈高楼从地起。解要圆,行要方。莫要捏着鼻子哄眼睛,如人饮水,冷暖自知。不要说我是个圆念佛的人,我是个顿放下的人。自己要深自省查自己,凡夫心中所想的事不想,凡夫作的事不作,凡夫说的话不说,即三业转。先从身口意三业作起,口非佛法不说,身非佛法不作,心非佛法不想,这样才能转凡成圣。但还要时刻考查自己究竟转得动,转不动?世间事引诱我,我断尽了没有?还作不作?贪嗔痴还起不起?是多起,是少起?无财色名食睡之缘不起,若有缘还起不起?乃至口中不当说之话还说不说?三业不被境动转,才可说转凡成圣。自己要鞭策自己,要警惕自己。以一句阿弥陀佛,来打消世间之三业。要说之话,以一句阿弥陀佛易之。

祸福无门,惟人自招。说多话打闲岔,要转凡成圣,还是好好念佛。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收藏分享

修行不要搞得太复杂了

问: 师父您好!请您开示,业障烦恼覆蔽身心时,是否...

【推荐】印光大师《一函遍复》

净土法门,三根普被,利钝全收;乃如来普一切上圣下凡...

珍惜当下的生活

清代宰相孙将鸣曾为资国寺题了这样一副楹联:浮生若梦...

念一佛名,换彼百千万亿之杂念

兹欲勉强遏捺,立使空寂,而止动归止,止更弥动。纵粗...

秤锤祖师散财施妻

云南有一位秤锤祖师,明朝人,姓蔡,住昆明小东门外。...

佛号如摩尼珠

原文: 譬如净摩尼珠,置之浊水,水即清净。若人虽有无...

船筏譬喻

有一天,佛陀在舍卫国只树给孤独园开示,为比丘说船筏...

慧律法师:往生被(陀罗尼被)的使用方法

往生被又名陀罗尼被。其来源非出自《大藏经》,而系明...

饿鬼报应经

尊者大目揵连,从佛在耆闍崛山中,游行恒水边,见诸饿...

【注音版】曼殊室利菩萨十大愿王

曼殊室利菩萨十大愿王...

佛说九横经

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佛便告比丘:「有九辈九因缘...

【注音版】佛说七俱胝佛母心大准提陀罗尼经

佛说七俱胝佛母心大准提陀罗尼经...

为什么要忏悔,忏悔的意义何在

前面讲到受持的方法,以下讲到忏悔方法。首先我们看看...

知足常乐,忍耐则心安

人生来的是那么的偶然,父母没有与其商量就把人带到这...

持戒就是每天在改运

佛教持戒的目标,并不是求死后升天,或是求来世的享受...

度众生苦,一切要从利他的角度出发

我们的一切遭遇都是自己过去业报所感,要追求幸福,不...

【佛教词典】极推寻

【极推寻】 p1196 瑜伽八十三卷十一页云:极推寻者:谓...

【佛教词典】白衣派

梵名 ?vetāmbara。印度耆那教派别之一。以其教徒穿着...

证严法师《解开嗔恚心结》

俗话说:相骂没好话。对人说了一句难听的话,别人也会...

快活烈汉性空禅师

性空妙普禅师,汉州(今四川广汉)人。出家后,自号妙...

【推荐】财色名三法,就像狗啮枯骨

唯心识观,这个地方我们讲一下。唯心识观就是说, 当你...

人体24小时的生物钟

引导语: 人体生物钟,什么时候适合做什么,6点血压回...

无所障碍,是从我们众生这边来说的

当知无障碍,约人民言,由众生与佛缘深,故佛光到处,...

让生命每一刻都变得有意义

一切依发心而定 懂得如何过日子极为重要。我们必需知道...

宏海法师:正法学堂答疑

(问题一) 首先来看第一个问题。请法师开示,念佛是念...

人与人之间要有一份和敬

天地宇宙之间,所有生命群居之处,必定要求得一个和字...

天宁维那十六岁,功夫相应付饭债

清朝末年,江苏常州天宁寺有位冶开老和尚童真出家。这...

五戒的精神与实质

一、五戒的精神与实质 从培养慈悲心的观点出发,佛陀希...

念佛心散乱,该如何把握

问: 我有一个问题想请教,念佛时完全放松,思想就散...

济颠大师的末后偈

这个《济颠僧传》的最后边,最后就是济颠这位高僧临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