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功名富贵如何能求得呢

智圆法师  2019/06/12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听文章

功名富贵如何能求得呢

【余进曰:孟子言:求则得之,是求在我者也。道德仁义,可以力求;功名富贵,如何求得?云谷曰:“孟子之言不错,汝自错解耳。汝不见六祖说:‘一切福田,不离方寸;从心而觅,感无不通。’求在我,不独得道德仁义,亦得功名富贵;内外双得,是求有益于得也。若不反躬内省,而徒向外驰求,则求之有道,而得之有命矣,内外双失,故无益。”】

《了凡四训》中有这样一段问答:

了凡对业果的道理还不甚明了。他进一步请问:“孟子说‘求则得之’,求的主动权在自己手上。我能理解道德仁义,力行就能求到,可是功名富贵如何能求得呢?”

他的错误是把内、外分开,认为内可求,外不可求,他不知道:总的异熟果报,功名、财富等的差别果报,外而器界、内而根身,一切都是由自己的心造业而显现的。他对业果没有完整、系统的认识,因此才有见解和行为上的偏差。

学过业果,我们知道,凡是增上生的圆满、决定胜的解脱,上至佛陀三身、四智、无量相好、净土庄严,统统可以由修习正道而求得,何止是道德仁义可求呢?可见,了凡对深广的缘起缺乏足够的认识。

下面禅师为他遣除疑惑:

禅师说:“孟子的话没错,是你自己误解了。”

意思是,你认为:以心只能成就道德仁义,其他则不能创造。你把内心和外境分成两截,认为功名富贵是心外的法,岂不知这些法也是以心自现的。所以,了凡认为心可以求道德仁义,不能造功名富贵,他对万法唯心有愚痴。

以下禅师直示唯心立命的妙理:

禅师说:“你不见六祖在《坛经》上说:‘一切福田,不离方寸;从心而觅,感无不通。’”

“方寸”是指心地。说“一切福田”,则无一遗漏,不论世间欲界、色界、无色界的福田,抑或出世间声闻、缘觉、菩萨、佛陀的福田,一切都统归心地。最妙的是心,一心可造十法界,所以不必在外面找福田,只这心就是福田。能在心田上种植,任何福都可以现前,故说“从心而觅,感无不通”。

注意:解决问题的方法,唯一是内求法,外求等于缘木求鱼。实际上,只要一分分消除内在的障碍,所有增上生和决定胜的圆满都会逐渐显现。因此,我们遭遇挫折和失败,不应怨天尤人,在心外找出路也不会解决问题,能在心上遣除障碍,一切都会转变的。

“求在我”,就是在自心上寻求,能在心上积聚因缘,不但内的道德仁义可得,外的功名富贵同样可得,这叫内外双得。这种求对于“获得”是有利益的,叫做“有求必应”。

成功之道,就是顺应缘起的规律而努力求证。万法由心造,心善地道善,心恶地道恶,向内成就道德仁义,因上善妙,果上自然显现功名富贵。我们的心如镜子,镜子能擦拭干净,净相自然会显现的,这叫内外双得,也就是“从心而觅,感无不通”。

相比之下,外求法的效果如何呢?下面说:

如果不在自身上反省,设法消除苦因、成办乐因,只是徒然向外追求,本来“求”有它的正道、“得”有它的命数,外求积聚的并非正因,结果只会内外双失。因此,这种“求”对于“获得”毫无利益。

现在有许多创富学、成功学,介绍各种方法、技巧,如果是以蒙骗、损害他人的方式追求,则内心增上贪嗔痴,失坏道德仁义,以内心失坏,外在必然加深身心环境的痛苦,决定内外双失。

这个时代鼓吹向外追求,人们都弃舍了反躬内省,因此内心无安乐,外界也失去吉祥,器世界灾难频繁,风不调雨不顺,这是内外双失。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收藏分享

聂云台居士《保富法》

内容简介 《保富法》作者聂云台先生,是清代名臣曾国藩...

佛说六事令钱财日耗减

佛言。复有六事。钱财日耗减: 一者喜饮酒。 二者喜博...

持心如大地

南北朝后魏时代,台山灵鹫寺,每到春天三月,依例举行...

心外有法,生死轮回;心外无法,生死永弃

夫不体道本。没溺生死。处胎卵湿化横竖飞沈之类。于中...

莫追忆,莫等待,莫犹豫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依修行的标准调整自己的心态和情...

大安法师:佛法的修行就是修心

世间有一类修行人,他也知道修行很可贵,也发心修行,...

正念精进是我们人生的财富

我们说生命很重要,真正生命重要的意义,是在于我们能...

一切修法都是修心

《金刚经》上须菩提问世尊: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褥多...

【注音版】佛说三十五佛名礼忏文

佛说三十五佛名礼忏文...

【注音版】延生普佛仪规

延生普佛仪规...

佛遗教经

佛垂般涅槃略说教诫经(亦名遗教经) 释迦牟尼佛初转法...

黄檗山断际禅师传心法要

断际心要 河东裴休集并序 有大禅师。法讳希运。住洪州...

不言人私,不揭人短

人活一生,是以尊严立于世。人活一张脸,树活一张皮,...

观世音菩萨在哪里,他什么时候在,是什么形象

观世音菩萨就在我们心中,没有距离。 观世音大士证得耳...

达摩大师「四道行」的人生哲理

达摩大师来中国以后,为了教育其弟子创立了达摩禅,还...

四种念佛的方法

净土往生的因行,各祖师所强调者虽有不同,但多以信愿...

【佛教词典】三种自苦恼行

【三种自苦恼行】 p0201 瑜伽八十九卷二十页云:云何他...

【佛教词典】三宝次第

子题:理体三宝佛先法次僧后、化相三宝佛先法次僧后、...

把持戒的功德,回向往生西方极乐世界

中品中生,首先辨定其位格,是小乘下善凡夫人。小乘根...

运用佛法来布施

佛教有一个名词叫「四摄法」,其中有一项是「布施」,...

为何烦恼很难断

问: 我这几天修行很精进,为什么还很烦呢?是什么原...

佛弟子应如何正确看待疾病

问: 佛弟子应该如何正确看待疾病? 慧律法师答: 不...

一天当中所收进来的随喜功德不可思议

众生赞叹随喜的业不大成熟,人家一说谁好,他总要挑点...

把「六和敬」精神落实到企业管理

六和是佛教的管理学 据经典记载:两千多年前,佛陀身旁...

五百释子不见佛缘

尊贵殊胜的毗婆尸佛示现涅槃,像法流布之时,宿具善根...

哪些念佛方式是不如法的呢

我们要念好这句佛,就要知道哪些是不如法的方面,以便...

当出家人的妈妈是种什么体验

都说出家要辞亲割爱,可不要以为是出了家就不要爸爸妈...

念《金刚经》,有没有想《金刚经》说什么

人在苦难当中,至诚心容易生起;一旦安逸了,虔敬心也...

【推荐】【佛教图片】三十三观音像

三十三观音像...

念佛法门修学次第

我们大多数修念佛法门修行的多,为什么呢?易行,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