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阿赖耶识的种子有六义

净界法师  2021/09/27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听文章

阿赖耶识的种子有六义

刹那灭俱有,恒随转应知,决定待众缘,唯能引自果。

大乘佛法一再强调,宇宙万法的生因是阿赖耶识的种子。身为宇宙万法生起的一个亲因缘,它到底是什么相貌?在本论当中提出了六点:

第一个是刹那灭。就是说,这个种子的体性是刹那刹那生灭的一个有为法。简别外道:外道说,一切法的生因是自性、梵、自在天,这些都是不生不灭的,都不能改变的;而我们的种子会因为思想的不同而变化。

比如说,你累积了一种负面的业力,杀生的业力,如果你对这个杀生的行为念念地随喜,这个种子就不断不断地增长广大;如果你现在开始忏悔对治,这个种子的势力就会变小。所以,这个种子的体性是一个可以变化的有为法。这是第一点。

第二个,果俱有。这个“果俱有”就是说,这个种子的因消失了以后,这个果报就出现了,这个因灭果生必须是同时成就。比如说,我们现在的五蕴身心是一个人的五蕴身心,是过去的五戒的业种子所资持的。那么这个时候“因灭果生”,同时存在。就是说我们这个身心世界是顿生顿灭、顿生顿灭。

当里面五戒十善的业力消失的时候、释放出来的时候,这个五蕴的果报出现了。这个出现了以后,它又返熏回去,这个果报消失了又变成种子,种子又变成果报。因为我们这个五蕴身心生灭的相貌太过频繁,所以我们看不出它有生灭。其实,我们的生命是:突然间身心世界出现了,突然间全部消失了,又突然间全部出现了……这个“果俱有”就是说,因灭果生它是同时存在的。

当然,这个“刹那灭”跟“果俱有”都是在诠释阿赖耶识这个“转”——前后转变的功能。

第三,恒随转。这个“恒随转”的意思就是说,这个善恶的种子是一类相续、不失不亡,乃至成佛为止。就是我们今天造了一个业力,比如说你刚刚拜了一部《八十八佛》,那么这个善种子当然可以成就安乐的果报。这个种子只要还没有释放出来,或者你没有去忏悔对治,它会生生世世地跟着你,不会失掉的。虽然它生灭,但是它又相续,它不会失掉的,不会因为你换一个人身就失掉,不会的。

第四个,性决定。生起善恶功能的体性是决定而不错乱的。就是说善的种子是决定招感安乐的果报,恶的种子也决定招感痛苦的果报。这个体性是不能改变的,没有人有能力去改变这个种子的体性。比如说,我们现在开始修行佛法,开始去断恶、修善,忏悔业障、积集资粮。理论上来说,这都是在栽培一种安乐的种子,但是我们现在可能痛苦依旧。这个叫作重报轻受。我们要相信啊!

比如说,你现在拜佛,结果拜佛拜到最后肚子痛。你不能够说因为拜佛而肚子痛,这样讲不对。你以前有这个罪业。这个拜佛是个善业,善业怎么会招感肚子痛?就是说你内心当中有这一部分的罪业,这个时候因为拜佛的因素把这个罪业逼出来。其实所有修行的道理都是这样子的,不可能因为你的修行而产生增加痛苦,不可能!这样子这个善恶的体性就错乱了。不管你现在因为修行而增加多少痛苦,这个都是由罪业所带动的,你的善业是一定招感安乐果报,所以叫作“性决定”。

“恒随转”跟“性决定”都是在诠释这个种子的相续的功能,叫“恒”。前面“刹那灭”跟“果俱有”是强调“转”。

第五个,待众缘。这是讲,种子要变成果报,必须要等待成熟的因缘。不管你现在佛号念得多好,数量念了多少,你也不能够说马上往生。你过去的业力所释放出来一个“人”的果报,只要这个业力的能量还没有释放完毕,你往生的因缘就还没有成熟。就是说,种子要变成果报要等待因缘,就是“待众缘”。不像外道所说的——自然外道,它必须要等待因缘。

第六,引自果。“引自果”就是说,差别的种子会引生差别的果报。这简别外道的一因多果论。外道说宇宙间就是一个因,就是大梵天,大梵天创造很多很多差别的果报。佛法是不同意这个一因多果的,佛法是认为多因多果。

比如说,你过去欢喜布施,所以你今生财富很多;但是你在布施的时候又造了杀业,所以你虽然财富很多,但是你就多病。就是说,你这个果报体,你今生的果报体,是很多很多的“因”的累积,不是一个因。所以,你的生命当中,有些你很满意,有些很不满意。因为你的因地造了很多的善,也造了很多的恶,所以得果报的时候就错综复杂,有些地方你满意,有些地方你不满意。这是正常的。你的因地就不圆满,怎么能够要求果报圆满呢?所以叫作“引自果”,每一个因地都有它相应的果报。

总而言之,我们今天造了一个种子在阿赖耶识当中,它就是刹那灭、果俱有、恒随转、性决定、待众缘、引自果。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收藏分享
净界法师文章列表

正确的面对业力

我们学了唯识学以后,我们看到我们无穷无尽的过去,我...

造恶削减功名,行善增长功名

我们抉择了身心世界的刹那性,就是抉择到一切由因缘造...

我们真的了解因果,懂因果吗?

问大家一个问题,我们了解因果吗?懂因果吗?很多居士...

反思我们自己是一个什么样的众生

等到临死的时候,你一生所造的恶业,都到了秋后算账的...

十不善业所招感的恶业果报

第一、以杀生业会感得寿量短促,多诸疾病。譬如人间有...

仰天而唾,唾还从己堕

佛法告诉我们种善得善,种恶得恶之因果真理。在言说中...

米从哪里来

佛的堂弟阿那律自幼在王宫中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一点...

末那识的第六个特征

末那识有六个特征:第一,它总是追求愉悦;第二,它尝...

最上乘论

凡趣圣道悟解真宗。修心要论若其不护净者。一切行无由...

未来星宿劫千佛名经

未来星宿劫千佛名经(亦名集诸佛大功德山) 阙译人名今...

无量寿经优波提舍愿生偈

世尊我一心  归命尽十方  无碍光如来  愿生安乐...

【注音版】大方广佛华严经(81卷)

大方广佛华严经...

大乘佛法的修学次第

问: 请示法师,大乘佛法的修学次第为何? 净界法师答...

大愿法师:环保应从清洁心灵做起

初闻六祖慧能大名,始于八十年代末蔡志忠的一套漫画《...

人生两大凶德,千万要戒掉

咸丰八年,曾国藩给国荃的信中说:古来言凶德致败者约...

现在拥有的只是幻觉而已

我经常遇到一些朋友,他们告诉我,自己拥有什么什么样...

【佛教词典】行事钞随戒释相篇第十四

亦名:随戒释相篇 子题:戒法、戒体、戒行、戒相、宗钞...

【佛教词典】押座文

敦煌变文之一。系唐宋时代,以通俗方式对民间弘法时,...

十种忏悔法门

人除了人事上的忏悔之外,更要有工作上的忏悔。譬如盖...

同样一个东西,每个人产生的想法不同

这个妄想是怎么来的呢?我们一念明了的心跟外境接触的...

人有五事现在不能增长财命

优婆塞戒经受戒品第十四 人有五事现在不能增长财命。...

身心一如相互连结

在佛陀的教导中,我们了解身心是无法分割的。身即是心...

人要为众生而活

一般学佛的人常常思考:要怎样才能解脱生死?而我倒是...

受了菩萨戒,造罪时罪加一等吗

有人说,受了菩萨戒,造罪时罪加一等。这个观念是错误...

佛经开头的「一时」到底是哪一时

问: 佛经开篇常常说一时佛在什么什么地方,与多少多少...

寺院和庙宇是一回事吗

人们常把寺院和庙宇混为一谈,其实它们是两回事。寺院...

先吃冰激凌 还是先拜佛

到圆通寺的大殿拜怫,在我右边拜佛的是一位中年的妇人...

【推荐】不眷恋,也不逃避

佛法虽然谈到人生有种种苦,但这并不代表修行佛法的人...

圣严法师:追求更高层次的快乐

所谓「欲乐」,是因外界刺激而得到短暂的快乐感受。然...

同一念佛无别道 远通四海皆兄弟

在《往生论注》中,如来净华众,正觉华化生,是讲阿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