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我们对娑婆世界的贪爱执着与对治的方法

净界法师  2025/04/08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听文章

我们对娑婆世界的贪爱执着与对治的方法

我们对娑婆世界的贪爱执着有两块:

一个来自于色身,来自于物质世界的贪爱,以色身为代表。尤其是年纪大的,要注意身见。我们可能会慢慢注意自己的身体,适当的保养可以,但是你要过头了,就会产生身见。

第二个,就是对精神领域的贪爱,就是感受。比方说,你看老外很喜欢喝咖啡,但是他真的喜欢喝咖啡吗?未必!他要的是他的舌头跟咖啡接触的那个感受,其实他贪爱的是那个感受。你说一个人喜欢听音乐,他真的喜欢音乐吗?未必!他要的是那个音乐给他的那个感受,他真正在乎的是那个感受,所以他音乐听太多了,他就不想听了,因为那感受破坏了。我们对于贪爱,有物质的、色身的贪爱,跟精神领域的感受。这两块都必须要先打预防针,就是先培养一种正念先放在那里。好,我们来看看怎么对治感受的贪爱。我们看蕅祖的偈颂。

妄想驱驰,吸揽前尘作所依;业感原无意,苦乐随因异;苦果实堪悲,酸辛难比;世乐虽荣,享尽愁还至;切莫把五欲尘劳枉自迷。

那么蕅益大师也是一样。他在对治妄想之前,先告诉你这个妄想是虚妄的,不是你本来就有的,就是他告诉你这个感受是虚妄的。为什么有感受呢?因为我们一念的妄动去跟外尘接触,所以产生了这个所依的六根,有六根才有感受,所以这个感受从一念心性的角度,它不是你生命的本质,它是你攀缘所产生的一个假相而已,所以你一开始也不要太紧张。你只要觉悟就好,知妄即离,离妄即觉!

那么对治感受有三块:

第一个,“业感原无意,苦乐随因异。”这个感受是怎么来呢?是业力招感,你不能作主。善业让你快乐,罪业让你痛苦,这是第一点。

第二个,痛苦的果报当然会让你挫折失望。爱别离苦、怨憎会苦、生老病死、求不得等等,那么这种痛苦,当然没有人会追求。

我们看第三个,就是那种世俗的快乐、世俗的荣耀,但是它有一个问题,它是无常败坏。就是说你去享受快乐,你会有一种不安全感、不安稳性。那么这种不安稳性,就破坏了你的快乐。

所以结论:“切莫把五欲尘劳枉自迷。”其实我们追求感受,你最好有一个观念:就是世间的快乐感受,你都要付出代价,都要代价。娑婆世界的快乐,没有一个不需要付出代价。

你看那个天台智者大师说,这个快乐啊:“诸欲求时苦,得时多怖畏。失时怀忧恼,一切无乐时。”荣耀的快乐的感受要出现,你必须要“求”,这个是娑婆世界最大的问题。一旦要追求,问题就来了。你看极乐世界的快乐,你不要求,自然皆生快乐。凡是要追求的快乐,就有问题了。

第一个过程很辛苦。因为你想快乐,别人也想快乐,那大家就各凭本事,就竞争了,所以你一开始追求,是有辛苦和压力的。第二个,得到以后,你高枕无忧吗?也未必!因为“得时多怖畏”。你有这种不安全感。第三个,“失时怀忧恼。”凡是求来的东西一定会失掉。因为它本来就不是你的,所以最后失掉的时候,你就很痛苦了。一个人本来就没有,也就没事,你得到以后再失去,那这个是非常痛苦的。

所以说,你不管是追求过程、享受过程跟失去的过程,你都付出了辛苦、怖畏、忧恼的代价。所以这种感受的追求是带有过失的。那么这个就是对快乐的追求,一个色身,一个感受。我们慢慢先种下一个这样的观照。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收藏分享
净界法师文章列表

你跟着妄想走,如何能感应道交呢

念一句佛号可以灭八十亿劫的生死重罪,那我们如何念一...

信愿的力量要敌过贪恋尘劳的爱力

只要将猛,不怕贼强。若果希求心切,系念心专,则贪恋...

佛誓断众生贪欲之因缘

世间狂逸之甚,莫过于贪欲,因此应当勤断贪欲烦恼。 《...

非语言文字所能道断

春秋时代,有一次,齐桓公正在堂上读书。他大声地读书...

不住于过去、未来、现在

(一)普通人的心理活动-住于过去和未来 一般人总是常...

妄想,是你给它力量的

我们调伏心中的爱取,不是说我们贪爱外在的世界,其实...

从妄想中走出来

怎么走出妄想呢?大智慧的佛陀,做了两件重要的事情:...

看开生死,没你想得那么难

未曾生我谁是我?生我之时我是谁?来时欢喜去时悲,合...

佛说分别善恶所起经

佛在舍卫国祇洹阿难邠坻阿蓝。时佛伤哀诸所有生死之类...

【注音版】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弘化社32分本)...

思惟略要法

形疾有三:风、寒、热病,为患轻微。心有三病,患祸深...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

现在是过去的果,又是未来的因

当我们知道生命的因缘,是由心力创造出来的,那么心力...

禅话禅理30则

1。甜酸苦辣尝遍,方知清淡滋味最美;万水千山走过,...

哪些念佛方式是不如法的呢

我们要念好这句佛,就要知道哪些是不如法的方面,以便...

普劝修持净土法门

孟子云:人皆可以为尧舜。荀子云:涂之人可以为禹。常...

【佛教词典】四食

一切有情,不外依食而住。所谓食者,有四种食:段食、...

【佛教词典】大圆觉

(术语)广大圆满之觉,言佛智也。圆觉经曰:一切众生...

圣严法师《竞争与较量大不同》

一般人所了解的竞争,就是要把别人拥有而自己没有的东...

无言的感化:看佛陀如何面对恶口与辱骂

佛陀成道后第十年,也即佛陀四十五岁那年,佛陀在优陀...

高僧的眼泪

有一位中年才出家的高僧,住在离家很远的山上的寺院,...

学佛切勿执理废事

佛在《阿弥陀经》中告诉我们,现在这个时代是五浊恶世...

世上没有无用功,竹篮打水也不空

山里的农场住着祖孙俩,每天早晨,爷爷都会早早起来,...

功到自然就成

不说一般的人,就说菩萨的愿力,我讲个故事。印度的无...

随顺佛的教敕、随顺佛的心,随顺佛的愿

深信就是一心唯信佛语。就是虽然在我们凡夫层面对这个...

不能悟道的五个错见

印度自释迦出世,遍习外道异学,终于菩提树下,证悟大...

如何面对人生毁誉得失而不动心

我们每天打开报章、杂志,可见舆论纷纭,人生百态,大...

禅宗与牛的因缘

在佛教中,牛是十分高贵的动物,具足威仪与德行。《胜...

泥土的比喻

佛陀有一段时间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有一天,他...

星云大师:快乐之道

追求快乐,是一般人生活中最重要的目标。一个人如果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