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彻悟大师:净土宗修行纲领

彻悟大师  2011/05/07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听文章

一切法门。以明心为要。一切行门。以净心为要。然则明心之要。无如念佛。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不假方便。自得心开。如此。念佛非明心之要乎。

复次净心之要。亦无如念佛。一念相应一念佛。念念相应念念佛。清珠下于浊水。浊水不得不清。佛号投于乱心。乱心不得不佛。如此。念佛非净心之要乎。

一句佛号。俱摄悟修两门之要。举悟则信在其中。举修则证在其中。信解修证俱摄。大小诸乘一切诸经之要。罄无不尽。然则一句弥陀。非至要之道乎。

吾人现前一念之心。全真成妄。全妄即真。终日不变。终日随缘。夫不随佛界之缘而念佛界。便念九界。不念三乘。便念六凡。不念人天。便念三途。不念鬼畜。便念地狱。以凡在有心。不能无念。以无念心体惟佛独证。自等觉已还。皆悉有念。凡起一念。必落十界。更无有念出十界外。以十法界。更无外故。每起一念。为一受生之缘。果知此理而不念佛者。未之有也。

若此心能与平等大慈大悲。依正功德。以及万德洪名相应。即念佛法界也。能与菩提心六度万行相应。即念菩萨法界也。以无我心。与十二因缘相应。即念缘觉法界也。以无我心。观察四谛。即念声闻法界也。或与四禅八定。以及上品十善相应。即念天法界也。若与五戒相应。即念人法界也。若修戒善等法。兼怀嗔慢胜负之心。即落修罗法界。若以缓輭心。念下品十恶。即堕畜生法界。或以缓急相半心。与中品十恶相应。便堕饿鬼法界。若以猛炽心。与上品十恶相应。即堕地狱法界也。十恶者。即杀。盗。淫。妄言。绮语。恶口。两舌。贪。嗔。邪见。是。反此则为十善。当密自检点日用所起之念。与何界相应者多。与何界相应者猛。则他日安身立命之处。不劳更问人矣。

一切境界。惟业所感。惟心所现。即其现处。当体即心。凡在有心。不能无境。不现佛境。便现九界之境。不现三乘之境。便现六凡之境。不现天人鬼畜之境。便现地狱境界。佛及三乘所现境界。虽有优降不同。要皆受享法乐而已。三界诸天所现之境。但唯受用禅定五欲之乐。人道之境。苦乐相间。各随其业。多少不同。鬼畜之境。苦多乐少。至于地狱。则纯一极苦。如人梦中所见山川人物。皆依梦心所现。若无梦心。必无梦境。设无梦境。亦无梦心。故知心外无境。境外无心。全境即心。全心即境。若于因中察果。当须观心。设于果处验因。当须观境。故曰。未有无心境。曾无无境心。果必从因。因必克果。苟真知此心境因果一如不二之理。而犹不念佛求生净土者。吾不信也。

真为生死。发菩提心。以深信愿。持佛名号。十六字。为念佛法门一大纲宗。

若真为生死之心不发。一切开示。皆为戏论。世间一切重苦。无过生死。生死不了。生死死生。生生死死。出一胞胎。入一胞胎。舍一皮袋。取一皮袋。苦已不堪。况轮回未出。难免堕落。猪胞胎。狗胞胎。何所不钻。驴皮袋。马皮袋。何所不取。此个人身。最为难得。最易打失。一念之差。便入恶趣。三途易入而难出。地狱时长而苦重。七佛已来。犹为蚁子。八万劫后。未脱鸽身。畜道时长已极。鬼狱时长尤倍。久经长劫。何了何休。万苦交煎无归无救。每一言之。衣毛卓竖。时一念及。五内如焚。是故即今痛念生死。如丧考妣。如救头然也。

然我有生死。我求出离。而一切众生皆在生死。皆应出离。彼等与我。本同一体。皆是多生父母。未来诸佛。若不念普度。唯求自利。则于理有所亏。心有未安。况大心不发。则外不能感通诸佛。内不能契合本性。上不能圆成佛道。下不能广利群生。无始恩爱。何以解脱。无始冤愆。何以解释。积劫罪业。难以忏除。积劫善根。难以成熟。随所修行。多诸障缘。纵有所成。终堕偏小。故须称性发大菩提心也。

然大心既发。应修大行。而于一切行门之中。求其最易下手。最易成就。至极稳当。至极圆顿者。则无如以深信愿。持佛名号矣。所谓深信者。释迦如来梵音声相。决无诳语。弥陀世尊大慈悲心。决无虚愿。且以念佛求生之因。必感见佛往生之果。如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响必应声。影必随形。因不虚弃。果无浪得。此可不待问佛而能自信者也。

况吾人现前一念心性。全真成妄。全妄即真。终日随缘。终日不变。横遍竖穷。当体无外。弥陀净土。总在其中。以我具佛之心。念我心具之佛。岂我心具之佛。而不应我具佛之心耶。往生传载临终瑞相。班班列列。岂欺我哉。如此信已。愿乐自切。以彼土之乐。回观娑婆之苦。厌离自深。如离厕坑。如出牢狱。以娑婆之苦。遥观彼土之乐。欣乐自切。如归故乡。如奔宝所。总之如渴思饮。如饥思食。如病苦之思良药。如婴儿之思慈母。如避冤家之持刀相迫。如堕水火而急求救援。果能如此恳切。一切境缘。莫能引转矣。

然后以此信愿之心。执持名号。持一声是一九莲种子。念一句是一往生正因。直须心心相续。念念无差。唯专唯勤。无杂无间。愈久愈坚。转持转切。久之久之。自成片段。入一心不乱矣。诚然如此。若不往生者。释迦如来便为诳语。弥陀世尊便为虚愿。有是理乎哉。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收藏分享

圆瑛法师《劝修念佛法门》

念佛发起因缘第一 念佛即是修行第二 念佛最为稳当第三...

助念者应有的心态

以信愿引发信愿 《要解》里面有一段话:问:西方去此十...

莲池大师《云栖净土汇语》

●开示 水陆会中普示持名念佛三昧 窃惟净土之为教也,...

把一切想法都归到念佛当中

在日常生活当中,我们的妄想杂念总是要琢磨,啊,我下...

极乐世界解脱的功德

佛陀在《阿弥陀经》里面明显提出来:我们怎么去观察极...

远离挠乱道业的魔处,则往生净土指日可待

《莫到老来方修道》,我们讲《西方合论》的第八,净处...

净土法门的修行一定要依照圣言量

问: 我听元音老人讲,修净土法门行者念南无阿弥陀佛结...

一声阿弥陀佛,唯佛与佛能究尽

【原文】 故一声阿弥陀佛,即释迦本师于五浊恶世,所得...

佛说食施获五福报经

闻如是: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佛告诸比丘:...

佛说佛名经

佛说佛名经卷第一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婆提城祇树给...

佛说无量寿经

佛说无量寿经卷上 我闻如是,一时佛住王舍城耆阇崛山...

悲华经

悲华经卷第一 转法轮品第一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王舍城...

修净土的人不要忽略发愿

我想我们修净土的人,我看到很多很多的居士念佛,对发...

净土法门对众生根机不设任何门槛

净土念佛法门之所以超胜独妙,首先,是因为这个法门含...

为什么要随喜别人

你看有些人,他进步很快很容易,你三年前看他没有这种...

念佛感受有深有浅是什么原因

问: 念佛的感受有深有浅,是什么原因呢? 常敏法师答...

【佛教词典】世俗谛

【世俗谛】 p0508 分别缘起初胜法门经二十三页云:卽于...

【佛教词典】当今如来

为北魏道人统法果之主张;谓皇帝即如来,拜天子即为拜...

圣严法师《苦报与福报》

一个真正有智慧的人,是生活得最愉快、最丰富,也是最...

真信切愿必定往生,不必以功夫浅而怀疑

念佛人平时有真信切愿,无一不得往生者,况福峻临终正...

如何理解《金刚经》的「无」与《无量寿经》的「有」

问: 我修净土宗念佛,但一日初闻《金刚经》后,虽然...

觅心了不可得

参禅人,不信参禅之人开悟,不信自有佛心,更不信心是...

谁是最贫穷的人

佛陀于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弘法时,有五百位声闻弟子与...

清晨都控制不了,何谈人生

一日之计,始于清晨。 前人曾说过:能控制早晨的人,方...

有欲便有苦,无欲则无苦

当知吾人,本有妙明真心,本是清清净净、光光明明,如...

忍能息诸苦,忍得寿命长

忍得人乐观,忍能得妙好;忍能息诸苦,忍得寿命长。─...

五逆十恶也能感应道交

为什么这些五逆十恶的人,十声乃至一声佛号就能往生?...

不看轻别人,也别看轻自己

我们时常拿自己和别人比较,看到别人强过自己,就会产...

生气有用吗

某法师有一天由某一处所,正要开门出来,不料,迎面撞...

在日常生活中情绪起起伏伏,如何来对治它

问: 师父您好!关于权法、实法的操作,弟子这边再具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