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烦恼即如来种

2012/01/18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听文章

佛教常将莲花比喻为出淤泥而不染的佛法象征,这本身就说明了化烦恼为菩提的重要性,没有菩提,我们就不会开悟!没有开悟,我们就不能成佛觉悟!烦恼好比水中的污泥,莲花好比开悟的种子,只有经过烦恼的磨练我们才能化腐朽为神奇!

前言

何谓烦恼?烦者烦热,恼者恼乱,烦热恼乱身心,是为烦恼。

就是这烦恼,令多少人痛苦不堪,又令多少人为它葬送性命。亦是这烦恼,导致无量众生,长劫沉溺於三途,头出头没漂泊于苦海,无始无终流浪于生死。烦恼明!你是多么可畏,故佛于小乘经中,喻之为毒蛇、垢染、枷锁、缠缚等。然又奇怪,同是这烦恼,佛却又于大乘经中喻之为幻化、烟云、菩提、佛种。是事云何?

佛道就在烦恼中

在凡位,种种烦恼如条条毒蛇缠绕着我们的身心,令我们恐怖不宁。修途中,诸多烦恼障又似座座悬崖,横阻于前路,令我们寸步难行。成道后,又是这一堆堆烦恼,焕然一新,一转成为清净庄严的宝座金台,把我们化生为超凡大圣。

佛道在哪?就在这无边无际的烦恼中,所谓转烦恼为菩提,是为真修道,化黑暗为光明,是为归故乡。例如四颠倒为众生烦恼。但今则以正智观照,了达诸法性空无自性,化四颠倒为四念处,(苦、空、无常、无我),便是转烦恼成菩提了。又如我们好心助人,别人则骂我虚伪讨好,作为凡夫无不伤心,然为除疑恼,便将佛法作为自救。正智观察诸法实理,种种骂谤唯是名言等假合,缘聚而生,缘散即灭,如燕过寒潭,风越疏竹,转眼即过,来无从,去无至,如幻化般无有实体可存。又观这能骂的他及被骂的我,乃至观察自己被骂后的烦恼,等等皆假缘所生,求其自性实无所得,如是观察,渐渐心朗,眼前烦恼如烟云而去,暗去明来,无明死则慧命活,转烦热为清凉,是为修道。道在烦恼中,除此更无道。

尘世纷纷,人生短暂,烦烦恼恼,多少人由之躺下,摸摸撞撞,又多少人由此站了起来,一举成为出人头地的大圣。佛道无路,它就在这堆烦恼中,在这片无明黑暗里。所以智者修行,不仅不避于烦恼,更将自己置身于其中。所谓“引蛇出洞”,烦恼一旦伸出头来,正是根除的好机会,趁此利用起来,用智眼识破它,进而将性空之水溶化它。比如我们被人所打,疼痛之下,嗔恼顿生。这时我们发现嗔毒之蛇从心中爬了出来,才知自己心中原有此烦恼。今既发现,也正是拔出的好机会。便以正智观照,此嗔心无有来处,唯由这“打”缘而生,若无疼痛,嗔亦不生。众缘之中缺一不可,缘聚则生,缘散即灭。既是缘生之法,了无自性,故亦无有一个不变的打体可得。同时这能打的及所打的人,亦复不出缘生之法,皆无自性。如是观察,烦恼渐渐消失。心中也越发明悟。所谓:“断一分烦恼、证一分法身”,佛道就在烦恼中转,烦恼断尽时,法身自然圆。

修行并非艰难,难则难于不明路,不知道就在足下,在生活点滴中,在这一片无明妄念里。这片无明,就如暗无天日的长夜,这片夜空,须我们以正念智光去照亮,一旦光明,方知原来是故乡,故乡并非夜阑外,亦非出于光明后,原在其中,早在其中,不垢不染,本自光明,不明的原是我们这对沾满尘垢的凡眼,这个颠倒迷著的妄心,覆盖真如令不得显,隔住光明令不得见,一旦眼明,原来到处皆光亮,一日心开,所到何处不故乡。

在此呼吁,六道中的浪子们,快快醒来,勿再醉生梦死,迷茫流浪。所谓:“苦海茫茫,回头是岸”,令你漂流生死的是这烦恼苦海,今令你游上岸的还是这烦恼海,烦恼是一个,但认识的方向不一样,迷于此然又悟于此。

离开烦恼不可成佛

凡夫修行,往往忽视了烦恼在修程中的作用,多少人初出家,便躲到深山古洞中,自以为很用功,殊不知欲离烦恼而成菩提,了无是处。《维摩诘经》曰:“譬如不下巨海,不能得无价宝珠,是不入烦恼大海,则不能得一切智宝”。修途中亦是这样,既不与外界碰撞,心中无量烦恼种子,无处生起现行,一旦迈入尘烟,遇缘生心,则种种烦恼又滚滚而来,才知犹大凡一个。

昔有一住山比丘,山上静坐,数年功夫心觉清净,疑是见道,便向人说。一天下山乞食,见女色又心生爱染,方知还有烦恼,圣果未证,问佛是否犯大妄语。佛曰“不犯,是多增上慢人。是故修行,不可逃避烦恼,烦恼之污泥,能长养佛果故。如莲花洁净,却出于污泥,泥不污则花不茂。《维摩诘经》中文殊菩萨曰:“譬如高原陆地,不生莲花,卑湿于泥,乃生此花,如是,无为法入正位者,终不复能生於佛法,烦恼泥中,乃有众生起佛法耳。”

若把佛智比作高山之峰,烦恼则是登峰之梯,无梯则高峰不到。每一个烦恼,在修程中便如这层层登峰之阶,每当我们折服一个烦恼,便如在这条趋顶阶梯上又踏上一步。在凡而言是少了一个烦恼,在圣则是又高出了一地风光,渐渐烦恼断尽,果位自然等齐。圣景高高,原靠这堆烦恼托着青云直上,最终攀上了大觉之位,是故成佛路上,又岂可避开烦恼——原来烦恼是成佛之因,如来之种。例如《维摩诘经》中维摩诘问文殊师利,何等为如来种,文殊师利答曰:“有身为种,无明有爱为种,贪嗔痴为种,四颠倒为种,五盖为种,以要言之,六十二见及一切烦恼皆为佛种。”由此可见,烦恼在佛道其地位竟如此之高,故不可避开烦恼,众生也正因为有烦恼故,可以修行成佛,草木却不能。行者们:让我们把每一个烦恼都利用起来吧,沿着这一条条烦恼荆棘,我们可以登上大觉佛位。

认识烦恼即是如来

烦恼、如来截然不同。若能观心实相,本自空寂,因缘无性,心相非有,则实相法中哪有烦恼如来之别,同时心相非有,亦是非无,因缘之法有无同体,因为同体,所以说无说有,有即非有,无则非无。所以心相皆空无即非无,所以如幻如化,作如是观,便无分别,烦恼如来原都平等。若能识得,如来即在烦恼中。又烦恼是三界有相有漏,如来则是出世无相无漏,有漏无漏相对成立。但能了知法性平等,无有有漏,也无无漏,平等一如,不执有相见,不执无相见,如来烦恼一如平等。

烦恼,它是性地上的幻相,真体上的妄用,摄相归性,摄性归体,烦恼空性即是觉性。永嘉大师所谓:“无明空性即佛性,幻化空属即法性。”此如水与波,水相波相虽有动静之别,但二者其性无非是湿。所以见了无明实性,也就离了一切执着。不仅烦恼无所破,就连佛相也无所取,不落有无数量,超过寻思,烦恼、如来平等无别。故曰“识得烦恼即如来”也。

烦恼之法,非实可畏,它如一座迷宫,唯恐迷倒之辈,识前路,它是那么神秘恐怖,东撞西转困不得出,一旦辨明方向,又是那么清晰了然,出入自如,路不在外,就在迷宫当中,在你足下,其实无出无入,迷宫就在自然中。迷宫亦非迷,愚者自迷失。烦恼亦非烦,凡夫自烦。所谓修行,亦非有条实在的道可修,唯是纠正凡夫迷邪之心。所谓烦恼,它就如随形之影子,躲避烦恼的人,烦恼却逼他更紧,若能不惊不怖,镇定下来仔细端详,烦恼原是自身虚影,一切恐怖便如烟云远去。其实,令我们恐怖的,并非这烦恼虚影,实在是这错觉之心,这个错觉之心,便是覆盖了我们许久许久的无明,若不识得,唯是从受虚惊,应敢于把这片无明揭破,真相大白,烦恼即是法王身,无天无地,万相一平。

结束言

所谓:“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同样的,不到烦恼之溶炉中锻炼,何能造就一位真人来。烦恼其实并非可怕。虽然吓倒多少门外汉,但却成就无数圣贤来,生死迷途中,它如一位大善知识,万般无奈,硬把迷子逼上道岭。修程中,烦恼又如一位好道友,互相携手到佛城。现实生活中,烦恼虽如一滩污泥令人讨厌,但却无形中孕育出我们法身慧命来。

行者们:勿被这幻化之法吓倒而畏缩不前,请把你们的船从避风港处开出来,到大风大浪中遨击,否则,何能将船开到安稳的彼岸?一帆风顺的避风港,就如生长于温室中的娇花,永远见不到大自然及星星月亮和太阳。因为它经受不了风霜。修行亦复如是,不经受寒暑风霜的考磨,就不可能长成一颗参天大树,顶天立地毅立于世间,为万万生灵遮风挡雨。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收藏分享

欲除烦恼,当行正念

又问:欲除烦恼,当何所行? 说我也是愿意灭除烦恼,怎...

把别人的不好拿来烦恼,那是自己的愚痴

修行就是在修我们这忍耐性,修这种种逆境,凡事要能忍...

不要透支明天的烦恼

现在很多年轻人沉迷于网络游戏,有一个原因,就是他们...

业障和烦恼该如何消

问: 业障和烦恼到底是什么东西?该如何消除? 慧律法...

别在烦恼当中浪费自己的生命

光阴就是这样快得很,我们现在明白应该使劲地抓住它,...

【推荐】家是修行的最佳道场

以感恩心还旧债 我们常听人家讲:夫妻是缘,儿女是债,...

对治所有烦恼习气的法宝——楞严神咒

习深尚证 且汝宿世,与摩登伽历劫因缘,恩爱习气,非是...

向天空扔斧子

一人请教禅师,说有人在背地里捅他刀子,该怎么办?...

文殊菩萨心咒

文殊菩萨心咒: 嗡ong 阿a 喇la 巴ba 札zha 那na 谛d...

【注音版】佛说出家功德经

佛说出家功德经...

【注音版】拔一切业障根本得生净土神咒(往生咒)

拔一切业障根本得生净土神咒(往生咒)...

八十八佛大忏悔文

八十八佛大忏悔文: 大慈大悲悯(mǐn)众生,大喜大舍...

脾胃虚应多吃9种食物

有脾胃虚弱一定要注意调养,调养好了身体才好。一般脾...

每个人都有自性之财

在你们每一个人里面都已经有着财宝,但你们必须身体力...

一个能让家人吃素的好办法

佛法是最讲孝道的,佛弟子最究竟的孝道,是度化父母能...

番茄,名符其实的长寿果

番茄的另外一个名字,叫做长寿果。番茄之所以能够获得...

【佛教词典】三妄执

又作三劫妄执、三劫惑。略称三妄、三执、三劫。为密教...

【佛教词典】六字

(一)六字名号之略称。“南无阿弥陀佛”六字,为六字之...

圣严法师《面对逆缘步步踏实》

记得我第一次讲经时只有十三个人听,都是福严精舍的学...

六个会伤肾的行为

中医认为,肾为先天之本、生命之根。肾亏或肾气过早衰...

《宗教不宜混滥论》白话译

(圆涛法师白话译) 【原文】 如来说经,诸祖造论,宗教...

普陀山「观音跳」的内涵义理

诸位有缘,大家吉祥。 今天呢,我们来到普陀的又一处圣...

往生净土三资粮

净土三资粮为:信、愿、行。即是信仰、发愿、修行。...

佛教经典不能随便增减

佛经所诠释的真理是放之法界而皆准的,不会随时代的变...

无明虽然颠倒,觉性依然不动

【狂心若歇,歇即菩提】 整部《楞严经》都是在讲这八个...

念佛能洗掉犯戒过失,是否就可以放心犯戒呢

有人认为:既然念阿弥陀佛就可以把以前所录的犯戒的影...

万境本闲,唯心自闹

【原文】 人苦日在烦恼中,尚不知是烦恼;若知是烦恼,...

你在哪里,哪里就是风水

在佛法当中,我们学来学去,也没有离开这一念心。 在广...

疑人窃斧

有个人丢了一把斧子,怀疑是邻居家的儿子偷走的,于是...

寻宝

一处山城里住著一位大地主,他娶了很年轻的太太,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