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布施之道

恒强法师  2012/02/25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听文章

俗话说,“鸟为食亡,人为财死”。这是说衣食钱财这些身外之物,是人们安身立命不可或缺的资用,另一方面也说明了贪欲是众生生死流转的原因。佛教的目的是引领众生出离生死轮回,把他们从五欲六尘中解脱出来,但同时也要他们积聚相当的福智资粮,成就法身慧命。这世间的资财一方面引生助长人的贪欲,是解脱的障碍,但是对于有智慧的人来说,却能把这障碍转变成修行的助缘,这其中的关键就是布施。

众生舍弃财物有二种,一是命终时舍,二是布施时舍。命终舍财,是无奈的,是被迫的,对死者不能带来任何利益。而布施舍财,是自愿的,是欢喜的,能成就自他现时、究竟二种利益,能得大果报。

我们常说:“人天路上,布施为先。”布施作为佛教中的一种修行法门,是大小二乘、显密诸教所共有的。这个法门是如此的常见,以致人们把它简单化了,不知道它的性相差别和修行方法,施者往往施多而得福少,只是成就一些有漏的功德,而不能藉此有效地提升生命的质量。

施的自性

佛教认为,众生流转生死的根本原因是我见。因为我见而起我执,因为我执而起贪爱,因为贪爱而起悭吝。悭贪是我执的重要表现。布施正是为了对治悭贪而设的,它是通过思惟无常、修习舍心而证入无我,最后脱离生死苦海,达到解脱的彼岸而圆满佛位。这种究竟的布施又称为施度,即施波罗蜜。

无论何种布施,都是以自己的所有惠施于他,破除自己的悭贪,令他人离苦得乐。如果又能把因布施所得的果报一并回向给众生,对于自己的身财善根等一切再没有任何悭贪之心,这就是布施圆满。可见布施圆满与否,在于能不能完全破除自己的悭贪,而不是说随众生所需,令他们脱离贫苦,这才是布施圆满。进一步说,施的自性,不是与物为施,而是以与物时的舍心为施。与物属外表,不属于施。所以施的精义在于无悭贪之心。完全破除了悭贪之心,即为布施圆满。

布施的圆满是就布施心量而言,不过还不是无学之圆满。若布施圆满又始终不离菩提心,这就是成就施波罗蜜。所以布施圆满与施波罗蜜还有粗细的差别。施波罗蜜具有四相,即无悭吝施、空性施、随他意施、依他根器成熟施。悭吝是布施所对治的根本,只有破除悭贪二执,布施才能圆满。施者若体达施者、受者及所施物都是空无自性,能摧坏执著之相,即是空性施,又称三轮体空。施者于来求者,有求必应,随意布施,成就欢喜,即是随他意施。依他根器成熟施则主要是指具慧布施,不损害他人,观机逗教,成就他人现时究竟二种利益。

施的差别

布施可分三种。一是财施,就是对自己所拥有的一切资财乃至身命,都能生起舍心布施他人。二是法施,即无倒宣说正法,或为人写经,或传授工艺、医药、声律、因明等世间善巧知识。三是无畏施,即不侵害他人,令众生远离各种怖畏。布施就是能发心施与他人财物、体力、智慧乃至身命,成就一切众生现时究竟二种利益。对于在家菩萨,主要是修财施,而出家菩萨应行法施。

世人因为根性和智慧的不同,布施又可分为其它不同的类别。

《瑜伽师地论》中分为有过失施与无过失施两种。有些人布施时,身心懈怠,不能精进于正法;或耽著于过去,忽视未来;或希望于未来,忽视现在;或心不清净,有所畏有所求;或心怀轻慢,不能恭敬来求者;或希求富乐,把布施当交易;或求大名声,惟恐别人不知道。这七种施有过失,虽然也有些许功德,但是不能令施者恶法得以减少,善法得以增长,所以生命的质量难以提高。无过失施则是为涅槃大果而施,没有世间丝毫的垢染,并将一切回向于无上菩提。

《中阿含经·瞿昙弥经》中则把布施分为四种,一是布施因施主净而非受者,二是布施因受者净而非施者,三是施主受者都不净,四是施主受者都净。这里所说的“净”,是指精进于佛法,明见因果,信解有施有施果。如果不精进而行恶法,否定因果,认为无施无施果,即为不净。有净法,则有净施;有不净法,则有不净施。四种施中,以施主受者都净最为善妙,如佛在经说:“精进施于精进,如法得欢喜心;信有业及果报,如是施有广报。”

施的障碍

修行布施,首先要克服布施的障碍。《菩萨地持经》中说障施有四种:“一者先不修习;二者所施物少;三者财物虽多,贪爱增上;四者见未来世具足财果而生贪著。”先不修习,就是未曾修习舍财布施的意乐,没有施心当然就没有布施了。所施物少,是由于悭贪之心,不愿多施广施。第三种障碍则是贪爱炽盛,舍财如割肉。又不能明见因果,只是处心积虑地贪图眼前利益,不为将来广种善因。第四种障碍是于布施的果报心生贪著,把布施当投资,不能将布施功德回向众生。

《菩提道次第略论》中说:“若于身财有悭吝者,不成施度。”由于对身命、资财、知识的贪爱,就会积集诸大恶业,种下将来往生三恶道的因。所以施者首要破除悭贪之心,深入思惟无常无我的道理,殷重至心发起将一切所有施舍于他的意乐。如《入行论》中说:“虽身及受用,三世一切善,为利有情故,无惜当舍施。”

为了克服布施的障碍,行者应当思惟不施的过患和施的胜利。有些人身无分文,终生乞讨,那是因为没有布施;有些人家财万贯,富可敌国,那是因为常行布施。如《增一阿含经》中佛说:“有此二法,令人贫贱,无有财货。云何为二法?若见他施时便禁制之,又自不肯布施。”又说,“复有二法,令人富贵。云何为二法?若见人与他物时助其欢喜,己好布施。”有些人流转三恶道,受尽苦难,那是因为没有布施;有些人多生享受人天福报,那是因为常行布施。如《中阿含经·鹦鹉经》中佛说,若有人不作施主、不行布施,“身坏命终,必至恶趣,生地狱中。来生人间,无有财物”;若有人作施主、行布施,“身坏命终,必升善处,生于天中。来生人间,多有财物”。又如《增一阿含经》中佛说:“施主檀越布施之时,身坏命终,生三十三天,又有五事胜彼诸天。云何为五?一者颜貌豪贵,威神光明;二者所欲自在,无事不果;三者若檀越施主生人中者,值富贵家;四者饶财多宝;五者言从语用。”有些人不行布施,今生来世不能得到善报,不能听闻佛法,更不用说因此种下善报的正因,而布施正是闻修佛法的助缘、积集福德的方法和趣向解脱的顺因。如《增一阿含经》中佛说:“于此众中,我不见一法修行已,多修行已,受人中福,受天上福,得泥洹证,所谓广施也。”如《大宝积经》中佛说:“是故当知,如来所有一切神通变化,多由施行而得成就。舍利子,如是如来所有佛法,皆由昔日行菩萨行、世间财施之所摄受。”佛又告诉舍利子,“当观菩萨摩诃萨行柁那(布施)波罗蜜多时,依世财施,便得一切圆满功德。”这是说布施能带来一切究竟的利益。不施有如此的过患,而施又有如此的胜利,我们哪能不珍惜每一次机会广行布施呢?

如何布施

布施在于破除个人的悭吝与贪心,可以免除来世之贫困,招感幸福之果报,甚至圆满一切世间、出世间功德。但由于布施的情形不一样,所得的福报也不尽相同。有的人施多得福少,如以饮酒、歌舞等事承迎他人,浪费钱财又没有多少福报。有的人施少得福多,如以慈心、信敬心供奉有德的人,助他精进修道,施物虽少,福德却大。有的人施少得福少,如以悭贪、轻慢、恶意施于他人,施物既少,得福也少。有的人施多得福多,如了悟世间无常而发心舍财,造塔建寺,供养三宝,则所获福报如恒河流沙,施物既多,福德也多。

布施所招感的福报、所成就的现时究竟二种利益的多少,取决于施主布施时的舍心和发心的大小。心舍的越彻底,心发的越大,则福报越大,利益越多。所以施主布施时,应舍凡夫心,发无上菩提心,这样就能圆满一切功德,究竟佛果。

所以菩萨布施时,应平等施,不择冤亲,不选有德无德,平等普济;又不分贵贱,不分种姓、民族,凡有所需,随意而施,皆令满足。其二,不轻慢来者,不恶口骂来者,不说来求者的长短善恶,而以慈悲之心济其贫乏。其三,要时施,不能先答应而后不施或延缓施,对他人有难有求,应及时施,救其困厄;对有德的人应细加关照,适时供养,解决所需。其四,要亲手施,所施不论多少、不管好丑,欢喜惠施,不指使他人代劳。其五,不能侵害他人,所施物不是巧取豪夺而来,不应强迫父母财物而施,不能损害其他有情而施。其六,所施要胜妙,不能以粗劣物应付来者,不能以废旧物敷衍来者,避免用秽浊物供养三宝。其七,要以善心施,对于亲人要不生贪爱心施,对于仇人要无嗔、慈心施,对于一般人要以欢喜柔和心施,对于持戒修行人要以殷重恭敬心施,对于破戒无德的人要以悲愍心施,对于卑贱的人要无轻心施,对于尊贵的人要无嫉妒心施,对于与己不相上下的人要无较量心施。其八,要以清净心施,断除各种染污心,如轻慢心、嫉妒心、嗔恚心、追悔心、偏执心、名利心、望报心、求果心,将所有布施功德至心回向于一切众生。这种远离染污心的布施最为善巧殊胜,能快速圆满一切功德。

除实物布施之外,还可以凭心力观想而施。一切有主无主的胜妙之物,都可以将它观想成很多,乃至遍满虚空,以此布施众生,或供养三宝。这是就无物贫苦的菩萨而说,功德无量。但是若有物不施,仅依观想布施,则不能破除悭贪。若是施物并同时观想,则最为殊胜。如在佛前供水供花、燃香燃灯时,可将所供物由少观多,由小观大,尽虚空遍法界,供养三世一切诸佛,并将布施功德至心回向于一切众生。

不论观想施还是实物施,总的来说,应如无著《摄大乘论》中所说的具足六种胜利而行布施。一是所依正学,依菩提心而施,任何时候不舍菩提心。二是物正学,即身命财等,一切所有都能生起舍心而施,如施其中一分,也要观想成一切而施。三是要义正学,为圆满有情现时究竟二种利益而施。四是回向正学,即以施果回向正等菩提。六是清净正学,即具足遮止悭贪二障而施。能具足这六种胜利而施,即能成就施波罗蜜。

又《菩提道次第略论》中说,菩萨布施时,“若能具足六度而修学,其力尤大”。施之施度者,即布施时,发心圆满一切施度。施之戒度者,即布施时,要防护声闻菩萨诸戒,远离垢罪。施之忍度者,即布施时,能忍诸苦和他害,不生怯懦和退堕。施之精进度者,即布施时,为增长施之善根,生欲乐心,精进不懈。施之定度者,即布施时,以施善根圆满禅定,一心回向正等菩提。施之慧度者,即布施时,思惟诸法如幻,了知三轮体空,毫无染著。如《金刚经》中说,菩萨无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布施时具足六度,能疾速圆满佛果。

菩萨又当于身财善根,行舍护净长四法。舍法者,由思惟力练习能施之心并令增长。护法者,如不能成就现时究竟二利,而不妄施。净法者,对罪业加以净治,远离垢染。长法者,使自他利益得以增长、圆满。

这里所说的不妄施,是说菩萨也有不施的时候。如《菩萨地持经》中说:“或有所施,或有不施。若于众生乐而不安,不乐不安,则不施与;若于众生安而不乐,亦安亦乐,是则尽施。”所谓乐,指现时的快乐,安指究竟的安隐。也就是说,施与不施,要看所施对于来者现时、究竟二种利益的关系如何。现时究竟都利,应施;现时虽不利,而究竟利,应施;现时利而究竟不利,不应施;现时究竟都不利,不应施。对于未证空性的地前菩萨,有求身肉时,如果不能助发大悲、成就大义利,也不应施。损害有情义利的,如毒物、兵器、恶咒等,不应施。又非密宗法器者,不应以密法施。

总之,菩萨为利益有情,身命、资财、善根等一切所有都能惠施他人。于有情作善知识想,藉彼等所需成就施度。于所施物作殊胜想,成就他人现时究竟二种利益。又为圆满菩提而布施,并将此功德至心回向于众生。菩萨当以智慧和无量方便广行布施,如《大宝积经》中佛说:“以世间财求于无上正等菩提众圣王财,以生死财而求甘露不死仙财,以虚伪财而求坚实贤圣之财,由如是故,广行布施。舍利子,是菩萨摩诃萨为求无上菩提及涅槃故,以世间财物修行施时,一切世间财物乐具无不尽舍。”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收藏分享

世间的四种布施与供佛无异

出自《佛说处处经》 佛欲度世去。诸比丘白佛言。诸在世...

有财有势的人广行布施为何却堕落在恶道

虽然现代有许多有财有势的人广行布施,但不一定就会获...

为什么不把贫穷卖掉

布施好品德,帮助众亲眷,行为无瑕疵,是为最吉祥。 我...

粒米大如山

有一对贫穷的老夫妇,既没有儿女,也没有谋生的技能,...

乐善好施的长者

有位长者不但家财万贯,心地也很善良;他觉得与其只有...

度化众生,要先修布施

佛法是福慧双修的法,福慧两足方能成为究竟圆满的佛陀...

用施无望报的心去布施

布施是佛教六度之一,也是佛教信徒积功累德的最好方式...

「诸供养中,法供养最」如何解释

问: 经中说:诸供养中,法供养最。请解释一下。 方海...

【注音版】八大人觉经

八大人觉经...

【注音版】一切如来心秘密全身舍利宝箧印陀罗尼经

(龙藏本)...

【注音版】劝发菩提心文

劝发菩提心文...

佛遗教经

佛垂般涅槃略说教诫经(亦名遗教经) 释迦牟尼佛初转法...

消气歌

消气歌(一) 世间万般事,哪能尽如意,遇事要想开,...

称诵佛号就是念佛吗

念佛是大乘佛教的一种重要修行方式,它包括口称念佛与...

【推荐】佛号就是四十八愿的浓缩版

因为四十八愿,太广大了。我们没办法,去缘四十八愿。...

三种供养佛菩萨的方式

在《地藏十轮经》上,佛说能恭敬供养地藏菩萨摩诃萨,...

【佛教词典】准提

(菩萨)Ca?di,又作准胝,尊提。称为天人丈夫观音,人...

【佛教词典】心所有法

第二、心所有法,略有五十一种:分为六位,一遍行有五...

嘲笑他人得现报

初六那天,去看望外婆,在车上,偶见一位坐在车后的女...

人们都以为成佛是件难事,其实并不难

普通人都以为成佛是件难事,其实并不难。佛和众生都是...

本来面目

智闲禅师是百丈禅师的弟子,饱学经论,后来参学师兄灵...

曾国藩的修身十二法

一、主敬: 整齐严肃,无时不惧。无事时心在腔子里,应...

宗舜法师:念经的简单仪轨

诵完《涅槃经》后,我写了点东西,谈了一下诵经的心得...

念佛至诚恳切的心发不出来怎么办

问: 法师好。念佛至诚恳切的心不会发,不知道心在哪里...

念大悲咒应具有这十种心

有弟子问什么时候可以持大悲咒?行住坐卧随时随地都可...

什么样的人应当来学佛

今天一件事情的反思,使我想跟大家说一说,关于什么样...

在家女众哪方面最难突破 该如何下功夫

问: 在家修行的女众在哪方面最难突破?该如何下功夫...

把生命价值建立在外在上,那你一定不开心

有一位九十二岁的老太太,儿女都过世了,先生也早已过...

一天之中如何对治贪嗔痴

我们要知道贪瞋痴它生起的这个次第。好像医生去帮人治...

【推荐】六根攀缘的种种境界都不是真实的

缘影心就是指的第六意识,能够缘种种影像。缘就是靠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