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怎样才能求生净土

律航法师  2012/06/19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听文章

净土宗有三经一论:曰《无量寿经》、曰《观无量寿佛经》、曰《阿弥陀经》;一论即《往生净土论》。三经以《无量寿经》为根本,《观经》为演绎此经之观想行,小本乃此经之缩写,《往生论》系集此经之精华。净宗行人,于此大经宜谛观审思,决志修持,必定“万修万人去”。然而今世“念佛人如牛毛,往生者如麟角”,此何故?未读此经,不知弥陀因地愿行,果地成就,及其摄引十方众生往生彼国之慈悲方便故也。试观我国人为何尊重孔子,因人人曾读《四书》、《五经》及孔子家语,识知孔圣伟大故也。又国人为何敬仰关公,因有《三国演义》流传民间,人人知其忠义,遂生恭敬故也。今之念佛行人,少读经教。纵然读经,又只持小本,对弥陀“所行”、“所成”、“所摄”,知焉不详,于是信不真,愿不切,行不专一,又何怪念佛者多,往生者少,辜负我佛一片慈悲,可叹!可叹!今为使诸仁者了解全经意旨,作进一步研究,便生信愿行起见,谨将全经要旨,分作八节说明如次:

一、明信佛智。即对佛的不思议智、不可称智、大乘广智、无等无伦最上胜智,须生深信,不得怀疑。如经中所说,若有众生不了佛智,于佛胜智疑惑不信,然犹信罪福,修习善本,愿生其国,此诸众生,命终之后,生彼边地,寿五百岁,不见三宝,无由修习善本。故知对佛智慧生疑惑者,为失大利。古德云:“信为道源功德母”、“佛法如大海,唯信为能入”、唯识家说:“信摄善法者”,这些尚属一般理论,若依净土宗说来,只要深信切愿,称念佛名,便得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此话乍听起来,似难深信,但细加研究,确有至理,且以此证诸古今往生事迹,历历不爽,此何故?因赅果海,果彻因源故也!此一法门,甚深难测,等觉菩萨,略知少分,其余声闻缘觉以下,难思难议,唯深信而已。故经中说:“是故应当明信诸佛无上智慧”,明信佛智才可得度。

二、广发大愿。净土三经虽均赞净土,可是各有各的重点:《观经》侧重观,小本偏重持名,此经则著重发愿。试看经中详叙弥陀因地--法藏比丘发四八大愿后,历劫修持,而其所行、所成、所摄,无非出自愿海。彼佛以愿力成就一切,摄引众生往生彼国,众生以发愿求生彼国,佛愿生愿,协同一致,如函盖相合,如水乳交融,感应道通,决定有愿必遂。此经说三辈往生,无论上中下辈,均须发菩提心,故知发愿之重要,高于一切,应当处处时时,照顾愿心,唯求愿生西方,成佛度生。

三、一向专念。《阿弥陀经》重一心不乱,此经重一向专念。一心不乱之意,《阿弥陀经》已有详明,今讲一向专念。一向者,约时间和空间两层解释,以时间论,即自始至终,绵延不断也;以空间论,即对准一个方向,绝不偏差也。专念者,专心系念西方极乐世界求愿往生也,经中说:一向专念,无量寿佛,修诸功德,愿生彼国,此等众生,临寿终时,无量寿佛,与诸圣众,现其人前,即随彼佛往生其国。我常听到一般念佛之人说道:“我已念佛几年几年了,总未能得到一心不乱,恐怕不得往生吧!”言下大有无限疑虑之意。一心不乱之境界固高,但不容易念到,而易生退转;若平日一向专念,不问一心与否,亦不问往生品位高下,但尽此一生,一向专念求生净土,当决定得生。永明祖师说:“但得见弥陀,何愁不开悟”,这是最稳当最可靠的良策。

四、修诸功德。净土门中,分正行与助行,念佛为正行,其余六度四摄等为助行,念佛固然重要,修诸功德亦决不可少,念佛与修功德就犹如鸟的双翼,很多人不了解念佛法门,以为念佛的人,只要念一句佛号求生西方,别的如布施呀!做功德呀!看经书呀!……种种都不要了,这是天大的错误。我们念佛行人,必须正助兼修,力改前非,若存心诽谤念佛行人,拿此来作攻击的口实,当造无间罪业,不可不慎。试看本经说法藏比丘发过四八大愿之后,亦尝“自行六波罗蜜,教人令行,无央数劫,积功累德”,才得成就庄严净土。又此经说,三辈往生,其上辈中辈者,皆要修诸功德。不过这里所须注意的,即虽修诸功德,仍应一向专念弥陀,才得往生。

五、至心回向。所谓至心回向,是要你以至诚心,恳切回向所修功德,不是叫你随声附和念念回向文而已的回向。回者回转,向是归向。细分来说,共有四义:

(一)回因向果:念佛为因,往生为果。

(二)回自向他:己要得度,先发心度人,将所修功德,回向一切众生,共成佛道。

(三)回小向大:回小乘自利行归向求愿上品往生,成佛度众。

(四)回事向理:将事相的三业念佛,回向于理性的一真法界,情与无情,同圆种智。若拿记账来比喻,念佛如记流水账,回向如结总账。印光法师说得最透彻:“回向者,以己所修念诵种种功德,若任所作,则随得各种之人天福报。今将所作得人天福报之因,回转归向于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以作超凡入圣了生脱死,以至将来成佛之果,不使直为人天之福而已。”故须将平日一念之善,一行之益,悉皆回向法界。回向时须发至诚心,才有大功德,如此经说:“诸有众生,闻其名号,信心欢喜,乃至一念,至心回向,愿生其国,即得往生。”故知至心回向,是非常要紧的。

六、唯求往生。唯求往生与发大誓愿有分别。发宏誓愿是广义的度己度人,唯求往生是专一的求生净土。我们平日无论动静语默,时时刻刻,都要检点一心,唯求愿生西方净土,久而久之,自然生起欣求之心,由于欣求往生西方,遂激起厌离娑婆之念。经中佛语弥勒:“人能自度,转相拯济。至心求愿,积累善本。虽一世精进勤苦,须臾间耳。后生无量寿国,快乐无极。”(夏莲居会集本)长与道德合明,永拔生死之本。能作如是想者,对世间名利自然淡薄,亦不生烦恼,可说是获益无量。你们不信,请自己尝试看!久而久之,自会明白。复次能唯求往生者,信愿行三,自然真切。

七、拯济群萌。群萌系包括有情的动物和无情的生物而言。何以能拯济群萌,这就靠以无分别智,行平等慈悲,若有分别心就不能达到平等一例了。佛法教人以平等心行无缘大慈、同体大悲。慈是予乐,就是要人不分亲疏,一律以三轮体空,平等施与欢乐;悲是拔苦,同体大悲者,即是视众生之苦,好像自己的痛苦一样而拔救之。有此等大慈大悲之精神,才能拯济群萌。不但如此,即一草一木,亦不得无故折伤。古有草系比丘故事,说一比丘遇贼,遭贼洗劫之后,被用一根生草系缚,此比丘因不愿挣扎脱逃,致生草断折,宁愿站立终日,由此可知佛教拯济群萌,系将有情无情均包括在内。至于乱杀生灵,教内绝对禁止,昨日讲经时已有详言,今不赘说,实在应有平等普济之怀,这才与阿弥陀佛愿心相应。

八、圆成佛果。《华严经》四十卷最后一品〈普贤行愿品〉十大愿王导归极乐,彼经含意,盖谓证得“智同诸佛”的等觉菩萨,当回向往生西方净土,才能即生圆成佛果。《华严经》广博渊深,系佛为诸法身大士说成佛之法门,素称诸经之王,而今此经却是《华严》之缩影。何以故?试观此经序分中叙此一法门开演之际,十方世界不可称计菩萨摩诃萨一时来会,随喜大法,便可证明所说非妄。又此经常说,十方世界恒河沙佛国无量无数诸菩萨众,皆悉往诣无量寿佛所,恭敬供养,听受经法,得蒙授记。可知此经乃接引上上根器,旁引中下之机,其他各宗竖出三界,需时久远,唯此净宗带业往生,一生成办。若想一生圆成佛果者,于此法门,须力求之。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收藏分享

今生得遇念佛法门是最大的幸运

众生在学佛的过程当中,他面临很多行法,所谓八万四千...

大安法师:换个莲华化生的身体

我们确实要厌离这个身体啊,没有一点值得留恋的。我们...

北宋高僧四明知礼法师

各位吉祥,阿弥陀佛! 今天我们(介绍的)的祖师爷要穿...

助念者应有的心态

以信愿引发信愿 《要解》里面有一段话:问:西方去此十...

为什么有人预知时至要往生却没走

问: 有人预知时至要往生,叫来佛友助念,但几次都没走...

阿弥陀佛就在我们身边

在几年的学佛修行路上,我曾经见闻过一些身边念佛人的...

亡者助念后,遗体显相由劣转好,能往生吗?

问: 弟子前几天在寺院里给一个朋友助念,他临走前几...

中阴身一现前,累劫的善恶业力也都会现前

阴境若现前,这个阴境,就是中阴身境界一现,就是知道...

【注音版】毗尼日用切要

毗尼日用切要...

【注音版】准提咒持诵仪轨

准提咒持诵仪轨...

【注音版】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经

(嘉兴藏流通本)...

佛说玉耶女经

闻如是: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尔时,长者给...

念大悲咒应具有这十种心

有弟子问什么时候可以持大悲咒?行住坐卧随时随地都可...

弘一大师《改过实验谈》

今值旧历新年,请观厦门全市之中,新气象充满,门户贴...

【推荐】修行千万不要包装打广告

现在人都喜欢用术,商业就靠打广告。术是天道最忌讳的...

略论观心工夫

假如将佛教三藏十二部经典的内容加以高度浓缩,把附加...

【佛教词典】胜鬘经

《胜鬘夫人师子吼经》,简称《胜鬘经》,有汉文和藏文...

【佛教词典】三归有五种

亦名:五种三归 子题:翻邪三归、五戒三归、八戒三归、...

【推荐】如何坚定厌离娑婆、欣求极乐的信念

问: 如何坚定厌离娑婆、欣求极乐的信念? 大安法师答...

我们还有多少时间孝顺自己的父母?

在很多问题上,我们和父母存在很大的分歧,一直以来,...

遇到的处境常让我对念佛感到灰心

问: 我皈依佛法已经十多年了,事事不如意,倒霉透了,...

星云大师《佛教与花的因缘》

一、前言 花,和宇宙人生有著密切的关系。因为各种花...

如何「境随心转」

问: 佛经说一切法由心想生,这是不是与我们平日所说...

素食护地球

《增一阿含经》云:诸佛世尊,成大慈悲,以大悲为力,...

如何培养出离心

出离心的栽培的确是应该经过一个时期的栽培,我们才会...

以愿力来引导善行

关于这净业三福,智者大师提出一个很重要的观念,他说...

念佛要达到一心不乱

持名念佛要求念力集中,心不散乱,久久烦恼能圆伏圆断...

曾国藩经典人生语录

○ 礼义廉耻,可以律己,不可以绳人 为子孙做富贵计者...

苦乐都随缘

生活在世间,苦多乐少,我们常常要面对痛苦,生命中的...

对治自己的缺点毛病

我们大家都熟悉奔贡甲的修行,他是强盗出身,但他醒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