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圣严法师《悲智双运破除烦恼》

圣严法师  2010/09/29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听文章

有一次我去爬山,遇见有人带著一只狗,狗看到我这个老和尚,也许是陌生吧,就对著我猛吠,一面虚张声势,一面又害怕地往后退,身体不停颤抖,因为它不曾见过身著僧服的出家人,便起了烦恼。为了安抚这只狗,我轻声地对它念声阿弥陀佛,并说:「不用怕!不用怕!狗宝宝你乖。」这只狗就不吠了。

人类有烦恼的时候,往往也和这只狗相仿。烦恼,来自于自我中心的膨胀和没有安全感,两者互为因果。因为觉得遇到了危险,为了加强自己的安全感,所以要虚张声势、先发制人,看来是自我膨胀,其实是胆小懦弱,惊恐害怕。

不论是金钱、爱情、事业、地位、名望和观念,都是形塑自我中心的元素;人类在失去保障时,便会以攻击的方式来保护自己,在这个过程中,他必须挖空心思和自然战斗、和人搏斗、和周遭一切的情况拼斗。很多人以为一旦占居高位,就可以安全无虞、高枕无忧,所以拼命往高位争取。追求社会名位向上攀升的手段,现在人称为「卡位」;但当你卡到高位时,想要扯你后腿、将你从高位上拉下的人却又多得数不清,所以一旦登上高位的人,也没有绝对的安全感。

近来发生全球性的景气萧条,人们不论有钱没钱,都失去了财富的保障,导致人心惶惶。虽然现代化的社会有保险制度,不少人也申办寿险、产险,但当大灾难降临时,这些保险也无法让人的生命财产失而复得。投保火险,却无法保障家园免于大火的肆虐;保了寿险,也必须在你死亡的身后才能使家人受益。保险其实意味著不保险,这是人们没有安全感的佐证。

事实上从古至今,任何时代都有大灾难发生,也不可能没有意外事件,战争、疫疾、天灾、人祸更是未曾停歇。人类就是在与大自然的适应及挣扎中代代相传下来的,所以生命中的自我只是一个过渡的现象,要远离烦恼,就要认清这项事实。先撇开身外之物不谈,人的身体本就是过渡的现象,《心经》上说:「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

「观自在菩萨」就是观世音菩萨,菩萨能以超越的智慧,因应身心问题。凡是不受环境困扰的人,就是观自在,就能拥有观世音菩萨的大智慧。以这种智慧,觉照到我们的身心,发现色、受、想、行、识这五蕴都是过渡的现象,不论在物质面或精神面都是空的;换言之,自我中心也是过渡的,也是空的。如果人们能具备这种智慧,洞察这些现象,观察到身与心的现象都是幻有的,就能从所有的痛苦危难中,获得烦恼的解脱。

为何一般人体会不到这种空慧?因为人们执著「我」的存在,认为自己的身体很重要,自我所拥有的东西最重要,一旦遇到利害得失的考验,自我中心便受到困扰。倘使人们能将身体以及所有的财物名位,视为生命过程中的现象,本来没有,未来也会消失,巧妙地运用这付幻有的身心所构成的自我,以此来修福修慧、自利利人,那就是悲智双运的菩萨了。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收藏分享
圣严法师文章列表

真正的福报是内心没有烦恼

今天我们从这个福讲起,可能我们也讲过说福报太重要。...

如何判断「所知障」和「烦恼障」

问: 佛家讲,修行有所知障。我等即要靠已知、所知才...

我没有时间去管别人的闲事

从前,有一个小和尚急冲冲地跑去找老和尚,告诉老和尚...

活在当下益处多多

有人曾问释迦牟尼佛:梵行圣者,你们居住在树林简陋的...

超越自我的身心

佛陀说:能统领百万大军的人,没有什么伟大;一个人能...

证严法师《静思语录》

1. 太阳光大、父母恩大、君子量大、小人气大。 2....

慧律法师-基隆照善寺开示

师公、道庆法师,诸位法师、诸位居士,大家阿弥陀佛!...

大安法师:烦恼不断能往生吗

问: 弟子烦恼不断,意恶重重,甚至还造作身口意罪业...

佛说阿弥陀经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q)树给(jǐ)孤独园。与...

佛说食施获五福报经

闻如是: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佛告诸比丘:...

【注音版】往生论注

往生论注...

优婆塞戒经

优婆塞戒经卷第一 集会品第一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

日常生活中的四念处观

修五停心得成就便入定,然后出定而观四念处,那是次第...

如果选择逃避,问题永远都解决不了

位和尚问洞山良价禅师:「寒暑来的时候,要躲到那里去...

杀生的定义和范围是什么

原则上说,不杀生戒的重心在不杀人,所以,杀人是重罪...

【推荐】不眷恋,也不逃避

佛法虽然谈到人生有种种苦,但这并不代表修行佛法的人...

【佛教词典】绀青

即青而含赤之色。又作绀琉璃(琉璃为青色)。为佛陀毛...

【佛教词典】体用

(术语)一味之实相为体,因果之诸法为用。法华文句三...

对明天,我们永远没有安全感

我们凡夫呢?是生灭变化,虚伪无主。变化不可怕哦,生...

星云大师《为房屋开工祈愿文》

慈悲伟大的佛陀! 我要以兴奋的心情告诉您,○○善士...

作福不如惜福,悔过不如寡过

【原文】: 学道之人。骨宜刚。气宜柔。志宜大。胆宜小...

蕅益大师:净土十要问答撷录

序 如来圣教,虽则法门无量,随依一法,以菩提心修持,...

在繁忙工作中如何寻回专注力呢

问: 现在常见的工作环境是,电脑萤幕同时开了好几个...

初学佛是否只能尊奉一位老师

问: 现在法师众多,初学应该如何选择,是否只尊奉一...

持戒跟智慧是缺一不可的

【及释提桓因等,无量诸天大众俱。】 这是讲到声闻跟菩...

【推荐】六道之中,情难长久

娑婆世界的我们,几乎每一个人都沉沦在是世情的罗网中...

不买点供品,佛菩萨就不加持你了吗

诸佛菩萨加持力,那得你自己发心,还有你得求他。有人...

「不落因果」与「不昧因果」是何意

我们所说的因果是指原因与结果。亦即指因果律。为佛教...

心正一切正,心邪一切邪

《法句经》中有两个小故事,跟大家分享一下: 第一个小...

培养自己的柔软心

所谓的「柔软心」,是指把自我减低、减少、减轻,不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