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圣严法师《禅修的历程》

圣严法师  2011/02/22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听文章

中国的禅宗,是不落阶次的顿悟法门,若涉及禅观或禅教的方法,例如数息观、不净观、因缘观、枯尸白骨观等,便可能被视为渐悟法门了,但是不假渐修而能顿悟成佛的人,毕竟太少,从禅宗祖师们的开悟经过来考察,大多数是在积年累月的修行之后,才能得到一个“入处”(破参见性),开了一线或乃至一瞬间的智慧眼之后,才去参访明师,求证他们的所见是否正确,如果正确,又是到了何种程度?请求下转语、抉眼膜,点拨指引,以期更进一层,然后楼隐于水边林下或深山幽窟,长养圣胎。及至大悟彻底,晴空万里,而且是“日日是好日”的程度,再返世间,普度有缘的众生。然而在今日的社会中,究竟有几人愿意为了这樁大事而花费数十年的时间,顺着这样的路子来走呢?能够为那些已得“入处”的禅者点拨指引的明师又在哪里呢?

因此,我以为数十年来的修学所得,将修行的历程分为三个阶段的方法,以完成三个层次的进度,使禅修者在短时间内,达到他所能达到的目的。

一、集中注意力的阶段,分为两类:

1、为求身体健康和心理平稳者:教他们做若干柔软的健身运动,然后将全身的肌肉和神经彻底放松。不限一定的姿势,可坐、可立、可行、可卧,如用坐姿即可任意采取双盘、单盘、散盘,甚至可用跪坐、跨鹤坐、以及在椅子上两足下垂的正襟危坐。教他们一个集中注意力的方法,通常是用数息,有时也用别的方法,使他们把散在外面的心收到一点上,也把杂乱的念头,集中在方法的一点上。此能使人减少肉体及精神上的压迫感,也能使得循环系统及神经系统得到舒缓而畅通的余地,所以对于慢性的身心疾病,有显着的治疗功能,但是我常强调:“禅七是为了医病,而有锻炼身心。”静坐可有治病的功能,却不能仅靠打禅七,事实上身心有病的人,根本不宜参加精进禅七。

2、为了锻炼身心者:打坐能练身,是由于炼心的缘故。炼心又必须从克服身体上的痛、麻、酸的三重障碍,所以除了有定时的放腿和各种的运动方法之外,严格要求坐姿的正确度,尤其要求以最大的坚韧力来接受腿部及背部等的痛、麻、酸。基本的方法,也是用数息来集中心念,通常数出息,必要时可数入息,心太散时可用倒数,或隔数倒数等,数息可以入定,可以忘却身心。如果痛得无法数息时,则将心念集中在痛的感受上,将痛观想成为局部化,再观想成为客观化,结果,痛至极点,不是转痛为凉,便是由于心念专注而失去了痛的感受,此时所感觉的便是舒畅、轻松、安乐,充满了喜悦、忘记了时间,一坐数小时,只似转眼间事,故在禅七期间,多用此法锻炼所轻的禅众,即使无法以接受腿痛来得到轻安等的感受,也能将意志薄弱者炼成坚强,性情浮躁者炼成稳重,缺乏自制力和自信心者炼成有自制力和自信心。

二、心念统一的阶段,分为两层:

1、身心统一:用数息法,数至没有数目可数,也不觉还有没有呼吸,只觉得一片轻松、舒畅、不再有身体的粗重感或累赘感,故也不会想到身体的存在与否,但是对于周遭环境中的一切,都很清晰地感到、看到、听到和嗅到,只是心境不为所动。

2、内外统一,又分两大阶段:

①由炼心的工夫而从自我身心为中心的自私感获得解放,视身外的每一事物,都是自己的一部份,一切的事物就是自已的全体,每一个人,每一个众生、每一棵树、每一茎草、每一片叶子,乃至每一滴水、每一粒沙,都好像是自己身上的四肢百骸或是自己身上的皮肤、细胞、血液与汗毛。因此而对身外的一切事物,产生美好、安详、宁静、和谐的感受,进而生起悲天悯人、民胞物与的情怀。

②由身心统一的境界,突然因念头或一句话、一个声音的促发,失去了身心的感受,也不见了处身的环境,仅感到一片澄澄湛湛、宁静无比、清凉无限的存在。或者只觉得是一片美妙无比、明朗无比、轻灵无比、广大无垠的存在。或者只觉得自己即是一种无限优美的音声,它来自无穷的远古,而又遍满于无际的空间,或者只是感到横遍十方竖穷三际的存在,无境、无影、无光、无音。或者只感到已得彻底的解脱,既无时间,也无空间,超越了时空,也超越了存在。可惜,尚有超越了存在的大解脱之感受在,所以并未真的得到解脱。

三、虚空粉碎的阶段:

一般的哲学家、宗教家、艺术家等,大致只能达到“心念统一”的第一个层次,最多不会超越“内外统一”的“①”层次。世间各大宗教、哲学之中,印度教的某些大师及中国的老子,已到了“内外统一”的“②”层次的某一程度,或最高程度,但仍不是究竟解脱。

禅的方法,便能超越世间定的极限。

当禅众修行某一种观法,确定已将心念集中到了身心统一的程度时,便可教授参公案、找话头的方法了,用参禅的方法,使修行者提起话头、激起疑情、形成疑团,将修行者全部身心投注进去,闷在一个大疑团里,坐也参、行也参、醒也参、睡也参、饮食也参、如厕也参,丝丝入扣、绵绵密密,水泼不进,风吹不入,称为工夫成片。一旦黑漆桶兜底脱落,疑团不见了,山河大地落沉了,无限的虚空也粉碎了,没有生也没有灭。此时发现以前的烦恼执著,不过是梦境,乃至苦苦地修行,也是多余的执著,因为本地风光,从来没有发生过任何事情。

可是,此种境界的维持,要看个人的善根与功力的深浅而有所不同,一悟便大悟彻底不再退失的人,实如凤毛麟角,极难遇到。经过数十年修行而开悟的人,功力自然较深,一次大悟之后,自可维持很长一段日子,如果继续精进,当可保持到死为止,仍能心不颠倒、意不贪恋、洒脱自在。如果仅在一次的禅七之初才开始用功,纵然于七期之中,开了心眼,恐怕只能维持数分钟,最多数小时之后,便会渐渐退失,而回到原来的心境,不过,开过一次心眼的人,哪怕只是电光石火那么短暂的一瞬间,已比从未开眼的人好得太多了。

我曾用四句话,说明禅境的高低:①澄澄湛湛。②光音无限。③一片悟境。④虚空粉碎,显然地,前三境均非见性,尚未到无念的程度,但是会有得未曾有的喜悦,并且有喜极而泣、嚎啕大哭的现象,也有悲从中来,放声大哭或大笑的现象,笑过哭过之后,身心便会感到落实轻爽、如释重负,性情可能因此改变。虽非见性,却是好现象。第四境时始为见性,无分别念,只有智慧的自然反映。

由于我用如此的层次,确切地指导修行,对于一个来打七的人,真的能以“大死一番”的决心,百分之百听从我的指导,对我教授的方法能有绝对的信心,再加上他自己的宿根,他便与佛有深缘,也就能够获大益,在七日之中,必可从第一阶段进步到第三阶段。

可是,对一个完全陌生的人,要生起绝对的信心,岂是那么容易?对于一个刚刚接触佛教或者从未接受过禅修训练的人,要求他一下子便做到丢掉过去又不思未来的所谓“大死一番”,也是困难的事!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收藏分享
圣严法师文章列表

公鸡与虫儿

有个儿童,才七岁,但常常找无德禅师,和他东南西北乱...

今既披缁,岂敢再随身转

参禅人,顿修戒、定、慧,即灭贪、嗔、痴,并不离参,...

逞强好胜,终非道人资格

参禅人,只顾真参,只忙努力工夫,打失时,用头触柱,...

用功没巧,只要一门深入

古人讲:生死事大,无常迅速。你看今天就是初三了,快...

盘山宝积禅师的悟道因缘

幽州盘山宝积禅师是唐代高僧。与其他高僧的悟道因缘不...

欲识佛住处,只这语声是

打禅七的目的是求悟道,功成熟了,这个道就悟,为什么...

抱定这一个死句啃,不问开悟不开悟

莫谓无心便是道,无心更差一程路。这些话同你们讲,实...

【推荐】欲明心见性,先改个性

★欲明心见性,先改个性。个性那么暴躁,那就不要讲见...

【注音版】大乘入楞伽经断食肉品

大乘入楞伽经断食肉品...

净土五经日诵集要(净宗早晚课)

序 诸佛如来出兴于世,唯欲众生开示悟入佛之知见。净...

【注音版】华严经普贤行愿品

普贤行愿品...

大般若波罗蜜多经(600卷)

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第一 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第二 大般...

圣严法师《永不疲倦》

不寐夜长,疲倦道长,愚生死长,莫知正法。(大智度论...

圣严法师:欲望得失

诸欲求时苦,得之多怖畏,失时怀热恼,一切无乐时。─...

圣严法师《懂得因果,更积极》

很多人以为佛教的因果观念是消极的,其实不然,学佛的...

圣严法师:重罪轻受与定业难转

从佛教的立场看,「恶有恶报,善有善报」是正确的因果...

【佛教词典】三业

三毒既起,必有所向而发动。发动之处,不出乎三。发动...

【佛教词典】塑像

指用土塑造之佛像或其作法。系缘自西域,然更早之印度...

【推荐】慧律法师语录精华全集

1.人之所以痛苦,在于追求错误的东西。 2.与其说是...

神医耆婆未请槃特比丘的因缘

昔日,佛陀在罗阅城的迦兰陀竹园说法度众。一天,神医...

佛号是消业障之王

这个念佛,特别是闭关念佛,它首先直接地知道自己的念...

印光大师开示:佛弟子应如何祭祀祖先

中国传统文化里每年一度的清明节,佛弟子应如何祭祀祖...

慈学长老尼:出生与出家之难

出生难 我的名字叫慈学,是出家的时候师父赐的。俗名林...

不怕错,只怕不改过

佛说:「有二健儿:一者自不作罪;二者做已能悔。」意...

智谕法师:念佛贵在调心

念佛贵在调心,不在念多,念少,念快,念慢。 大家要...

强软魔头来考验

修行关键的时候,得大受用的时候,往往是要强烈的外境...

不做物质奴隶的小人

我们处于这二十世纪六十年的今日,大多数的人,物欲薰...

燕窝:燕子的代价与无言血泪

母燕在快要下蛋的时候,才去建自己的窝。第一次建好的...

对治带有执著的妄想

于诸识内,独得意名; 向有漏中,作无明主。 不间不断...

猴子在佛法中的故事

各位腾讯佛学的网友们,大家好,今天非常高兴,能够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