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圣严法师:没有自我私心的贪

圣严法师  2011/06/27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听文章

今天我接受新闻的采访,记者问我:「人的贪心从那里来?人的贪心对我们的世界、社会有什么不好?因为贪,所以才会努力,因为贪,所以需要不断成长,为了贪,所以必须争取,才能成功,贪为什么不好?」这个问题问得很有道理。我回答说:「『贪』的意义要看是否有『私我』在其中?若有,便会为自己制造困扰,也为社会大众带来麻烦。如果没有私我的成分,那不但会为自己带来智慧、福报、功德,同时也会为社会、众生带来幸福、光明、祥和,那是非常好的。」因此,有自我中心的贪,叫作「烦恼」;没有自我中心的求,叫作「悲愿」,而不是贪了;愿众生都能离苦,愿众生都能得乐,愿众生都能离烦恼而成佛,已不是贪心而是悲愿。更进一步说,为了众生的「需要」而努力经营制造、取得,那叫作愿心;为了个人的「想要」而巧取豪夺,那就叫作贪心。

「想要」的东西是无止尽的,而「需要」的东西是有限的;为了众生的需要不是贪,为了个人的需要则是带著贪的成分,因为涉及自我的利益。

因此,贪可分成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有我的,叫作贪心;第二个层次是无我的,叫作悲愿。如果是贪心,则不能明心见性;如果是悲愿,则与明心见性相应;如果愿心中带有私心,便是不清净的,还是贪心而不是明心。

想要立刻把贪心去掉,是很困难的;要立刻明心见性也很不容易。但话说回来,明心见性也并不是难事,就看你的心能不能转贪心为愿心。例如,人人都是贪生怕死的,那便是以自我为中心的烦恼心;但是,地藏菩萨却说:「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虽也有个「我」在那里,但那是悲愿心的我,而凡夫贪生怕死的我便不是悲愿心了。

如果提得起悲愿心,就不会贪生怕死,生死的问题就不存在了。可是要凡夫一下子就不贪生、不怕死,是很不容易的。历史上记载,文天祥写《正气歌》时充满浩然正气,随时都可以为国家、民族而死,但真正上刑场时,也是相当痛苦的。英雄豪杰口中说舍生取义,但真正付出这么大的代价时,仍以为是非常悲怆、悽苦的事。

如果是一位菩萨,为了救千万的众生而奉献出自己的生命,是不会有烦恼的。为什么?因为他很清楚,这件事是非常值得的,而且死了以后并不是什么都没有了,那样的死亡,只是成佛之道的一个过程、一个阶段,因此能够心平气和,而不会产生对生的贪恋、对死的恐惧。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收藏分享
圣严法师文章列表

人对世间财色名利的不同反应

【原文】 人对世间财色名利境界,以喻明之。有火聚于此...

夫人学道莫贪求

学道(唐龙牙居遁禅师) 夫人学道莫贪求,万事无心道合...

事能知足心常惬,人至无求品自高

我们讲到生死疲劳,从贪欲起,那么少欲无为才能身心自...

佛誓断众生贪欲之因缘

世间狂逸之甚,莫过于贪欲,因此应当勤断贪欲烦恼。 《...

吃葡萄的哲学

在一个果实飘香的秋季,一只老狐狸无意间经过一个四周...

把人身用在满足贪欲、积聚财富上,实在是太不值

对现代人来说,贪欲贯穿着一生,大量的时间都花在满足...

学会放弃

曾经读到这样一个故事:大哲学家柏拉图曾带着他的七个...

随遇而安,时时快乐

有位心理学家说,年薪两百万的人与年薪一百万的人的最...

大乘起信论

大乘起信论序 扬州僧智恺作 夫起信论者,乃是至极大乘...

龙舒增广净土文

龙舒净土文序 华严经云。信为道元功德母。长养一切诸...

佛说阿弥陀三耶三佛萨楼佛檀过度人道经

佛说阿弥陀三耶三佛萨楼佛檀过度人道经卷上 佛在罗阅...

佛说十善业道经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娑竭罗龙宫,与八千大比丘众、三万...

生死的体验及观察

生与死,是一个广泛而深入的题目。不同的人,有不同的...

圣严法师《智者多闻》

多闻令志明,己明智慧增; 智则博解义,见义行法安。...

在生活和职场中要做到口和无诤

生活和职场里难免有不少纷争,但如果能掌握六和敬的口...

圣严法师《做个真正的贵人》

在日常生活里,大家都希望遇到贵人,盼望能有贵人相助...

【佛教词典】正入现观

【正入现观】 p0504 显扬十六卷十八页云:复次齐何当言...

【佛教词典】马浮

浙江会稽人。又称马一浮。号湛翁,别号“蠲戏老人”。...

佛陀处理众生障碍三阶段

(一)对治生死业障。 那佛陀陪着我们成长,要处理的第...

现在偷的每一个懒,都是给未来挖的坑

最近单位在搞各项突击检查,大家都忙得手忙脚乱的,因...

【推荐】大悲咒和千手千眼的由来与功德利益

大悲咒的影响:汉传佛教中,有一个知名度和普及率最高...

大安法师:往生极乐要如何发心

问: 发菩提心是往生条件之一,出离心能不能等同菩提...

世间最胜的福田

过去,世尊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说法,帝释天带领天子...

真正的主人翁被遗忘了

形,就是我们的业报的身体。如果我们执著这个身体为真...

学佛修行人应有的心态

蕅益大师开示曰:学道一要真为生死,二要具足刚骨,三...

为何这位比丘能示现化生

三千多年前,世尊为报亲恩,于结夏三个月期间,至忉利...

这一生啊,就这样下去,完了

出于丛林,入于古刹,从这个禅堂出来到那个禅堂去,一...

病人将终之时,是为其开示还是念佛

问: 如何正确理解《临终三大要》中提到的病人将终之...

放掉妄想,才有办法对治它

为什么有些人他烦恼很重,但是他很快能够突破?为什么...

吾今此身,父母遗体也

【原文】 梦中忽忆二尊人病且亟,悲甚。既而曰:犹可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