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一定要珍惜身体的能源

宣化上人  2012/07/09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听文章

我们人有六种知觉性:眼能见、耳能听、鼻能嗅、舌能尝、身能触、意能思想。因为人是万物之灵,所以具有这六种官能,其它的动物组织就没有那么复杂。

我们吃饭、穿衣、睡觉,就像汽车要加汽油。汽车走多了路,就要加油,我们人将能源消耗多了,也要补充。所以人吃饭,就是帮助身体的新陈代谢。食物在人体内发生一股热力、一股能源,能帮助我们一切的活动。但实际上,食物的精华很少,所以就要不断地补充。譬如,早上吃了,到午间又饿了;午间吃了,到晚上又要再吃。睡的时候也不停地消耗能源,所以睡醒了又要吃早餐。

我们是如何消耗这些能源的?我们的眼见色,那是在消耗能源;耳听声,也在消耗能源;鼻闻香,也在消耗能源;乃至舌尝味、身觉触、意念在思想,这都是在消耗能源呢!所以我们一举一动,一言一行,无不是在消耗能源。如果你不是消耗太多,适可而止,身体就会保持健康。但若是消耗太多,身体便会发生故障。譬如吃得太多,太营养丰富,或者吃了有毒的东西,这都会令身体发生毛病。所以我们无论行住坐卧,一举一动,都要非常小心,不要无缘无故地浪费能源,以致伤害自己的身体及精神,这一点是很重要的!

小朋友!现在是你们的黄金时代,也是你们生命中的春天。春天时万物欣欣向荣,朝气蓬勃。但我们要顺其自然去生长,合乎生理的程序,切记不要乱吃乱喝,或乱讲话,或者饮酒、吃毒药,乃至乱看、乱听、乱尝、乱嗅、乱触、乱想,这样就会损害你的身体及灵性。

你会运用这六种官能,身体就健康;不会用,身体就会随时罢工,与你分家。分家了,便没得吃、没得穿、没有房子睡了。所以大家要好好爱护珍惜这个身体,不要醉生梦死,走到极危险的歧路上。在《孝经》上说:「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不要随随便便把自己的身体弄坏,要好好地珍惜它,否则便无颜见父母了。父母生我、育我,我们不好好珍惜身体,那是对父母最不孝的行为。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收藏分享
宣化上人文章列表

木瓜5大法宝护肝脏

木瓜的营养保健作用流传已久,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

食物中的补钙冠军

大家都知道从食物中补钙是最自然的方法。然而,很多饮...

佛是大医王,医病亦能医业

世间人之病,多多都是自己造者。即如令严之病,乃不知...

我们为什么应该素食

我们为什么应该素食?我们可以从很多角度来回答这个问...

常啖人间肉鲜美,谁知盘盏肠食毒

【猪肉】 味苦,性微寒,有小毒。牡曰,牝曰彘,子曰豚...

养好精气神要做到「三寡」

精亏、气虚、神怯是疾病与衰老的先兆。唐代医家孙思邈...

中西医的素食营养观

目前的社会,由于对素食营养知识的缺乏,造成一般人对...

持午会影响身体健康吗

问: 师父好!请问师父,持午会影响身体健康吗?我听...

普贤行愿品

大方广佛华严经卷第四十 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普贤行愿品...

【注音版】梵网经菩萨戒诵戒仪式

梵网经菩萨戒诵戒仪式...

【注音版】佛说弥勒下生经

佛说弥勒下生经...

【注音版】往生普佛仪规

往生普佛仪规...

宣化上人:业与情

六道轮回,就是天道、人道、修罗道、畜生道、饿鬼道、...

科技进步的危机

所有的人类,一切一切都是向外驰求,心外求法,越跑越...

慈悲喜舍对治三毒

人要有慈悲心,对人对事,且和平相处,以诚相待,一切...

宣化上人:为什么叫地藏

为什么叫地藏呢? 因为地能生长万物。藏是宝藏,一切...

【佛教词典】不显了义能决了

【不显了义能决了】 p0339 瑜伽八十四卷六页云:不显了...

【佛教词典】一字文殊

(菩萨)以齿或体哩呬淫一字,为真言之文殊菩萨也。三...

口中自然生出八功德水

舍卫国中,有位大富长者的妻子生了一个端正庄严的儿子...

【推荐】本焕老和尚最后的开示与4个心愿

2012年4月3日是本焕长老圆寂的第二天,本焕长老的衣钵...

被责骂也是一种幸福

有一位在森林里修行的人,非常的纯净,也非常的虔诚,...

在寺院当义工,接受寺院所送物品是否犯戒

问:道场分给师父们的水果、饮料等,师父们可以给居士...

大安法师:念佛法门能够令我们离开魔障

念佛法门有佛力的加持,还能够令我们在修行的过程当中...

善业一停止,恶业就要当头了

我记得那时候我们家那里有个木匠,他讲你们这站的笔直...

释迦牟尼佛也是念佛成佛的吗

释迦牟尼佛到底是怎么成佛的,这也是众生根性不一,他...

【推荐】印光大师《一函遍复》

净土法门,三根普被,利钝全收;乃如来普一切上圣下凡...

文殊发塔下的深思

大约三年前,偶然在佛教卡通《贫女乞斋》中观看了文殊...

玄奘大师的生死观

子午岭沿黄土高原与关中平原之间的边际徐徐东进,南折...

三际穷之,了不可得

以下把修空观的相貌再别释: 行者于初坐禅时,随心所念...

五百沙门出家证果之宿缘

昔时,佛与常随诸大比丘众,游化至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