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天下万事,都有一定的法理

印光大师  2021/06/10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听文章

天下万事,都有一定的法理

【原文】

律藏不许未受戒者看,一则恐其未明远理之人,见其因犯制戒之迹。不知乃大权菩萨,欲佛制戒以淑后世,遂现作不如法相,以启如来立制以垂范耳。由其未明此理,唯据近迹。遂谓如来在世,佛诸弟子多有不如法者。从兹起邪见以藐视僧伦,则其罪不小。

二则律藏中事,唯僧知之。倘令未为僧者阅之,或有外道假充比丘,作不法事,诬谤佛法,则其害非小。故此严禁而预防耳。至于好心护法,校正流通,何可依常途为例。若执定此语,则律须僧书僧刻,僧印,僧传,方可不违佛制矣。

天下万事,皆有一定之理。而当其事者,须秉一定之理,而行因时适宜之道。理与权相契,法与道相符,斯为得之。律中必有明文,光以目昏,未能遍阅。蕅益毗尼集要,亦有此议,亦不须检查。但无上不明远理,只据近迹。及欲知佛法中机密之事,拟欲假充比丘等过。则放心安意,校正流通。

其功德无量无边,何须过虑。然须缄默,不可以律中文相,对无知无识之人宣说。及泛泛然录之于寻常文集中,以启无知人妄造口业之衅。世出世间,理皆有定,法皆无定。大而经国治世,小而一饮一啄,莫不如是。何独于律藏而板执乎哉。

复徐蔚如居士书一

【白话译文】

律藏不许未受大戒的人看,一方面是恐怕有不明深远义理的人,见到律藏中因为比丘犯戒而佛陀制戒的事迹。他不知道这是大权菩萨,想要佛制戒,来教育帮助后世之人,于是就示现作出不如法的事相,来开启如来建立制教以垂范将来啊!

由于他没有明白这个道理,唯独只根据浅近的事迹。于是就认为如来在世,佛陀的诸位弟子,有很多不如法的事。从此生起邪见来藐视僧团,那么这个罪过就不小了。

第二,律藏中的事,唯许僧人知道。倘若令还没有出家的人看过之后,或者有外道冒充比丘,作不如法的事,来诬谤佛法,那么这个危害就不小了。因此严禁而加以预防罢了。至于是好心拥护佛法,对律藏加以校正流通,怎么可以依照常规来论。如果死执未受戒之人不可以看律藏的话,那么律藏就必须僧人来书写,僧人来刻板,僧人来印刷,僧人来传送,才可以不违背佛制了。

天下万事,都有一定的法理。而当职任事的人,必须秉着一定的法理,而行持因时适宜的权巧之道。法理与权巧相契合,法义与道路相符合,这才得当。律藏当中必定也有明文记载,我因为视力不好,不能遍阅律藏。蕅益大师的《毗尼事义集要》中,也有这样的议论,也不须要去检查核对。

只要没有上面所说的:不明白深远义理,只根据浅近事迹。以及想要知道佛法中机密之事,打算想要假冒比丘等过失。就可以放心安意,校正流通。这个功德无量无边,不须要过份的思虑。

然而必须要缄默杜口,不可以将律中的文字相状,对无知无识的人宣说。以及泛泛然记录在寻常的文集中,以开启无知人妄造口业的空子。世出世间,义理都有恒定,方法都没有固定的。大的来说,治理国家世道,小的来说,一饮一啄的日常生活,没有不是如此。为何只在校对律藏这一件事上而捱板执著呢?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收藏分享
印光大师文章列表

「嗔打报仇戒」与「不化众生戒」

若佛子,不得以嗔报嗔,以打报打。若杀父母兄弟六亲,...

忏云法师对戒杀戒淫的开示

还是都讲吃素好、戒杀放生好。祖师说:千百年来碗里羹...

经律关于持戒的赞叹合集

1、《遗教经》: 汝等比丘,于我灭后,当尊重珍敬波罗...

持戒的方法次第

先持声闻四弃八弃,执身不动。后行菩萨清净律仪,执心...

求戒容易持戒难

唯佛才能制戒。为什么唯佛才能制定戒呢? 因为人性当中...

持戒现世都会有趋吉避凶的效果

广化老和尚的《五戒相经笺要》讲到说,过去在湖南有一...

学戒律要有三种心

弘一大师说,学戒律要有三种心:第一、厌离有为。第二...

怕犯戒,所以迟迟不敢受戒该怎么办

问: 弟子想受五戒,又害怕犯了戒律尤其是妄语,所以迟...

佛说盂兰盆经

闻如是: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大目乾连始得六...

僧伽吒经

僧伽吒经卷第一 如是我闻:一时婆伽婆,在王舍城灵鹫...

【注音版】大轮金刚陀罗尼

大轮金刚陀罗尼...

右绕佛塔功德经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僧及...

善人念佛求生西方,决定临终即得往生

原文: 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和,妇顺,主仁,仆...

印光大师:念佛人为什么还要遭受横死

有一天,印光大师收到一位周颂尧居士的来信,信的内容...

印光大师:不可赤体睡觉

学佛之人,夜间不可赤体睡,须穿衫裤。以心常如在佛前...

净业正因,以慈心不杀为第一

原文: 净业正因,以慈心不杀,修十善业为第一。食肉之...

【佛教词典】解脱

梵语 vimoksa(音译作毗木叉、毗目叉)或 vimukti(音...

【佛教词典】贪惜

即众生愚痴,不知罪福之因果,故贪爱吝惜财物,而无施...

真如自性如如不动,为何强调断恶修善

问: 末学有一个问题,请慈悲开示。真如自性,如如不...

东林寺出家需具备什么资格条件

问: 来自南洋的弟子,可否到东林寺出家?出家需具备什...

星云大师《佛教与生活之一》

各位法师、各位护法居士: 承蒙曹永德和曹金慧芬居士...

念佛是看您的用心而不是资历

有人认为念佛一定要念很久之后,功夫才会够用,或是认...

念佛时常不自觉地运转周天,此种观想是否为妄见

问: 我是一个练过气功的学佛者,过去亦常持佛号,但修...

诵持楞严咒者是植种大善根之人

楞严咒是佛顶光明聚集,化身如来所说的神咒,因而极具...

大安法师:一天念多少佛号才有效果

问: 一天至少念多少声佛号才有效果?有效的去除妄念...

闻彼佛名号欢喜踊跃,当知此人唯得大利

往生者顿然跟佛的境界相同。这个净土法门它很强调一念...

劝人往生西方也等于成就自己

劝进行者,念佛消灾。一个净业行人,当自己走向信愿持...

我还有你啊

佛光禅师领导的传灯寺,跟随他参学的徒众甚多。 有一...

天乘十善业之意业

我们看第三个意业。前面是身口,身口当然是共于五戒的...

学佛的秘诀在于诚与敬

有人问印光大师学佛的秘诀。印光大师则回答:学佛的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