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俱絺罗尊者问生死

证严法师  2013/11/20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听文章

俱絺罗尊者问生死

学佛,就是要学得可以清楚知道「生从何来、死往何去」,但是谈何容易啊!不过,佛陀懂得用智慧来引导我们,首先要我们「心静」,心若能静下来,一切的境界就会很明朗。如此,即可反观自己,了解「我现在是怎么生活?」人若看得开,自然对生死就会放下、自在。

无明乃虚幻不实 应透彻放下

佛世时代,佛陀与弟子有段时间都住在王舍城的竹园精舍。由于弟子众多,所以有一群弟子由舍利弗带领住在灵鹫山。舍利弗「智慧第一」,比丘们心中若有疑惑也会请教他。

有天,摩诃俱絺罗尊者在打坐时,忽然想到:「自己是怎样出生的呢?人生为什么会有生死无明?」他打不开这些谜题,便起身走到舍利弗的禅房。俱絺罗很恭敬地对舍利弗说:「尊者,我心中有一点疑惑。佛陀常说众生是因无明聚集而衍生,到底无明在哪里?它是从哪里生出来?要怎样才能解开无明?」

舍利弗回答:「无明是出于无知;因为无知,所以不明白。其实,它就是从不了解『色、受、想、行、识』的虚幻不实而衍生,因为我们没有用心去体会。人生从未离开过『色蕴』,看得到的东西都是色,色有生有灭。我们不了解物质为什么会有生灭,因此常会起执着心,那就是无明,再来是不了解『受』心中的感受。只要看到、听到或接触到的人事物,心中都会有种种的感受,看到顺意的就高兴;不顺意的就生气。若不知道感受的虚幻性,就会有烦恼,这也叫做无明。」

又说:「平常人感受后,就会有自己的想法,若境界过后还执着于形象,这也叫做无明。为什么有生死这种『行蕴』?也就是来自于执着。我们用『意识』来感受外面的境界,所以造作很多事后又心生后悔,这都叫做无明。若无法透彻明了『色、受、想、行、识』这五项,心就会解不开、放不下,这也叫做无明。」

观察生灭变异 反观自心明镜

舍利弗这段话是很抽象的道理,我们要怎样学佛,才能学到对「色、受、想、行、识」都完全透彻、了解?这就要凭我们自己去用心。譬如大地上的泥沙、石头、草、树木,甚至我们的人体,这一切都包括在「色蕴」中。

一株草为什么会从土里生长出来?是因为有草的种子和泥土、水分、阳光、空气聚合在一起,才会长出草来,而且花草长出来后,仍离不开泥土、水分、阳光和空气这些因缘,才能不断地成长,但草长到一定的时间就会变黄、枯萎,这就是「行」的变化,行蕴不断地生灭变异。

人生也一样,一定是经过婴儿期、幼年期,然后少年、中年,再渐渐进入老年。在这段时间,到底是怎样长大?我想每个人对自己的身体都无法透彻了解,不只无法了解,对生灭无常的「识蕴」,也就是自己的想法、感受也无法透彻明白。

在医院里,我们可以看到各种病患,各有不一样的人生观念。有的人很怕死,一生病就想到死的恐怖!因此,有的人不是真正病死,而是「怕」死,是心理的惶恐、郁闷,而加重他的病情,但也有些病人却很乐观,病也就比较容痊愈。

曾有位肝硬化的病患表示,在他「百年」之后,要将他的遗体捐给慈济医学院作为病理解剖,他表示自己这辈子对人类没什么贡献,在最后能将这副臭皮囊奉献给医学教育,内心感到很欣慰!如此洒脱、乐观的人,可以说已经将「色」蕴看透,他对生死早已看淡,不管「受、想、行、识」是否了解都已无关紧要。

初步的「色」看得开,一切也就能看得开,所以,要好好反观自心;心如能静下来,无明才不会笼罩着自己的身心。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收藏分享
佛教故事文章列表
证严法师文章列表

为何世俗的快乐会带动生死轮回的痛苦

我们每一个有情众生,在内心的深处都有一种天生的本能...

念佛法门了生死之易

唯念佛法门,全仗阿弥陀佛大慈悲愿力,若具真信切愿,...

【推荐】没有什么比老病死的冲击更大

回老房子。一层楼贯通的走廊尽头,阳光斜洒一地,祖父...

劫难之中当如何来修持

原文: 今之时,是何时也。南北相攻,中外相敌。三四年...

圣贤之路八正道

过去,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弘法时,有一位名叫马血...

黄泉路上无老少,孤坟多埋少年魂

普劝修持第四篇:观苦、空、无常,修净土。就是要常常...

一切法念念不住,心心生灭

诸法无常,无常的意义就是生灭法。变化无常,不是常义...

所有的身心世界都是无常变化的

我们先来看第一个,诸行无常。这是无常概念的建立。 一...

【注音版】大悲咒修持仪轨

大悲咒修持仪轨...

【注音版】大乘离文字普光明藏经

大乘离文字普光明藏经...

佛说无量寿佛名号利益大事因缘经

我闻如是:一时佛在王舍城耆阇崛山中,与大比丘众,千...

【注音版】一切如来心秘密全身舍利宝箧印陀罗尼经

(龙藏本)...

行善才能得福报

一位风水名师,为人看坟断宅非常准确,经过调理的宅墓...

【推荐】天竺十四祖龙树菩萨

在佛教的历史上,大成就者数不胜数。但是今天我们要说...

超越男女相的分别

一天,佛陀在王舍城附近的灵鹫山,与大众比丘开示涅槃...

暗施慈悲与后人--白居易

中国古代信佛的官员中,唐代诗人白居易是一位最具佛教...

【佛教词典】安立种子

【安立种子】 p0625   瑜伽五十二卷十六页云:复次我...

【佛教词典】能令已生诸贪欲盖永断正胜

【能令已生诸贪欲盖永断正胜】 p0898   法蕴足论三卷...

【推荐】一个人有没有前途,就看他少年时期

美国富豪洛克菲勒每次出差,到了酒店只开普通房。侍者...

《法华经》开示面对事情的三个态度

《法华经》说:诸佛两足尊,知法常无性。佛种从缘起,...

生活七巧,减少困难障碍

做人不能太过刻板、执着,不可以不知圆融、变通,否则...

受三坛大戒前,为何要有忏摩仪式

在三坛大戒中,每于受戒前夕,戒场都会为戒子们安排隆...

十不善业的果报

【一】花报: 《了凡四训》:然人之过恶深重者,亦有效...

应不应该教育孩子向善

有位居士和我诉苦:她从小教育孩子要善良,要心存善念...

世界上最好的运动——走路

世界上最好的运动是什么?走路!世卫组织认定,走路是...

十善业道之法,也是成佛之法

从大乘佛教的业果学说来看,对业果最重要的认识在于:...

证严法师:三好合一调伏法

人要先从自己的身、口、意三业调整好,才会快乐自在。...

怎样才能达到佛的涅槃境界

涅槃是无漏,是苦果苦因的消灭,也就是十二缘起法的止...

金刚经的40句名言

1.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 2.若菩萨有我相、人相...

华严大士赞叹净土法门

宋代长芦宗赜禅师,他是禅宗的大德,这个长芦宗赜禅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