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四种人的苦与乐

2017/04/04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听文章

四种人的苦与乐

佛陀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弘化时为比丘们开示:世间之人可归纳成四种,是哪四种人呢?有人先苦而后乐;有人先乐而后苦;也有人先苦而后苦;更有人先乐而后乐。

如何是先苦而后乐的人呢?譬如有人一出生就贫穷卑贱,或是以杀生为业的屠户,或是工匠的后代,或生于信奉邪师外道之家,衣食经常短缺匮乏。即使出身寒微却无邪见,心中具足正确的见解,认为:世间有施者、受者,也有今生、来世,有沙门、婆罗门,有父、有母,也有阿罗汉等已获法益的圣者,世上也有善恶果报。

若见到豪门贵族,便知是过去广行布施和不放逸的善报;如果遇见衣食匮乏的贫户,便知此人过去未曾行布施之德,因此常处贫贱。同时反省自己:“我今生如此贫贱,衣食短缺,都是由于过去不知修善积福、诳惑世人、行为放逸,造作种种恶业,招感今生贫穷下贱,衣食不充。”所以当见到出家沙门等修善之人,便至诚忏悔,改往修来;若有多余财物,便与人分享。此人命终将投生善道,如果投胎为人,生于富贵之家,不虞匮乏。这就是先苦而后乐的人。

何谓先乐而后苦的人呢?譬如有人出生在豪门贵族,或是刹帝利、婆罗门、长者等高贵种姓,或是衣食丰足的富贵人家。但是却常怀邪见,不是执着人死如灯灭的断见,就是认为人死后还是会投胎为人的常见,因为有这样的见解,所以认为:“世间没有施者、受者;也没有今生、来世与父母,世间更没有阿罗汉或证得果位的圣人,也没有善恶果报”。

由于这样的邪见,如果见到富贵人家,心中便想:“此人恒久以来就拥有这些财宝”,也认定男子永远是男子,女人永远是女人,畜生永远是畜生。既不布施也不持戒,若见奉持戒律的出家沙门、婆罗门,反而瞋心大起说道:“这人真是虚伪!哪里应该有获得供养的福报呢?”这样的人往生后便会堕入地狱;如果投胎为人,出生贫户,衣食不足,挨饿受冻,衣不蔽体。这是先乐而后苦的人。

什么样的人会先苦而之后仍苦呢?有些人生于贫贱人家,或以杀生为业的屠户,或工匠之家,乃至衣食不济之家。由于思想偏邪,恒常落入断见、常见等邪见,心中认为:“世间没有施者、受者,也没有今生、来世的善恶果报,也没有父母,更没有阿罗汉等证得果位的圣者。”所以不乐布施,也不持戒。如果见到出家沙门等修行人,便起瞋心;如果看到穷人,便说此人从过去到现在都如是贫困;见到富人,便说此人长久以来都如是富贵;看到为人父亲的,认定此人从过去到现在都是为人父亲,见到作母亲的,认为此人从往昔至今都是为人母亲。这样邪见的人往生之后,便堕入地狱受苦;如果能够生而为人也是极为贫贱、衣食缺乏。这就是先苦而后苦的人。

如何是先乐而后乐的人呢?譬如有人出生于富贵之家,或是刹帝利、梵志种姓;或生于国王、长者种姓,出生豪贵,一生衣食财物丰足,具足正见,更无邪见,心中如是认为:“世上有施者、也有受者,有今生、也有来世,有出家沙门、婆罗门,也有善恶果报,有父、有母,有阿罗汉等圣者”。若见到财宝多饶的富贵人家,心里便想:“这是往昔广行布施感得的善报。”如果看到贫贱人家就思惟:“此人过去没有布施,才会如此贫穷;我现在应该随缘广行布施,以免将来生于贫困之家”,因此常以欢喜心慷慨布施。若见出家沙门、修道之人,必定恭敬问讯,尽其所能供养所需的衣服、饮食、卧具与医药等。此人寿终之后,将投生天界;如果投胎为人,出生富贵人家,财宝丰足,这就是先乐而后乐的人。

此时,有一位比丘?禀佛陀:“我观察世间的众生,有些众生今生先苦而后乐,也有众生此生先乐而后苦,或者今生先苦而后苦,乃至于这一生先乐而后乐。”

佛陀回答比丘:“的确有这样的因缘,让世间有些众生,在今生先苦而后乐,也有人先乐而后苦,或是先苦而后苦,也有众生是先乐而后乐。”

比丘请示佛陀:“是什么样的因缘让众生在此生中,有先苦而后乐,先乐而后苦,或者先苦而后苦,乃至于先乐而后乐的差别呢?”

世尊进一步开示:“诸位比丘!假定人寿百岁以春夏秋冬来区分,有时修善积福做诸功德,有时起种种邪见造作恶业,便会在之后随不同时间因缘,呈现不同业报,例如冬受乐,夏受苦。倘若在百岁中年以后,广积福德,未曾造恶犯过;然而中年以前,曾经因为邪见而造不善行,就会先受罪报而后享用福德。如果年少时修善积福,却在年长以后造作恶业,来世,年少时先享用福报,年老之后就必须承受罪报。若一个人从少年到老年都作恶多端,来生从生至死都是贫贱寒苦;若一生皆广行布施供养,来世从年轻到老都生活安乐。诸位比丘!由于这样的因缘,而有先苦后乐,先乐后苦,先苦后苦,先乐后乐的果报之别。”

比丘说道:“世尊!如果有众生希望先乐而后乐,应当常行布施供养,当得先乐而后乐。”世尊回答:“是的,比丘!如你所说,如果想要成就涅槃及证阿罗汉,乃至于圆满佛道,应当乐善好施、修诸功德。你们应当要依此学习。”比丘们听闻佛陀的开示后,皆大欢喜,信受奉行。

典故摘自:《增壹阿含经·卷第二十一·苦乐品第二十九(一)》

省思:

古德云:“欲知过去因,当观现在果;欲知未来果,当观现在因。”世间人希求算命改运,却不知道在因上努力断恶修善,清净身口意三业。因果之理,历然不失,不论贫富贵贱都是自作自受,不由他人。所谓“祸福由因,转变在缘”,唯有把握当下,端正知见、布施培福,才能从黑暗走向光明、从光明再增光明,掌握、改变自己的命运。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收藏分享
佛教故事文章列表

生死长远,厌患舍离

佛在古印度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弘化之时,有一日,一位...

果报的轻重取决于心

虽然果报现前有前后时间上的差异,但是它不离开一个原...

账灾济恤救了好多人,能抵罪过吗

大家看过《影尘回忆录》就知道,有位朱子桥老将军,他...

邪淫的可怕

人们都知道杀业非常可怕,却不知道邪淫更加可怕;人们...

在五浊恶世里,众生的身心障碍特别大

现在我们谈谈释迦牟尼佛。释迦牟尼佛为什么说三乘呢?...

为何作恶多端,却仍能安享天年

人生的祸福善恶因果之间,没有另外一个做主的,就是所...

代众生受苦的精神

有人经常问我这个问题,我布施了之后有这么多倒霉的事...

舍利弗侍者的宿世因果

我们相信了佛法的人,也就是相信善恶果报,相信了善恶...

佛说八关斋经

闻如是:一时,婆伽婆在舍卫城祇树给孤独园。尔时,世...

【注音版】佛说四十二章经

(龙藏本)...

【注音版】僧伽吒经

僧伽吒经...

【注音版】文殊师利菩萨除淫欲神咒

文殊师利菩萨除淫欲神咒...

耕种

有一次,佛陀在拘萨罗国弘化,遇到一位以耕田为生的婆...

我只看我有的,不看我没有的

有一位牧师的女儿,她天生就是一位脑性痲痹患者,全身...

恒伽达利他得安乐

世尊在王舍城竹园精舍时,国内有一辅相虽然非常富足,...

谁是最贫穷的人

佛陀于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弘法时,有五百位声闻弟子与...

【佛教词典】七善

(一)七处善之略称。(参阅“七处善”106) (二)佛所说...

【佛教词典】僧传

僧传是记载古来对于中国佛教有贡献的僧人传记的总称。...

用念佛机念经或念佛,作用是一样的吗

问: 请问用念佛机念经或念佛,作用是一样吗?特别是念...

修行不是为了了生脱死,你还谈什么呢

现在我们修行为什么很难成就?烦恼重,一念佛就昏沉,...

能礼所礼性空寂,感应道交难思议

拜忏不同打七,礼忏须五体投地,三业清净,不能加以杂...

用施无望报的心去布施

布施是佛教六度之一,也是佛教信徒积功累德的最好方式...

幼虎与羊

在日常生活中,环境是培养心性的重要条件,所以,每个...

怎样对治轻生的念头

问: 怎样对治轻生的念头? 大安法师答: 在学佛的过...

怨的相貌是什么呢

我们从一念的清净本性,怎么就会有这么多的因缘果报出...

圣凯法师:佛法谈做人

现代的心理学研究指出,当一个人有良好的人际关系,遇...

佛陀教我们财富的处理方法

始学功巧业,方便集财物。得彼财物已,当应作四分,...

地藏菩萨有这么多的功德,为何自己做起来却没效果

【随所在处。若诸有情。身心忧苦。众病所恼。有能至心...

诵心经比大悲咒功德大吗

大家有念《心经》,有许多人都会背诵,但是,看来仍有...

五种食物助你去口气

口气难闻,口气重,影响了我们的正常交际。那口气重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