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种种的罪殃皆由造作此十恶

2018/12/02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听文章

种种的罪殃皆由造作此十恶

昔日,佛陀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弘法时,为比丘们开示:“如果有众生习于杀生,而且广造杀业,将种下命终堕地狱、恶鬼、畜生的罪报;如果投胎为人,寿命极短,这都是因为杀害他人性命之故。

如果有人常偷盗他人财物,同样会种下三恶道的罪报;若投生人道,恒常遭遇贫困匮乏,食物不足充饥,衣物无法蔽体。皆因偷盗、抢夺他人财物的缘故,劫夺他人财物,就像断人性命。

假使有人贪求淫欲,亦种下堕三恶道之因;若投胎为人,将感得配偶不贞、放荡荒淫。如果有人常说妄语,亦将种下堕地狱的罪报;若生人中,被人轻视,有所言说,不被信受,被人所轻贱,所以如此,都是因为前世常说妄语的缘故。

倘若有众生犯两舌罪,亦造堕三恶道之报;假使投生人道,心常不定,常怀忧愁,这都是因为在两头之间散播不实言语,搬弄是非,离间他人之故。

假如有人常说粗暴的言词,也会种下堕入三恶道的罪报;若投生人道,被人憎恶轻视、喜于喝骂,所以如此,都是因为言词不纯正真诚所招感之故。

假若有人喜欢斗乱彼此、滋生是非,同样会种下三恶道之罪;若转世为人,多诸怨憎,亲人间常多离散,这是因为前世好斗乱,使彼此不合的缘故。

如果有众生常生嫉妒,也会种下堕三恶道的恶因;若投生人道,经常衣物缺乏,这是因为此人常起贪心嫉妒他人的缘故。

如果有众生常起恼害心,就种下堕三恶道的罪报;若出生为人,常多虚妄,不解至理,心乱不定,这是因为前世常怀瞋恚、毫无慈悲心之故。

假若有众生常怀邪见,亦会种下堕三恶道的罪报;若投生为人,则生在边地,无法生于中国,也无法亲睹三宝、听闻法要;或是盲聋喑哑,身形不正,无有智慧分辨善法、恶法。所以如此,都是因为前世毫无信根之故,亦不敬信沙门、婆罗门、父母、兄弟。

比丘们当知,因为造作此十恶的果报,以致遭遇这些种种的罪殃。所以,应当远离十恶,修行正见。比丘们!应当如是精勤学习。”

当时,诸比丘们听闻佛陀的开示,生欢喜心,信受奉行。

典故摘自:《增壹阿含经·卷第四十四·十不善品·第四十八(一)》

省思:

“菩萨畏因,众生畏果。”故事中,佛陀慈悲揭橥众生,过去种何恶因,导致今生何种恶果,令众生明因识果,进而怖畏因果,远离十恶、奉行十善。若能秉持佛法正见,具足信心,落实断恶修善之行,时时觉察、觉照,转化烦恼,清净身口意三业,必能开拓光明人生,最终出离生死,直驱涅槃,得自在解脱。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收藏分享
佛教故事文章列表

五种慷慨布施,能得大福报

昔日,佛陀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弘化之时,有一天世尊...

能忆宿命因果本末

【若能至心归敬及瞻礼赞叹。香华。衣服。种种珍宝。或...

闻钟声,苦痛止

【疏】《阿含经》云:闻声止苦者,凡业有定与不定,故...

造作十恶业的来世果报

众所周知:吾人须坚守『五戒』,方能来世保持人身;须...

老中医所遇的因果业报

池草师兄出生于中医世家,几代人在行医过程中,记录下...

福报减损会出现哪些现象

《了凡四训》中袁了凡在受云谷禅师启发之后,发愿改命...

造恶削减功名,行善增长功名

我们抉择了身心世界的刹那性,就是抉择到一切由因缘造...

人在福祸快要来时,观察他的举动,决定能事先知道

【春秋诸大夫,见人言动,亿而谈其祸福,靡不验者,左...

【注音版】暮时课诵--单日

根据《灵岩山寺专修净土道场念诵仪规》(印光法师鉴定...

佛说八关斋经

闻如是:一时,婆伽婆在舍卫城祇树给孤独园。尔时,世...

【注音版】佛说四十二章经

(龙藏本)...

【注音版】僧伽吒经

僧伽吒经...

世尊降兜率入胎因缘

兜率天宫中,一生补处菩萨──护明菩萨,即将降生娑婆...

唐密阿阇黎一行和尚的故事

释一行,俗姓张,为巨鹿人氏。本名张遂,于嵩山皈依剃...

生气时会有七件事情降临在他身上

俗语说:一个愤怒的人只会破口大骂,却看不见任何东西...

对身穿袈裟的出家人起恶心,等于向诸佛起恶心

过去,佛陀在王舍城耆阇崛山时,提婆达多怀有恶心,欲...

【佛教词典】昙晖

(422~504)南朝梁代比丘尼。成都人,俗姓青阳,名白...

【佛教词典】赡部洲

【赡部洲】 p1457 瑜伽二卷十二页云:又赡部洲、循其边...

修行人不要有诤讼胜负之心

有一天,目犍连的弟子和阿难的学僧在一起谈话,二人相...

【推荐】做好这四大步骤,为往生做准备

一、提起佛号 蕅益大师强调:提起佛号,净土宗念佛不一...

出水莲花自清净——记著名高僧惟贤长老

山城重庆,由于经常雾气氤氲而素有雾都之美誉。长江、...

五祖投胎拜师

五祖大师弘忍,前生是破头山下的栽松老者,非常仰慕四...

普能嵩禅师净土诗

我佛慈悲大愿王。劝人念佛往西方。娑婆界内轮回苦。极...

慧律法师《什么是佛法》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 这本《什么是佛法》是张澄...

但自却非心,打除烦恼破

《六祖坛经》有一句话说:但自却非心,打除烦恼破。意...

圣严法师《佛教入门》

如何理解佛教 对于中国人而言,不论他信不信佛,在日...

什么样的菩萨有资格称作「乐行惠施」

云何菩萨乐行惠施?若诸菩萨于一切施都无欲乐。 什么样...

过午不食

《律海十门》八戒近住分别门第四云: 一日夜不晚黄昏...

净土一法乃诸佛普度众生之要道

念佛求生净土一法,乃十方诸佛普度众生之要道,九界众...

我们念佛为什么不能感应

大乘佛法的一个观念是这样,诸位要知道,你要修圆顿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