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闻钟声,苦痛止

道宣大师  2024/03/21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听文章

闻钟声,苦痛止

【疏】《阿含经》云:闻声止苦者,凡业有定与不定,故苦有止与不止。若作业必定,圣所不免;不定业者,无缘则受,有缘便止。罪者遇善为因,打者设愿为缘,故得声传苦灭,自然感应。

【记】若尔,罽腻吒王业应不定?答:引业则定,故永堕鱼中;满业不定,故遇缘停息。罪者先有善因,偶然遇善;打者方今发愿,随愿冥通。傥临此务,宜善用心。

【大意】

《阿含经》里面讲,地狱的众生听到打钟的声音,他们所受的苦就能停止。为什么苦就能停止呢?原来造作的业分定业和不定业。两种业有差别,定业就受苦,不定业有可能停止受苦。假若定业已经决定,即使有人已经证了圣道,苦报也在所难免;假若是不定业,造罪的人没有遇到善因缘,将会遭受苦报;遇到善因缘,苦报就会停止。

《付法藏因缘传》里面讲到,罽腻吒王杀了九亿敌人,因此堕入畜生道为千头鱼,常常被剑轮砍头,他不堪忍受苦痛,唯有听到僧人敲钟的声音,剑轮才不会落下来。于是罽腻吒王就托梦告诉僧人长打,免除自己的苦痛,所以有这样的感应。

记文里面讲到,既然罽腻吒王苦能停止,应该属于不定业?答:引业是决定的,所以死后成千头鱼;但是满业是不定的,所以遇到打钟声就能停止受苦。罽腻吒王最先有造善业,后面又遇到敲钟的善因;而打钟人敲钟的时候发此誓愿:“愿此钟声超法界,铁围幽暗悉皆闻;闻尘清净证圆通,一切众生成正觉。”随着这个愿力到达冥界,因缘相济,苦痛就得以停止。

【注】

引业:牵引五趣四生等果之业。又作引因、牵引业、总报业。为“满业”之对称。即感有情总报果体之强胜业。大小乘解其名义,其说有异。

(一)小乘之说:俱舍论卷十七谓,业能引众同分等为引业,圆满庄严其同分者为满业。即引业约因,满业约果而解,此即业果相对。又业有顺现业、顺生业、顺后业、顺不定业四种,大毗婆沙论卷一一四中,就顺现等四业配于引、满二业,举出三师之异说,即:

(1)顺次生受业与顺后次受业皆能引众同分果,亦能满众同分果;顺现法受业与顺不定受业则能满众同分果,不能引众同分果。

(2)顺现法受业能满众同分果,不能引众同分果;余三业皆能引众同分果,亦能满众同分果。

(3)四业皆能引众同分果,亦能满众同分果。俱舍论卷十五即取此中之第二说。

(二)大乘之说:成唯识论述记卷二、唯识论泉钞等有二解,其中,总报业感总报之果,同时扶其余劣弱之业,使彼亦能感别报,称为引业;第六识之别报业圆满庄严第八总报之果体,称为满业。此即业业相对。又总报之果起时,其果能为增上缘,引生其余别报之果,称为引业;此别报之果能使总报之果圆满,则称满业。此即果果相对。

此外,引业唯限于一业或通于多业,引一生或通于多生,大小乘之说亦有不同。小乘主张引业唯限于一业,唯引一生,大乘则主张一多互为不定。然小乘中之经部亦同于大乘之说,主张一业引多生之义。[大毗婆沙论卷十九、成唯识论卷二、大乘阿毗达磨杂集论卷七、俱舍论宝疏卷十七] p1393,引自《佛光大辞典》。

满业:指圆满有情之众同分,而令各人诸根形量等殊别之善恶业。又作圆满业、别报业。为“引业”之对称。凡人之一生中所造善、恶、邪、正等种种业,其中最为主要者仅有一业,此业能招感未来世生于鬼、畜、人、天等诸趣之果报,称为引业;相对于此,其他一切之诸业,则于已招感之鬼、畜、人、天等诸趣之果报中,能决定六根具足与否,及身体之强弱、寿命之长短,及其他贫富贵贱等各各差别之果报,则称为满业。譬如画师画人体,先画轮廓,作为人体之总体,复于其上细描眼眉口鼻等之美丑差别;如是,则轮廓犹如引业,细描之众彩则犹如满业。[大毗婆沙论卷十九、顺正理论卷四十三、俱舍论卷十七、大乘阿毗达磨杂集论卷七],引自《佛光大辞典》。

《付法藏因缘传》:“时安息王性甚顽暴。将统四兵伐罽昵吒。罽昵吒王亦即严诫。两阵交战刀剑继起。罽昵吒王寻便获胜。杀安息人凡有九亿。”见《大正藏》五十册。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收藏分享

长夜漫漫恶道苦

一天,只夜多尊者与弟子入石室城乞食,进城门时脸色突...

改命不是靠捷径,而是修善因

他是善心,修的善业,才感得这个善的境界。如果生到非...

贪着福果报

《大智度论》云:世间人心动,爱着福果报,而不好福田...

念佛受病,实是无量劫业力所现

原文: 书中言念佛急进、中气虚极,此汝不善用心所致。...

求生西方后为何要发愿到娑婆度众生

问: 请问法师我们一心祈求生西方,但是为何又发愿要...

多欲为苦,生死疲劳

《八大人觉经》上有句话说:多欲为苦,生死疲劳。为什...

修行要了生死,不要做颠倒事

一个人生到世间上来,他是有他的标准的。给他吃的东西...

此间犹如火宅,赶紧移民极乐

信愿持名的愿就是厌离娑婆、欣求极乐。 《阿弥陀经》中...

大宝积经之无量寿如来会

大宝积经卷第十七 大唐三藏菩提流志奉 诏译 无量寿如...

【注音版】佛说无量寿经

(印光大师校印本)...

佛说食施获五福报经

闻如是: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佛告诸比丘:...

大智度论

大智度论卷第一 大智度论卷第二 大智度论卷第三 大智...

不重视恭敬三宝,会构成灭法的因缘

接着看第二段的申诫: 既知多过,弥须大慎。 至堂殿塔...

福从俭中来

昨天,一信徒携其好友来访。见我的用意,除了看望问候...

念佛法门一定要调伏现前烦恼

不得包藏瑕疵:瑕疵是指一时的缺陷,譬喻我们起心动念...

善良不可以坚硬

善良,简单来讲,即纯真温厚,没有恶意,和善,心地好...

【佛教词典】二见

1、有见和无见。有见是偏向于有的邪见;无见是偏向于无...

【佛教词典】害想

(术语)三想之一。害人之思想也。...

一切依正庄严都是一切众生自性本具的

明上住处、生处种种庄严,皆是阿弥陀佛大愿大行称性功...

受伤未尝不是另一种成全

清朝时,淄川有一个穷小子,腊月将尽,还缺吃少穿,他...

圣严法师《结真正的善缘》

教中有「结缘」的说法,意思就是人与人之间彼此支持、...

净业若成 禅宗自得

净土宗的祖师里面,在开悟之后的一个特点置彼而取此。...

一个卖水产老板的忏悔

惭愧罪人徐翠芹今天当众忏悔。万法皆空,因果不空。罪...

印光大师论念佛人如何对待疾病

生老病死是人的自然规律,疾病是人生八苦之一,念佛人...

父母为你点亮的那盏灯

总有一些故事让人心动,总有一些文章让人泪流。请看下...

【推荐】依止普贤之德修学的加持力

世尊!我用心闻,分别众生所有知见,若于他方恒沙界外...

《观无量寿佛经》第八观:像观

【经文】 佛告阿难,及韦提希,见此事已,次当想佛。所...

星云大师《慈悲是福》

一个人宁可什么都没有,但是不能没有慈悲。 只要我们...

要得无生法忍后,才能够无分别

第四个是无分别故。这个无分别怎么讲呢?我们上一次说...

学佛修行人应有的心态

蕅益大师开示曰:学道一要真为生死,二要具足刚骨,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