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飘去的是云 留下的是天——如瑞法师的故事

2022/06/13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听文章

飘去的是云 留下的是天——如瑞法师的故事

1981年,24岁的如瑞削发为尼,继承通愿老法师的遗愿。34岁只身返回五台山建十方尼众的道场,未落发时不知出家事多,出家后才真正体验到出家人不是为自己活,而是为众生而活,“事”自然更多。

经历了众多苦难如瑞不辜负众望,如瑞法师在五台山—普寿寺建立了全国最大、最具影响力的尼众佛学院,在佛界有着极高的口碑。

扩建后的普寿寺占地面积一万九千九百多平方米,可容纳1000多位尼众学习。为难二字佛经无,无畏方为佛教徒。无尽众生无尽愿,一肩挑起莫踌躇。

如瑞法师敢当敢为,不去考虑到自己怎么样,只顾考虑到佛法怎么样,作为一个出家人,既为佛子,当行佛事的,所以当初凭这个心,法师毅然来到普寿寺。

如今,佛教圣地五台山的一百多个寺庙中有一所与众不同的寺院-----普寿寺。之所以说它与众不同,其一是因为它不对外开放;其二是因为这里是全国最大的女子尼众学院,据说当年歌手李娜出家后就曾在此修行;其三是这里戒律严明,道风谨肃,在佛教界口碑非常高。

可在30年前,五台山普寿寺几乎是一片废墟。1981年,24岁的如瑞已不再是一名教师,而是削发为尼。为继承师愿,34岁时只身返回五台山。

从如瑞的家乡太原到五台山,如今坐大巴车需要颠簸近4个小时才能到达,更何况是1991年。如瑞法师刚到普寿寺的时候,几个很破的土炕,炕上甚至都没有席子,人一躺下便浑身是土,如瑞要想在一无所有的条件下建立十方尼众道场,几乎是痴人说梦。

一面是艰苦的现实环境,但一面又是恩师遗愿,如瑞来不及纠结便虔诚地开始了建设普寿寺之路,并坚持了16年,终创建了全国最大最具影响力的尼众佛学院。

以砖为炕,以纸为褥,终建普寿寺

一向积极乐观的如瑞面对废墟,积极想办法,她发现普寿寺隔壁是一个砖厂,便和她就和弟子们去砖厂一块一块地捡来废砖断砖,回来再用它们搭成炕,就连贡佛的案桌,也都是用断砖垒起来的。普寿寺没有可用的东西,105元对于重整寺庙而言又少的可怜,如瑞只好去街上找能用的东西。

街边有个小卖部,如瑞向小卖部的人要来点儿纸盒,或许是小卖部人认为如瑞可怜,或许是被如瑞的诚心打动,给了如瑞很多纸盒。如瑞把纸盒拿回寺庙,拆开铺到砖头炕上,就这样‘纸褥子’就有了。

之后有一位居士看到这些比丘尼的虔诚和清苦,给普寿寺寄来一笔善款,这也是普寿寺收到的第一份善款。

受到如瑞等比丘尼的感召,来此修行的尼众越来越多,一段时间,由原来的几个比丘尼迅速增加到了二三百个。

人数突然增加,但床位却屈指可数,只能十几个人挤在一个房间里,晚上只能像沙丁鱼一样排着侧身睡。如果半夜有人起夜,回来后因为挤得插不进人一定没有再睡的地方了,只能站着,五台山比较寒冷,冬天很是难熬,但比丘尼们都说‘能站着也行’,如瑞很是感动。

就这样坚持了4年,普寿寺开始声名远扬。1995年,山西省政府了解到寺里的艰难,将旁边的土地批给了普寿寺,因缘巧合,普寿寺在1999年得到外界资金的支持,得以开工扩建。

崇尚佛法,削发为尼,承恩师遗愿

如瑞提起为何会来荒凉的五台山普寿寺,原来是1991年,如瑞的恩师通愿法师往生,临终前,她嘱托如瑞在五台山建十方尼众的道场,如瑞发愿继承老法师的遗愿。

经历了众多苦难,如瑞从来没有想过中途罢手,一定要完成法师嘱托。回忆起那段最艰难的日子,如瑞法师一向乐观积极,以“不管今天有没有太阳,我的心里都充满阳光,佛陀是我世界的太阳,菩萨是我世界里的月亮”的信仰坚持着。

人生如此美好,可如瑞为何要在大好的年纪放弃教师职位,却选择削发为尼,在普寿寺一生清苦。如瑞坦言自己生于佛教家庭,从小就崇敬佛法,通愿法师是她的崇拜对象。1979年,如瑞来到五台山,见到通愿法师,讲述自己当教师的迷茫,得到通愿法师的宽解。

两年之后,通愿法师来到如瑞家,如瑞第二次见到通愿法师,自此改变了她的一生。当时如瑞想考宗教系的研究生,一心弘扬佛法的通愿法师希望后继有人,便介绍她到四川尼众佛学院。

“出家人不可以是懦夫,要有勇气放下世俗的东西,为人民做更大更多的贡献”。这是她对出家人的理解,普度众生,去掉各种外在虚妄的伪饰,自然呈现真实,内心坦荡,无所畏惧。

戒律为师,修缮内心,倡导智慧日

时间一下子奔了15年,如瑞不辜负众望,终于建立了全国最大、最具影响力的尼众佛学院,在佛界有着极高的口碑。扩建后的普寿寺占地面积一万九千九百多平方米,可容纳1000多位尼众学习。但这仅仅只是一个开始,如何引导这些尼众更好地修行,教育则是如瑞在组织普寿寺硬件建设的同时还要把握的重点工作。

如瑞法师认为应该不是单单是修庙,更要注意修我们自身内心的小庙,要想让佛法振兴,必须注意内德施才,庙在心中,佛在心中,这个小庙比那个大庙更重要。在如瑞信奉“以华严为宗,以戒律为师,以净土为归”的宗旨下,这里的尼众,走路轻巧、谈吐文雅,一举一动都很注重僧仪,就连每天用斋都很庄重。

普寿寺里的尼众不仅奉行戒律,而且重视教育。寺中新建的图书馆里有不同版本的藏经20余套,各类图书共十万余册,尼众们学习涉猎非常广泛。而且为了让世人了解佛教中人的作用,普寿寺开展了三加一工程,“三”是指三个组织:即普寿寺、大乘寺、菩提爱心协会。“一”是指菩提爱心协会举办的第一起慈善事业。

如瑞法师和她的弟子还发动居士,给有困难的老人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在她的倡议下,建立了一个300亩地的老人院,以照顾孤寡老人。一个独特的群体,以独特的方式,服务于这个社会,实现着自己的人生价值。

如瑞法师说,“要想真正地利益自己,就好好地为他人服务吧!我希望跟每一个众生都结成佛的缘,我希望为每一个众生服务到底!”

如瑞法师一直提醒自己不忘初衷,时常以未出家时莲老法师对她说的话自勉:身着袈裟事更多。她未落发时不懂,为什么出家事更多,直到出家了才真正体验到,出家人不是为自己活,是为众生而活,“事”自然更多。

纵观如瑞法师的大半生,一直都在追求朴实无华,明心见性,正如她自己所言:“飘去的是云,留下的是天,天还是那样的湛蓝。流来的是水,流去的还是水,一切顺其自然。我要求自己,没有得就没有失的痛苦。我要求自己,奉献、奉献再奉献!”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收藏分享
佛教故事文章列表

印光大师归心净土的因缘

身为苦本 印光大师在出生六个月的时候,就有眼睛的毛病...

六念法

【记】 六念,且制清晨,实通朝夕。利根之人,口口着着...

师徒的相摄之法

【原文】 《尸迦罗越六方礼经》:弟子事师有五事:一、...

破了戒的僧宝你没有资格去说,除非破见

你知道这个菩萨犯了重罪,你跟他交情不错,就私下去找...

一诚法师与江西佛教

一诚法师,俗姓周,法号一诚,字悟园。1927年农历2月2...

星云大师《我怎样走向世界》

各位乡亲,各位父老兄弟姐妹,大家好。 我是扬州人。...

传印长老的临终开示是慈悲之极的话

去年我们上传下印长老往生,你说他出家七十多年,临终...

佛源老和尚二三事

佛源老和尚二三事(一) 这段时间,我协助冯先生编修...

【注音版】妙法莲华经

妙法莲华经卷第一 妙法莲华经卷第二 妙法莲华经卷第三...

佛说大乘造像功德经

佛说大乘造像功德经卷上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三十三天...

【注音版】毗尼日用切要

毗尼日用切要...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经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经卷上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王舍城...

畏苦勤念佛 安详离娑婆

我们最初来到世间是一个人,最终离开世间也是一个人,...

水牛王的故事

南无阿弥陀佛。各位吉祥。在道场白华庵,跟大家分享佛...

道宣律祖传记

代有觉人,为如来使。龙鬼归降,天神奉事。声飞五天,...

别摔在熟悉的路上

朋友是位载客司机,每天都要开着面包车往返县城。有一...

【佛教词典】成就法鬘

梵名 Sādhana-mālā。又作成就法集(梵 Sādhana-sa...

【佛教词典】四取

欲取、见取、戒取、我语取。欲取是贪欲取著色声香味触...

每部经因缘不同,没缘的就听不到

说到个缘字,这个缘因,就是因缘的缘,缘得有缘。佛对...

无常苦空让我们觉悟

有一位佛友她老公是一间大型企业的技术人员,他们一家...

世间的一切,都是借我们用的

每次去爬山,总会遇到一对恩爱的老情侣。渐渐地,有点...

谣言

印度拘萨罗国有一位年轻的修行者,住在某处森林里,他...

何谓邪想坐禅

我们打坐的时候,会出现这种魔事,这个《释禅波罗蜜》...

【推荐】怨害之起 烦恼为根

从前,优填王的儿子名叫娑罗那,心乐佛法而出家学道,...

感恩心使他得到更大的回馈

在家后的市场,有一位卖古董、玉石、民俗艺品的小贩,...

比丘十八种僧物之齿木

齿木也称为杨枝,磨齿刮舌的木片,古代比丘常用的十八...

迷时师度,悟了自度

六祖慧能在接了五祖弘忍衣钵之后,一路南下被恶人追寻...

「出世」与「一切皆空」的含义

出世 佛法说有世间,出世间,可是很多人误会了,以为...

居士恭敬护持三宝,定获无上福田

古德云:出家乃大丈夫之事,非将相所能为。将军武功高...

正月初九斋天的意义

一、斋天名义 斋天,又名供天,是正月初九寺院为众生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