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四种布施时的想法,果报各不相同

2024/07/02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听文章

四种布施时的想法,果报各不相同

世尊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弘化时,有一位名为四姓的居士,由于过去生所做恶业,以至于今生家庭非常贫困,身穿草衣,睡卧草席,以野菜薄粥果腹充饥。虽然日子过得极为穷困,却绝不去不行善道的无德人家做客,也不接受无道之人的惠施。四姓的志向、品行清净,世间不正当的思想、言行都不能染污其心,每日从朝至暮讽诵并思惟着世尊所开示的经文、戒法。世尊赞叹四姓的德行高洁,远近的耆老智者亦对四姓深加钦敬。四姓虽然衣食不丰,但是他每天以粥菜、草席供养圣众,从未间断。

接受四姓供养的沙门中,有人说道:“四姓居士生活贫困,经常无法温饱,我们不能再接受他每日的供养了。经上说出家沙门当一心守真,持戒严谨,德行高洁,志如天金,不珍爱世间财色,唯视佛法真理为至宝,为除灭六情,故而出家为沙门。我们不应该再以所受供养为食,而当外出乞食了。”于是诸位沙门一起去拜见世尊,向世尊禀陈事情的始末,世尊听了他们的陈述,却默然不语。

一日,四姓来到精舍,先顶礼世尊,然后退坐在一旁。世尊思及之前诸位沙门所陈述有关供养之事,于是问四姓:“你愿意每日都以慈悲恭敬的心供养比丘吗?”

四姓回答:“是的!我及家人每日欢喜供养,遗憾的是,家中实在很贫困,只能供养些菜粥及草席,实在是怠慢了诸位圣贤大德。”

世尊告诉四姓:“行布施供养之事,端看布施时的四种想法,果报各不相同。一种是以慈悲心来布施,真诚地希望帮助对方,欢喜对方因为自己的布施而度过诸苦,心怀护济众生之念。以这种心来布施,虽然所施微薄,所得的果报是常生天上、人间,有所愿求自然满愿,享五欲丰裕之乐,衣食住行皆无匮乏。

一种是布施微薄,心中又舍不得、不愿意,这样的布施虽然仍能获得福报,但属微薄之福,无法登荣耀之位,想要赚钱,所得也不能随心满意。内心悭吝、节省,以致于无法受用适当的衣食;经常饥饿,身穿敝衣,犹如乞丐,生活得忧悒不安,得不到真正的快乐,茫茫然枉过一生。

一种是布施好物,心中却不恳切真诚,乃至骄傲自恃,供养时心不恭敬,态度亦不恭谨,贪求美名,藉以使自己声名远扬。这样的布施,果报是虽有少许财富,世人却以为他是富豪;自己生活在惊惶之中,内心恐惧,深怕被抢劫、强夺,以致衣着清寒,食不甘美,僧众亦不曾登门化缘,远离三宝,浑浑噩噩空过一生,后世堕入恶道。

一种是在自己能力许可的情况下,布施最好的衣服、饮食、卧具、医药,以恭敬心亲自供奉僧众,内心常念三宝,并且发大誓愿:‘愿一切众生皆能生逢诸佛如来住世,得生天界,所有的烦恼、苦难完全尽除。’其果报是未来世所发的愿心,皆能满愿,生逢佛世,得生天界,乃至成就圣果,度化众生,必能如其所愿。”

典故摘自《六度集经·卷第三》

省思:

“所谓布施者,必获其利益,若为乐故施,后必得安乐。”布施贵在真诚发心,供养时的发心不同,所获果报自然有别。若能以敬信心护持三宝,真诚恳切地布施,普利有情,必能随因感果,获福无边。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收藏分享
佛教故事文章列表

把握因缘广植福田

过去,弗羯罗卫国有一位画师,名为羯那。羯那有个因缘...

把念的地藏圣号和《地藏经》供养十方诸佛,福德不可思议

在第十二品《见闻利益品》,不只地藏菩萨,就是观世音...

错综复杂的业因果报

佛教讲的三世因果的法则,是我们佛教徒最起码要认知的...

如何远离那些不顺的报应

我们应远离恶业,勤修良善,就不会遭如是报应,不遭那...

若布施者反感,义工是否造业

问: 对于一些公众,被一些义工半推半就去给慈善团体...

不落因果与不昧因果

百丈怀海禅师是禅宗一个非常有代表性的重要人物。著名...

弥陀名号是实相身

第三个偈颂,是法藏菩萨讲:我到了成就佛道、佛果的时...

以孝亲之心礼诵,功德更大

【原文】: 令严临终,神识清爽,念佛而逝,可生西方。...

【注音版】妙法莲华经

妙法莲华经卷第一 妙法莲华经卷第二 妙法莲华经卷第三...

佛说大乘造像功德经

佛说大乘造像功德经卷上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三十三天...

【注音版】毗尼日用切要

毗尼日用切要...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经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经卷上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王舍城...

欢喜心听佛法和赚大钱,哪一样比较殊胜

佛陀的姨妈为佛陀做了一件金缕衣,佛陀却要姨妈拿这件...

钱财乃五家所有

过去,有一位仁慈的国王,以平等心爱护人民,却不曾出...

梵天劝请佛陀说法的因缘

三千多年前的印度摩竭陀国,释迦牟尼佛于菩提树下善胜...

外道精进的故事

关于精进修行这一点,连外道都很强调。 有一个修仙道的...

【佛教词典】卵塔

(物名)昔南阳忠国师,对代宗谓为老僧作个无缝塔(传...

【佛教词典】五处常应修作

【五处常应修作】 p0281 显扬八卷九页云:常应作者:谓...

七位高僧大德的临终开示

印光大师 印光大师临终时当晚对身边的弟子说: 净土法...

不念弥陀更念谁

念佛一法具有这么大的利益,阿弥陀佛以他的同体大慈悲...

学会忘记,留一份淡泊给自己

人生如戏,为了生存,为了理想,为了情缘,每个人都在...

情执放淡一分,功夫前进一分

古人说:嚼得菜根香,修道方有分。其实这个话是从果上...

范仲淹诵经救母

宋朝范文正公仲淹,他的母亲去世后二十一天,梦见亡母...

星云大师《佛教青年成功立业之道3》

各位同学: 我今天第三次来和各位讲佛教青年成功立业...

三则高僧感应事迹

疠疾获瘳 齐代高僧僧远法师,常住梁州薛寺。法师平日不...

忏云法师谈欲念

眼观色、起心动念;耳听歌舞倡伎。眼看舞,耳听唱,戴...

贪执睡眠以待来日堕落

佛陀在舍卫国传法的时候,有一个比丘心智昏钝不明,完...

要以怎样的心态来念佛

以怎样的心态来念佛? 用欣求极乐,厌离娑婆的心念佛,...

汉地寺院常见的佛事与疑问

供斋 第一个,供斋。所谓供斋,通俗地说就是你们拿钱请...

在家人从朝至暮的修行方法

一、修行功夫贵恒常 很多初发心的人来问:老和尚!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