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香港理工大学前校长:我为什么信仰佛教

2018/01/22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听文章

香港理工大学前校长:我为什么信仰佛教

潘宗光,金紫荆星章获得者、太平绅士,1940年出生于香港,广东番禹人,化学教授,香港理工大学前校长。他曾担任三届(十五年)全国政协委员;他是科学家,曾在1985年和1991年两度被瑞典皇家科学院邀请提名为诺贝尔化学奖候选人;他是教育家,曾担任香港理工大学校长18年之久。领导香港理工大学在多项领域及科学研究上处于世界前列;他也是佛弟子,以科学家和教育家的视野,融传统《心经》智慧于当代人生和现代管理。

潘宗光教授引用了爱因斯坦曾说的一句话“宗教跟科学不能分开,科学没有宗教就好像一个瘸子,宗教没有科学好像一个瞎子,这两者不能分开。”潘教授走进佛法,是因为在做科学研究时,发现很多问题单从科学角度无法解决,比如心里的安乐自在,科学不能解释;比如目前很多从三维角度去解释的问题,到了四维、五维、六维…又该如何解释?

在寻找这些问题的答案时,潘宗光教授把目光投向了佛学。

当科学家遇到佛法

曾经有很多人问过我,作为科学家,又是大学校长,你为什么信奉佛教?

“我常常想,如果我信奉基督教或天主教,可能就没有人提出这个疑问。这反映人们对佛教仍然不大理解。甚至有人会认为佛教是不科学的、消极的、甚至迷信的。”

“这类误解现在仍然很普遍。很多影视作品里面的角色,一旦看不开就出家当和尚、做尼姑,让人们以为佛教是避世的、消极的宗教。看见很多婆婆拜观音菩萨求福,就认为佛教是迷信的宗教,其实那些只是附会于佛教的民间习俗,并不代表佛法,甚至应该说和佛法无关的。”

“通过多年来的学佛,我深刻体会到,佛教不是一种单纯的信仰,而是一门深奥渊博的哲学。佛是觉悟了的人,他不是造物主,也不是主宰万物的神,他是众生最优秀的导师。”

科学家走进佛法

“童年的时候,我经常见到长辈们在每月初一、十五吃斋,焚香供佛,以为这就是佛教。那时对佛教的印象是模糊的,没时间去了解和接近它。”

“读书时,我上的是教会学堂。常常有牧师来讲课,但是听不进去,心里没有感应。”

“后来我去英国读书拿博士学位,到美国从事博士后研究,及后回香港大学任教,依然没有机缘接触佛教。”

“我真正走近佛教,了解佛教,是上世纪九十年代初。”

1991年,潘宗光受聘担任香港理工大学校长。第二年,他在偶然之间发现桌上有一张佛学会的讲座通知,刚好那天晚上他有时间,便应邀前去听讲。

“那是我第一次真正了解佛教。做讲座的是一位学佛多年的陈家宝医生。他从医生治身和佛家治心入手,讲得非常好,非常有道理。我听了以后有非常大的震动,觉得和自己的思维想法很近。”

从此,潘宗光埋头于经书之中,潜心研读佛经。他去“明珠佛学会”听“佛学初阶”,去“普明佛学会”听佛学系统讲座,“各种初级班,中级班,都去听……”他就像遇到一个科学新发现,一心要去了解它、掌握它、证明它。

潘教授说:“虽然佛教和科学是两个不同的范畴,但在我看来,两者背后都贯穿着对因果的探索和学习。或者说,佛教与科学对因缘的探索是不谋而合的,甚至有异曲同工之妙。我会尝试利用自己对科学的认识,从科学的角度,来解释‘诸行无常,诸法无我’等佛教义理。”

科学家践行佛法

随着对佛学理解的深入,潘宗光亦开始体验修行的生活。

1995年,他来到台湾佛光山参加“七日短期出家”。其后,又参加了台湾法鼓山和缅甸宣隆寺等道场的禅修训练。“如法如仪的禅修训练,使我获得更深层次的心灵体验。”从那时起,潘宗光养成了每天早起打坐的习惯。

“坐禅使我开始认识自己的内心世界,得以拓展心灵空间,处事的态度亦较前客观和包容。2001年初,当了10年校长的我,提出让校董、教职员及学生代表150人,以不记名的方式对校长过去10年的工作进行评核。在香港我是第一位,也是唯一这样做的大学校长,原因是我学佛之后,已经不太看重个人得失。评价好固然好,不好,就要去改善。”

2000年6月,河北柏林禅寺,潘宗光皈依净慧长老,正式成为他的皈依弟子。作为一位著名的大学校长,潘宗光与很多佛教界大德有交流,接受他们的教益良多。他没有刻意选择皈依师父,只是希望能够在内地皈依。

“我信奉佛教之后,要找一个师父来皈依。有好几位大德与我缘分很深,我觉得自己还是想找一个内地的大德皈依,在内地我已四下讲佛,因为内地人多,这样可以带动更多的人了解佛教。”

“我到内地访问,第一次接触的大德就是净慧长老,我觉得这是一种缘分。另外我曾几次访问净慧师,发现他很有智慧,很有学问,很慈悲及包容。后来我就专门到柏林禅寺拜访他,成为了他的皈依弟子。”

潘宗光认为,身为一位佛弟子,仅仅懂得一些佛教义理是远远不够的。不只是要去身体力行地实践和实证,更要让佛法智慧利益社会,帮助更多的人去除烦恼。

科学家的心愿

作为一位佛弟子,潘宗光教授还有一个心愿:“精进修行,有一个安乐自在的心,有一个安乐自在的人生。同时也希望真的在临终时可以往生西方极乐净土。”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收藏分享
名人学佛文章列表

真为生死来学佛

我们学佛是为什么?是真为生死来学佛。对于佛教徒来说...

学佛的三种目的

学佛的目的总结起来有三种: 一是追求今生的福报。 健...

学佛者应从恭敬三宝开始

学佛者当从恭敬之中求,尤其是对出家师父。为说明此事...

向佛陀学习

释迦牟尼佛陀为什么有那样超人的成就,而成为世界史上...

怎么样做好佛教徒

一、前言 我们信仰佛教,皈依三宝,皈依后怎么去做?我...

把去世多年的人挂牌超度,能否有效果

问: 请问把去世多年的人挂牌超度,能否有效果?能否从...

与法同住世间

大部分的人仍然不知道佛法修习的核心,他们认为行禅、...

学佛切勿执理废事

佛在《阿弥陀经》中告诉我们,现在这个时代是五浊恶世...

佛说疗痔病咒

(可治癌症跟痔疮、青春痘等等) 佛说疗痔病咒: 怛(dan...

般舟三昧经

般舟三昧经卷上 问事品第一 闻如是:一时,佛在罗阅祇...

晚课(暮时课诵)

南无莲池海会佛菩萨(三称) 佛说阿弥陀经 姚秦龟兹三...

龙舒增广净土文

龙舒净土文序 华严经云。信为道元功德母。长养一切诸...

奥运冠军邢傲伟的学佛心路

诵经得和 奥运村的运动员都有各自的宗教背景,里面就提...

各国学者说佛教

二十世纪的英国史学家韦尔思说:佛教的教义,由今研究...

齐豫:信佛后生活过得很简单

1998年,齐豫到西藏拉萨参加齐秦那场著名的个人演唱会...

凤凰卫视总裁刘长乐的佛商之道

很难知道他怎样与佛结缘,始于何时何因。但早在1991年...

【佛教词典】圣

【圣】 p1225 如五圣智三摩地中说。 二解 瑜伽八十三卷...

【佛教词典】制多

(术语)Caitya,又曰制底,制怛罗。旧称支提。...

念地藏王菩萨,为什么也要感激观音菩萨

为什么我们念观世音菩萨,一念观世音菩萨就灵了?因为...

印造楞严咒经书或佩件的功德利益很大

一、如果有人能书写、印刷、雕刻此咒,带在身上或挂在...

圣严法师《在家信徒的处世原则》

作为在家的佛弟子,除了五戒之外,对于子女,应当善尽...

佛门里面也有出神吗

【原文】 或问:仙出神,禅者能之乎?曰:能之而不为也...

不重视教理,最严重是净土宗这一块

看第二段,就讲出当初的一个错误的知见,有谬云:年少...

准提菩萨三目十八臂的表法含义

准提王佛母身黄白色,有种种庄严其身,腰着白衣,衣上...

改短命为长寿的方法

1、忏悔自己过去所造的恶业。 2、从今以后,决心永远...

学佛是迷信吗?

学佛最要紧的是在事上的运用。如果只是烧香拜佛,求佛...

宽容的最高境界

二战期间,一支部队在森林中与敌军相遇,发生激战,最...

只要有清净心,念诵外道经典也能往生吗

问: 我们听说往生的关键是清净心,只要心清净,哪怕是...

人生之苦迫及其解脱

吾人因何而讲究佛法耶?因吾人既已受得人身,常遇困苦...

人生不会总倒霉

人皆可圣。你们一再称我是经营之圣,我决不是什么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