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与法同住世间

阿姜查  2012/11/14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听文章

大部分的人仍然不知道“佛法”修习的核心,他们认为行禅、坐禅和听闻佛法就是修行。那也没错,但这些仍只是修行的外在形式。真正的修行发生在心与感官对象相遇的地方;感官接触的发生点上,就是修行所在。例如:当人们说到我们不喜欢的事时,憎恨之心就会升起;假使他们说的是我们喜欢的事,我们便会体验到愉快──这就是修行所在!

我们应该如何利用这些来修行呢?这是个重要的课题。如果你只是一味地追逐“快乐”,逃避“不快乐”,不断地那样修行下去,那么直到死亡的那一天,也永远见不到佛法,一切都将会是白费功夫。当快乐和痛苦升起时,我们应该如何去应用佛法,使我们从它们之中得到解脱呢?这就是修行的重点了。混乱升起的地方,就是宁静可以升起的地方,哪里有混乱,我们透过智慧,哪里就有宁静!

有一些人非常自负,不能接受他人的批评,他们会反驳和争论——尤其是在小孩子对大人作批评的时候。事实上,有些事可能确如小孩子说的,但如果你是他们的母亲,你会无法让步;也许你是一位老师,你的学生如果说了一些你以前所不知道的事,那些事可能是真的,但因为你是他们的老师,你会听不进去,甚至还会驳斥。像这样的想法是错误的。

佛陀时代有一位非常有智慧的弟子。有一次,当佛陀正在为比丘们开示佛法时,他转向这位比丘说:“舍利弗,我所说的这些你相信吗?”舍利弗回答:“我尚未相信!”佛陀满意他的回答,说:“啊!很好,舍利弗,你很有智慧,一位有智慧的人不会轻易地去相信,他先会虚怀若谷地倾听,而后在相信与否之前,考虑事情的正确性。”这对一位老师而言,是个善法修习的好例子。舍利弗所说的是实情,他只是说出他的真实感觉。有些人会觉得若说“不相信”,就好像怀疑到佛陀的权威一般。他们害怕去说类似这样的话,他们只会点头同意。

世间就是如此,但佛陀说你们不需要对那些不是错或坏的事情感到羞耻,说你尚未相信你不相信的事,并不是一件错事。因此当尊者舍利弗说“我尚未相信”时,佛陀称许:“这位比丘很有智慧,他在相信任何事情之前,会先作审慎的考虑。”对于一位教导他人的老师而言,这是正确的方法。有时候,你可以从小孩子身上学习到一些事情,不要盲目地抓着权威的见解不放!无论是站着、走着,或是坐着,都是我们能够学习周遭事物的时候,我们在自然的状况下学习。无论是色、声、香、味、触,或法,我们都应从中学习。

一位有智慧的人会对色、声、香、味、触、法作全盘的思考,在这真实的修行中,纯熟的修习者将能到达“心无一物”的境界。

如果我们依然不了解“喜欢”和“不喜欢”──它们的升起,它们的本来面目,那么,仍会有一些事搁在我们的心中。如果我们知晓这些事物的真相,我们将会明白:“啊!这是喜欢……它什么也不是,只是一种感觉的升起和消逝而已。”那么,你还能对“感觉”期待些什么呢?如果我们认为快乐是我们的,痛苦是我们的,那我们是在惹麻烦,因为我们将永远无法跳出“心中有事”的这一点。而这些问题会像永无止尽的循环链一样,相互地衍生下去。对大部分的人来说,事情就是如此。

人们都有这种倾向,他们不赏识佛法的价值,也不谈论真理,假若有人谈到真理,他们甚至会很不以为然地说:“喔!他不懂因时因地地去说话,也不懂得如何说好听的话。”事实上,只要有人谈说“真理”,我们就应该倾听。在说法的时候,真正的法师是不会仅从记忆中的知识来开示的,他会说“真理”!世俗人通常会凭着记忆中的知识演说,而且以这种方式来提高他们自己;真正的比丘是不会那样做的,他说的是“真理”──事物的本然。

甚至今天的比丘也像那样。我曾经听过他们中有人说:“我出家不是为了修行,只是为了读书!”讲这种话的人,断绝了佛法修习之道,一点办法都没有,一切都到了绝路!当他们成了老师之后,他们只会以记忆中的知识来教导:也许他们是在说一件事,心却在另一个完全不同的地方。他们只是凭着记忆来教导,而不教导如何去揭示真理。

世间的方式是这样的:假使有人不依世间法生活,却过着简朴生活,修习佛法而住于平和中,人们会说他很怪异,跟其他一般正常人不一样。他们说,人们都像这样的话,这世界、社会将无法进步。他们甚至会攻击他。因此,一个好人可能会开始感觉到自己有什么不对劲而回过头来追随世俗法,他会在这世间越陷越深,直到走投无路。到了那种境地,将会驱使他说:“啊!现在我出不来了,我陷得太深了!”这个时代,人们想得太多,有过多的事物让他们感到兴趣,但却没有一样能够有所成就。

假设我们有一辆牛车和一头牛,这车的轮子并不是长的,轮迹却是长的。只要这头牛拉动车子,轮迹就会跟随着车轮走;这轮子是圆的,轮迹却是长的!若光看静止的牛车,是见不到车轮有任何长度的;不过,一旦牛开始拉动车子,我们便会看到轮迹在我们后面展延。只要牛不停地拉,车轮便会不停地转动。然而,有一天,当牛疲困脱却牛具时,它走开了,牛车留在那儿,轮子不再转动。迟早,这牛车会分崩离析,构成车子的所有部分也将回归成四种元素:地、水、火、风。

跟随着世间法的人们也是一样!如果有人在世间寻找宁静,他会一直不断地找下去,就像牛车的车轮所辗出的轮迹一般。只要我们追随着世间,就没得停止,没得休息。如果我们很单纯地停止追随世间,这车轮便再也不会转动,立刻会停下来;不停地随着世间走,轮迹就会继续不停,制造恶业也像这样。

只要我们重蹈覆辙,就永不得停止;反之,如果我们停止,那么,一切也将停止。这就是法的修习。

如果我们真正地了解佛法的修行,那么,在生命中,无论我们从事何种职业、何种职位,老师、医生、政府官员或其他,我们每天每一分钟都将能够活在“法”的修习中。一般人总认为在家人无法修行,这是非常错误的想法,完全丧失了道法。如果一个人真的想做某事,他一定办得到。有人说:“我无法修行,我没有时间。”我便告诉他们:“那人怎么有时间呼吸呢?”问题就在这里,他们为什么有时间呼吸呢?呼吸维持人们的生命,如果你把佛法的修习看成是维持生命,那么你会觉得呼吸和修习佛法同等重要。佛法的修习并不需要你去到处寻找或花费整个的精力去达成,你只要观察那些在你心中升起的各种感觉:当眼见色、耳闻声、鼻嗅香、舌觉味,以及其他种种时,它们全都会来到这颗心——一颗清明觉醒的心。

现在这颗心认知到这些色、声、香、味、触、法时,会发生什么事?如果对对象产生喜欢时,我们会经验到愉快;如果不愉快生起时,我们便会经验到不愉快,就只是那样子。因此,生存在这世界上,有谁能够找到幸福快乐呢?难道你希望世界上的每一个人在你这一生中都只对你说好听的话和做合你意的事吗?那样可能吗?当然不可能!如果不可能,那么你要去哪里呢?这世间就是这样,所以佛陀说“世间解”──了解这世间的真理。这世间是我们必须清楚地去了解的。

佛法的价值并不能从书里告诉我们的种种中去发现,那只是佛法表面的样子,而不是从我们内心深处生起的知识。如果我们有极深的了解,便能觉悟自己的心,进而见到真理就在我们的心里。一旦真理在我们心中变得清晰可见时,这就能斩断无明之流。

这些时日,人们不寻求真理。今天,他们读书、学习,只是为了获得一些必要的知识去谋生及养家活口,如此罢了。

他们读书、学习为的是生计。现今学生所得的知识远比以往学生来得多,他们供需不虞,凡事更方便,他们比以前拥有更多的知识。然而这个时代的人也有了比以前更多的迷惑,他们较以往有了更多的痛苦,为什么呢?因为,他们宁可寻求谋取生计利益的知识,而不去寻找真理与法同住世间。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收藏分享

网络学佛的正确态度

网络是时代的产物,是众缘和合的现相。网络也被诸多有...

当我说我是佛教徒时

当我说我是佛教徒时 并不是在宣称:我比你更有智慧 而...

学佛的三个步骤

第一个步骤是听经闻法。 听经闻法,才能够了解到佛法...

学佛人应警惕的十大问题

一、法不契机、择法不当: 三藏十二部部部是经典,八...

学佛的次第--信解行证

我们今天来谈谈学佛的次第,觉悟的次第,叫做信、解、...

佛经不可不读

原文: 予少时见前贤辟佛,主先入之言,作矮人之视,罔...

歌手潘安邦学佛的灵验感应

歌手潘安邦廿年前以一首「外婆的澎湖湾」红极一时,这...

林清玄:感动杀手的学佛作家

30岁前,林清玄已是报社一级主管,文学创作也得遍大奖...

大悲咒注音版

1)南na 无mo 喝he 啰la 怛dan 那na 哆duo 啰la 夜ye...

净土十疑论

净土十疑论序 宋、无为子杨杰述 爱不重不生娑婆,念不...

龙舒增广净土文

龙舒净土文序 华严经云。信为道元功德母。长养一切诸...

【注音版】佛顶尊胜陀罗尼经

佛顶尊胜陀罗尼经...

味欲的过患

四、诃味欲者:所谓苦、酸、甘、辛、碱、淡等,种种饮...

口业的四种

佛教把口业分为四种:恶口、两舌、妄语、绮语。 恶口...

道生长老:终身受持法华经

终身受持法华经 道生长老终生受持《妙法莲华经》,并从...

你心中在动,才有外在的世界在动

楞严经中讲有个琉璃光法王子,他在因地的时候,先观察...

【佛教词典】静智

(术语)静寂而绝烦乱之智也。归敬仪曰:后因前业,重...

【佛教词典】三有为相

【三有为相】 p0189 瑜伽四十四卷二页云:如是四种有为...

菩萨修行六念,把念佛放在第一

如菩萨六念,念佛第一。又云:系念思惟因缘力故,得断...

何谓「无生法忍」

这个无生法忍我们也解释一下。在古德的注解当中也提到...

亲身经历地藏菩萨不可思议加持之力

《地藏经》里面,告诉我们种种的修行的方法。我那年在...

慧律法师《谈初发心》

合掌,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 好,心情放轻松...

感动打猎者的狼

一辈子靠打猎为生的祖父突然决定封枪,再不打猎,原因...

修行必须要清净你的心

你在日常生活当中,没有苦难吗?没有不高兴的事吗?你...

精勤修善得梵天之福

佛陀住世时,曾经在古印度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弘法度...

肉食重金属超标原因何在

一对夫妻到北方某海滨城市去旅游,吃了一只2斤多重的螃...

勤能补拙,天道酬勤

众所周知的伤仲永,通过讲述一个五岁便可指物作诗,天...

以善来对治纠正不善

一般人多半不清楚什么是善与不善,什么是好的心与不好...

一个人不能安忍,主要是没有看到真相

怎么知道六度一定要智慧的引导呢?我们举一个例子来说...

一天当中所收进来的随喜功德不可思议

众生赞叹随喜的业不大成熟,人家一说谁好,他总要挑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