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十二因缘法

大安法师  2014/06/05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听文章

十二因缘法

十二因缘法大家要了解一下,这是佛法的常识。它阐释三世二重因果的观念,对我们人的生命描述非常的精妙,一环扣一环:生灭门和流转门。我们为什么在轮回?它是怎么轮回的?十二个要素: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

你看这个“无明”,就是我们对生命的真相不了解——暗冥,这就是无明。由于无明,我们生命盲目的力量还要去造业,这种无明造的业果就是“行”——行蕴。这个行呢,又缘心识——就是阿赖耶识。作为投生的主体,那么这个神识呢,它一投生,揽地、水、火、风这样的要素形成了一个“名色”——就是身心的状况。“色”就是我们的身体,“名”就是我们的精神现象。所以生命是由于物质和精神现象构成的,就是我们讲的身心。这个身心——这就入胎了,入胎了就形成了“六入”,就形成了六根:眼、耳、鼻、舌、身、意。这六根产生,他生下来之后,他六根就接触外面的六尘产生了一种识,就有一种接触。这种接触呢,就会产生一种觉受。这种觉受:或者是苦受,或者乐受,或者不苦不乐之受。

那这就到了青少年阶段。由于有这种感受,他看到喜爱的东西,就有一种染著的心,“爱”就起来了——贪爱之心起来了。贪爱之心起来了,他就要“取”,就要占有。这个占有的过程、拼搏的过程就起了有漏的业,这就是“有”。那你造作的这个有漏的业,就感召未来的果,就会再去投生。投生以后你再会败坏,再会衰老,再会死亡。它是不断的循环的。你死了之后,又是无明的中阴身,借助这个神识又投胎,又进入名色、六入这个过程。

所以“无明缘行”就是过去因;这个神识投胎,六根产生,生命体产生,投生到世间又能有一种觉受,这就是现在的果;那你用现在的生命去贪爱,去执取,去造业,这就是现在的因;你现在的因造了以后,你下辈子又投生,又衰老,又进入这个循环,这就是未来的果。这里面也包含着三苦:你无明缘行,行缘识,乃至于缘六入,这就是行苦。当你接触你的觉受,这就是苦苦;然后你爱取的全过程是你败坏的过程,是面对死亡的过程,这就是坏苦。

这十二因缘都是我们凡夫众生在虚妄的业力层面的十二种因素的连环,环环相扣。如果我们在这十二因缘里面,有一环给它击破,那它就是:这个虚幻之相就没有了。没有了,你证到它的空性——十二因缘当下的空性,就得涅槃。

所以《阿含经》讲“无明灭则行灭,行灭则识灭”。灭掉了,他契入到没有虚幻差别之相的生命本态。如果悟到了十二因缘的本质,他就成为辟支佛或者成为缘觉。由十二因缘觉悟空性叫缘觉。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收藏分享
大安法师文章列表

跑因果道场搞附体,还不让去寺院

问: 佛弟子跑因果道场,什么附体,不让去寺院,不让供...

【推荐】一天至少念多少声佛号才有效果

问: 一天至少念多少声佛号才有效果?有效得去妄念? ...

背娑婆而向极乐

无明所引。弃觉逐尘。违远真体。故名曰背。返其去路。...

如何面对蚊虫的问题

古人说,修道人他如果修得很有功夫的时候,自然蚊虫就...

为什么供养佛菩萨,不能有悭吝之心

问: 供佛时为什么要选择最好的供具和供品呢?为什么供...

学佛后什么都是顺境了吗

文殊菩萨什么意思啊?就是妙智慧妙吉祥的意思。就告诉...

信佛不依佛之教法,则佛性不能发挥出来

信佛不能依佛之教法去行,则仍不能将佛性发挥出来。 佛...

梦里明明有六趣,醒后空空无大千

梦心消失的时候,你醒过来,看那个人事,觅之了不可得...

【注音版】礼佛大忏悔文

礼佛大忏悔文...

饿鬼报应经

尊者大目揵连,从佛在耆闍崛山中,游行恒水边,见诸饿...

【注音版】供灯仪轨

供灯仪轨...

【注音版】曼殊室利菩萨十大愿王

曼殊室利菩萨十大愿王...

临终往生与佛法学得好坏有关系吗

问: 请问法师,临终往生与佛法学得好与坏有关系吗?...

大安法师:文化人学佛的通病

文化人学佛,大多好乐研究教理,总想从经卷中得大总持...

能够信愿念佛是人中芬陀利华

对西方净土依正庄严,阿弥陀佛的光明、愿力、德行,要...

饥寒困苦爱易除,义无反顾往极乐

贫穷之人是由于多生多劫没有种植善因,所以今生穷苦潦...

【佛教词典】愿力

誓愿的力量。愿力之大,不可思议。...

【佛教词典】无见无对法

【无见无对法】 p1070 品类足论六卷十四页云:无见无对...

刚念佛不久的人没助念,能往生西方吗

念佛是长是久,各人因缘善根有差异。但无论他念佛时间...

日常生活应如何修慈心

慈心就似如意宝,能遍流一切资具海、饮食海、欢乐海、...

莲池大师戒杀文

世人食肉,咸谓理所应然,乃恣意杀生,广积怨业,相习...

漫谈日常修行

我们禅宗的根本法门的教外别传,直指人心,明心见性,...

有五根,何等为五

一时,佛住舍卫国只树给孤独园。尔时,世尊告诸比丘:...

为亡者助念的功德利益

一、一个人之寿命长短及其价值,并非以活了多少岁月来...

一念相应一念佛,一日相应一日佛

心之本觉曰佛,心之始觉曰念。顾本觉之在人心也,似异...

由感受来牵动,这就是颠倒想

《首楞严王三昧》它所破的当然是烦恼。我们刚刚讲过烦...

佛教如何看待子女

问: 佛教如何看待子女? 理净法师答: 从佛法上讲,...

虽然控制不了妄想,但是要知道什么是妄想

方听无生曲,始闻不死歌,今知当体是,翻恨自蹉跎。 如...

星云大师《如何在大众中相处》

常听人说:做人难!人难做!难做人!在社会上和大众相...

对治众生的「十恶轮」

《地藏经》里,佛跟地藏菩萨互相酬唱的目的,主要是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