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四依法之「依了义经不依不了义经」

大安法师  2019/03/02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听文章

四依法之「依了义经不依不了义经」

“法四依”的最后一依是“依了义经不依不了义经”。佛说的三藏十二部一切经卷都是圣言量,但圣言量又有应机说法的不同,观机逗教。

从终极意义上来说,佛没有说一个字,法是无言的。但又为什么自然说了这么多法?这些法都是黄叶止啼,都是船筏、工具。

就是因为众生根机有顿渐、偏圆、大小的不同,所以才会有各种教法的施设。这里就涉及判教,天台祖师判的“藏、通、别、圆”,华严祖师判的“小、始、终、顿、圆”,就是最著名的两种。

从《法华经》来看,就特别强调——佛出现世间唯一要说的、特别要说的是“一乘法”!只是众生的根机陋劣,特别是阎浮提众生刚强难化,心量狭劣,智慧不够,一乘的圆顿之法他不相信,而且会生诽谤,那怎么办呢?

循循善诱 从一乘法开出三乘法

就得要循循善诱,从一乘法开出三乘法。一乘法是实法,三乘法是权法。这里谈的“了义经”,就是一乘圆顿的经典,要依这个。

“不了义经”就是藏教、通教、别教,是由一乘的实教开显出的三乘权教。权教就是“不了义经”,是应机而说。

比如,我们众生有四种颠倒,执著于这个世间的“有”,无常计常,无我计我,无乐计乐。为了对治这个颠倒,要讲小乘——声闻教的“苦、空、无常、无我”。

但是你也不要执著这个偏空的一面,要知道小乘的“苦、空、无常、无我”,仍然是“不了义”。所以在大乘圆顿的涅槃境界又要讲“常、乐、我、净”的“了义”之说。

依“了义经” 不依“不了义经”

“了义经”是“空”“有”都要谈的,叫做“真空妙有”。谈“空”是包含“有”的“空”,谈“有”是含摄“空”的“有”。

“真空妙有”就是“中道了义”,就叫“了义经”。如果你只是谈“偏空”,或者“偏有”,都叫“不了义经”。

念佛法门是第一方便

虽然三藏十二部一切经卷都是方便,但念佛法门是第一方便,至简至易至圆至顿!

在大乘方等的了义经中,净土法门的了义是无上了义,它彻底彰显出“真空妙有”。

净土法门是以“妙有”作为一个施设,当下它就是“真空”的。越空越有,越有越空,空有不二,空有一如,就体现在这句“南无阿弥陀佛”名号当中。

“阿弥陀佛”有两个核心功德,第一是无量寿,第二是无量光。无量寿是谈真空,无量光是谈妙有的。

从“无量光寿”这个中道了义的心性当中,就显现出西方极乐世界全体的庄严。这个庄严就是大涅槃的境界,有“常、乐、我、净”四个特征,所以它是“了义中无上了义,圆顿中最极圆顿”。

要有择法眼

末法的时候学习佛法很容易走向歧途。比如互联网,有好的一面,给大家提供了闻法的平台与机缘。但是,讲的人太多了,如果没有择法眼,那该听谁的呢?怎么辨别邪正是非呢?

如果没有辨别邪正是非的能力,一下子听了很多,你就一头雾水,摸不到东南西北,不知道哪是正的,哪是邪的。甚至还有可能一下子接触到邪法,先入为主,使人很难摆脱。

这些年来也常听有人说一些某某功的信徒仍然执迷不悟,还是认为某某大法好,是宇宙大法,超过一切,认为某“大师”超过世间一切人。你说怎么办?这些人还是执迷不悟啊,就是先入为主嘛。

在九十年代,中国大陆佛法没有广泛弘扬起来时,这些人还有点精神追求,忽然听到一个什么真善美忍的东西(其实是剽窃传统文化的名词,实际表现却是伪真伪善伪美伪忍),就认为不得了了,是很好了。

他们很难摆脱先入为主的邪法,很可怜。这些人接触佛法以后,有转过来的,但也有相当一部分转不过来。

学佛的目的要考量清楚

就是在佛法当中,现在南传、藏传的佛教也是很多的,都是佛说的,也没有错。佛说的经典如旃檀香,片片皆香。我们也不能去指责,也不能说不好,但是我们要建立学佛的目的,今生学佛是要了脱生死轮回啊,这是件大事!

那你就要考量哪个法门更能够令我们当生了脱生死!站在这个基点来考量,可以说,唯有信愿念佛、感通弥陀愿力,临命终时蒙佛接引带业往生,横超三界,才能当生了脱生死,除此之外,别无他途!

这样你就会建立对修净土法门死心塌地的笃定之信。就不会幻想:哎呀,修这个法能开悟,修那个法能得神通、身体会好啊,等等。说法太多了,我们也不能说人家不对,但自己是什么根机,学佛的目的是什么啊?你得考量清楚。

笃信净土 法四依是末法修行指南

所以这个“法四依”,每一句话都是末法时候的修行指南!

尤其是“依法不依人”,破除盲目崇拜。我们一定要建立“法”至高无上的准则,依圣言量。

圣言量又次第要谈“依义不依语”,这个语言文字也是佛说的,但你要正确理解。

在三乘法中最高的智慧是一切种智,是圆教的智慧。在声闻乘中,阿罗汉只是破见思惑,声闻的教典甚至不承认有第七识第八识啊,它没有入到这么深的智慧层面。这就要讲到要“依智不依识”。

“依智不依识”就是要依大乘的经典。大乘经典又有“了义经”和“不了义经”,那我们要依大乘圆教“真空妙有”的“了义经”,尤其要依“了义中无上了义”的净土法门。

老实念佛

只有层层剥笋,到了这个核心点,建立坚韧不拔的信心,落实在老实念佛上,今生才能得道。

得人身难,闻佛法难,了生死难,闻净土法门难,只要老实信愿念佛,就能超越这些难关,在这一世圆满地随佛往生,做菩萨,成佛去。

好,南无阿弥陀佛!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收藏分享
大安法师文章列表

居士遇到假和尚应该怎么办

问: 遇到假和尚化缘怎么办?一个出家师父开示,说碰...

对于初学佛者,应该怎么安排较好

问: 请法师开示:对于初学佛者,应该怎么安排较好?...

为什么一定要念佛呢

佛法的最要问题,就是了生死。若论了生死这桩大事,很...

佛门里面为何有「三多」

明清以来,世间人对于佛教或佛法产生了种种的误解,现...

佛学常见辞汇(十六画)

【器界】 器物世界,是山河大地房屋及一切器用物品的...

戒律是我们生命自由的指南针

关于戒,我们通常会有很多误解。有一种误解觉得戒律限...

邪的一定要远离,现在假冒的越来越多

问: 请问,有的寺院的法师要求居士只到他的寺院,只亲...

圣严法师《佛教的修行方法》

修行的意义 今天的讲题是「佛教的修行方法」。很多人...

【注音版】佛说无量寿经

(印光大师校印本)...

佛说食施获五福报经

闻如是: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佛告诸比丘:...

大智度论

大智度论卷第一 大智度论卷第二 大智度论卷第三 大智...

【注音版】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

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

「一实相印」在《无量寿经》里的表达

辨体一实相印(十如是) 下面看辨体,辨释这部经典的体...

面对五浊,我们负有责任

大家要常常思惟何为五浊恶世,劫浊,劫是个时间的概念...

念念向内去找原因

我有一个搞学术的朋友,他谈到中国人好像缺少原罪意识...

东林佛号的特色

东林佛号的特点是比较缓慢,并且注重两个要点,就是一...

【佛教词典】慈地比丘得恶食因缘

戒本疏·十三僧残法:“慈地众中得恶食者,多云,先力...

【佛教词典】清信士

受三归五戒并具有清净信心的男子,梵语叫做优婆塞。...

星云大师:从善如流的性格

有一天,从高雄回山,依空法师同行,途中他忽然问我:...

造业的次数会影响业果轻重

五、加行故重谓或已杀生,或正或当,具欢喜心具踊跃心...

水滴式的修行方法

这个拜忏,你最好有一个相续的时间。你不要说拜一天,...

【佛学漫画】一句佛号度迷津

梁维周于是听从他说的话,云丽法师从此每天募饭供给他...

文殊菩萨的141愿,教我们在生活中善用其心

文殊菩萨一百四十一愿,出自《大方广佛华严经净行品》...

星云大师《究竟的财富》

发财,是一般人共同的愿望。大家都希望发财,但是假如...

出家有年龄限制吗

问: 出家有年龄限制吗? 体恒法师答: 出家就是脱离...

专访觉光长老:一生出家皆因前世缘

将此身心奉尘刹,是则名为报佛恩这是佛学经典中间的一...

圣严法师:人心是最大污染源

四十多年前,我在上海时,听过一部电影《阿里山风云》...

正门西方极乐,门余八万四千

大家要知道,门余八万四千,渐顿则各称所宜,随缘者则...

禅修需调五事

禅修需调五事:第一,调饮食;第二,调睡眠;第三,调...

示现灭度,拯济无极

示现灭度,拯济无极。消除诸漏,植众德本。具足功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