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培植心地的善因

大安法师  2022/01/18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听文章

培植心地的善因

请看下面的《阴骘文》:“行时时之方便,作种种之阴功”。“行”就是修行。下面,就是逐件事情来加以劝勉这些善事。“行时时之方便,作种种之阴功”,这是提纲挈领的两句话,都在阐明着如何培植我们心地的善因。

这个心地,你要培植的话:“时时”就是恒常,一切时不间断;“种种”,就是一切事情,无论是大事、小事,种种的事情。所以“时时”和“种种”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不可分开。方便和阴功:“方便”,你种种善巧方便;“阴功”就是不要让别人知道——阴德。这也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你的方便之行,要想到每时每刻、无有间断地去作;阴德、阴功去作,要种种的功德无有遗漏。

以世间的眼光来看,这是不可能作得到的。但是以佛法的立场来看,你只要发了这样的心,随分随力,就不会有什么困难的事。你要根据自己的力量,力所能及,就得“勇往为之”;力量现在还达不到的,你可以先发大愿,等到“他生后世”,力量充足了再来作,也是有功德的。

这里就提出发愿的重要性。《华严经》有一品叫“净行品”。“净行品”谈到:若诸菩萨,善用其心,则获一切胜妙功德。那菩萨在一切时、一切处,都发出善愿。我们每天念的三皈依,它也是“净行品”里面的语言。所以“发愿”就是我们先把这个心发出来,你发心、发愿的当下就有功德。所以这里讨论“发愿”。

首先我们从“世间”发出“善愿”:如果在朝廷作官,你就发愿,愿国君的恩德周遍海内外;如果在草野作百姓,就愿他人永远享受太平;见到他人父子,愿他们父子父慈子孝;见到他人的兄弟,愿其兄友弟恭;自己得到饮食,祈愿天下所有饥饿者都能吃饱;自己得到衣裳,祈愿天下之寒者都能得到温暖;经过市场的时候,祈愿天下所有的家庭都能够家产富足;经行在田间小道的时候,祈愿年年风调雨顺;见到他人去渡江河的时候,祈愿不要遭受风波之险患;见到人穿越山间险阻的时候,祈愿他不要遭遇蛇虎之伤害;遇到贫穷之人的时候,愿他能够得到富足;闻到他人有疾病痛苦的时候,祈愿他身体康强;见到他人得到了福报的时候,为他高兴,就如同自己得到了福报;见到他人处在逆境、种种失败的时候,自己为他哀伤,就好像自己处在逆境、失败一样。这都是世间的善愿。

你这个善愿能够念念不间断,你的心量就会打开;你心量一打开,你真的感觉到四海为一家——四海之内皆兄弟也。使宇宙万物都跟自己同体:自他不二,依正不二,心境不二。那你就是这个世间的君子、大贤了。

那这个只是世间法里面善的愿。为什么呢?是由于他只知道有一生,有这一世,还不知道有多生多世。这些世间的善愿,只是忧患世间力量之不及。而不了解他生后世:你只要有今生发了愿的种子,必定要在未来成熟而成就。世间的善愿只是局限在人道,而不能扩大到“天仙、地狱、鬼、畜”里面。你善愿只是念:其他人怎么样,你还没有想到地狱的众生怎么样,畜生道众生怎么样。不仅如此,纵令他的世间善愿事事都如意了,六道都蒙他发愿的恩惠了,那也不过是人天的福报,还没有拔除轮回生死的根本。

所以“大智慧人”,就得进一步发“出世”的大愿——出世间法。那么出世的“宏愿”,是体现在菩萨的四宏誓愿: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那么四宏誓愿:我们受三皈依,或者其他场合上都会念。

这个“四宏誓愿”,是从声闻教的苦、集、灭、道所升华出来的伟大的菩萨精神。从苦谛的层面来看,观察三界六道一切众生,无量劫以来八苦交煎,无有出离之缘,所以要发愿度尽众生;从集谛的角度来看,观察三界一切众生,遭受痛苦果报的原因是在于有烦恼——见惑、思惑、尘沙惑、无明惑,这些烦恼无量劫以来如油入面,系缚我们的身心,让我们不得出离,所以要发愿断尽烦恼。

从道谛的角度来看,观察三界六道一切众生,他从生到死都是为了生计去奔波,没有因缘来听闻佛法的真理和智慧,学点东西也只是学世间的知识技能——应试教育,不能在心性上产生感动和一种菩提力量的生发,所以要传播佛法的真理,我们要发愿勤学法门;第四,从灭谛的层面来看,观察三界一切众生不能相信“即心即佛”,一切众生具有如来的智慧德相,他不相信,既然不相信有佛性,更谈不上修行佛道,永劫以来都沉沦业海,所以要发愿必成佛道。

所以这个菩萨的四宏誓愿,是我们修行佛道巨大的动力机制。每一愿都包含着无量的“妙义”。比如,为什么我们要度众生?众生有人道的众生,有畜生道的众生,有阿鼻地狱的众生,要度尽,凭什么我要度他们?

这要思惟:一切众生都有佛性,是未来佛,我们要帮助他;同时,这些六道众生,生生世世跟我们互为父母、兄弟、师长,为报恩故,为孝道故,我们要度他们;再思惟,一切众生都跟我们同体,有一众生不能得度,我们也不能究竟圆满。一个菩萨,是要把度众生作为头等大事的。成佛倒驾慈航,为报众生恩故,必须要来度众生。

所以这每一个誓愿里面,都包含很多微妙的道理。每个人能够“体会”这四句话,“行住坐卧”四威仪当中,“念念不绝”,心心“上求佛道,下化众生”,这就是菩萨的精神、菩萨的种性,就是菩萨了。也就是菩提心了。

经典所云:“修行佛法如果不发菩提心的话,就好像你耕田不下种子。”你耕田不下种子,最终就没有收获。你修行不发菩提心,最终就成不了佛。菩提心是成佛的种子。这样,就要从世间的善愿,进到发出世间的善愿。你纵然时时刻刻只是发世间的善愿,经于恒河沙劫那么长的时间,都不如“暂时一发菩提心”的功德来得大。所以我们修行大乘佛法的佛弟子,一定要发菩提心。

具体到我们念佛法门,你能发“念佛往生、成佛度众生”的心,就是无上菩提心。念这个名号是为什么?是为成佛的;成佛是为了度众生的。我怎么样成佛?先往生净土,去成佛。所以这个佛号,千万不要把它作为人天福报的手段了。

所以念佛者,一定要把往生净土作为最大的事情去办。一到净土,就一定能成佛。不怕不度众生,就怕不成佛;你成佛,一定会去度众生。因为这时候,你现量亲证到跟众生同体的境界。你这时候去度众生,是法尔自然的。就好像一个母亲要帮助她的子女,是不需要去劝勉的。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收藏分享
大安法师文章列表

心念与疾病有何关联

问: 佛法中提到病由业生,业由心生,心念与疾病的关...

禅宗的观心方法

真正的禅宗很简单,五代以前的祖师,就是用直指人心,...

哪个地方有障碍,就从那个地方观进去

在大乘的学习当中,我们观照真如有两个方法,第一个是...

从心的牢狱里解脱出来

一个人,如果做了违法的事,被人一状告到法院,就要接...

念佛为何要求「一心不乱」

《阿弥陀经》要求学人执持名号七日一心不乱。 《无量寿...

修空观,把生命归零

那么我们讲到这个,我们凡夫的造业呀,从浅到深有两种...

行善后为何家里常有不好的事情

问: 为何行善,家里却常有不好的事情,请问杀生真的...

拔除心中忧愁之刺

古印度时,那罗陀尊者在波罗梨国长者的竹林中修行。当...

【注音版】称赞净土佛摄受经

称赞净土佛摄受经...

【注音版】大乘离文字普光明藏经

大乘离文字普光明藏经...

十小咒注音版

1、如意宝轮王陀罗尼 南(nan)无(mo)佛(fo)驮(tuo)耶(...

佛说阿难问事佛吉凶经

阿难说:「闻如是。」 阿难白佛言:「有人事佛得富贵...

西方净土的欣慕行

释尊对西方净土依正庄严的描述,为我们建构起一个至极...

善导大师的弘愿门是怎么回事

问: 善导大师的弘愿门是怎么回事? 大安法师答: 善...

临终助念的重要性

由此因缘,平素不念佛人,临终善友开示,大家助念,亦...

《大集经》中没有这句经文,这是以讹传讹吗

问: 净土宗学人常见这么一句话,《大集经》云:末法亿...

【佛教词典】过堂

(杂语)上僧堂吃食也。见象器笺九。...

【佛教词典】于业无智

【于业无智】 p0746   瑜伽八十四卷十九页云:于业无...

贫贱富贵二法,富含深刻的道理

富,就是要付出;贵,就是赞叹他人,成就好事。贫就是...

优波毱多尊者与魔王波旬

禅门西天第四代祖师名叫优波毱多,吒利国人。他虽然出...

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怎样达到无生境界

大家知道,我们讲《金刚经》,《金刚经》教我们做什么...

坦然禅师悟道因缘

有一天,坦然、怀让二禅师前来参礼嵩岳慧安国师。 坦...

牛年说牛---佛教里的「牛」

农历辛丑牛年即将来临,牛与佛教有着殊胜的因缘,如著...

驾驭浪潮,在人生的风浪中前进

人的一生,并非是一帆风顺的,它就好像是大海上的波浪...

什么是你的心

宝通禅师初参石头希迁禅师时,石头禅师问道: 哪里个是...

信能致富

过去好几劫前,有一位全国首富的大长者,一生乐善好施...

心烦时如何调伏心态

每天事务的杂乱有时令人心烦,常会想下一步怎么办?一...

【推荐】只管念佛,无不灵验

天灾人祸,随时发生,难以预料,令人不安。若常念佛,...

大安法师:念佛机在什么时候放呢

现在制造了很多念佛机,是好事,也是坏事,何以故呢?...

佛教是否应该与时俱进,摒弃一些非科学的成分

问: 请你谈一下,在当代自然科学极大发展,人类理性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