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既然诸法都空,为什么还要去度众生

大安法师  2023/08/21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听文章

既然诸法都空,为什么还要去度众生

有人问:既然般若系经典讲诸法的空性,毕竟空、无所有,十八空、什么都空,那为什么还要去度众生?还有必要去发愿度众生吗?诸法的空性是真理,性空即是如来,但就是由于苦难轮转的众生不知道这个真理,才会引发佛菩萨的悲心,来跟他随形六道,告诉他是诸法的空性。如果这些众生也知道是诸法的空性,他就得到度脱了。所有的众生都知道了,佛菩萨就不需要这么一次一次过来了。

这就是觉悟,从无明大梦当中觉悟出来。不要再经受梦中那种虚幻的、无量的大苦了!所以这就是菩萨的大慈悲之心,就能续佛慧命,绍佛家业的真旨啊!其目的是让一切众生得到毕竟大乐。这毕竟大乐是什么?一个菩萨,他给众生的快乐,是让他成佛的。如果只是用声闻之法、缘觉之法度众生,那都是悭贪、悭法。

那释迦牟尼佛为什么又讲声闻、讲二乘之法呢?是由于众生不能够相信一乘法,所以由这个实相一乘法,就善巧方便开出了一个权法,权巧之法。这就像目的地是五百由旬,你首先指出我们前进的方向是五百由旬,但是很多众生他是自心怯弱,觉得自己没有能力,你跟他一下指得很远的话,他就马上说:“哎呀,我不行,我走不了那么远。”既然走不了那么远,他心里一暗示,那就一步都挪不动,他就马上坐在地上了,我不走了。

那对于一个善知识怎么办呢?针对这样的众生,那就在三百由旬的地方变化一座城市,这叫化城,变化城市让他隐隐约约看到,所以告诉他,“哎呀,这个目标不远啦,你看都能看得到。”这些人一看,哎,是看得到啊,既然看得到,大概我们也能走得到,他就开始起来了,开始走了。这就是说,要给他施设声闻法、缘觉法,跟他讲四圣谛、八正道、三十七道品、十二因缘法,他觉得自己还能修。

如果一下子你跟他讲真空妙有,他是不能接受的。所以就从他生命的感受状态讲苦,人有生、老、病、死、爱别离、怨憎会、求不得、五阴炽盛啊,这些苦,苦的来源是什么?贪嗔痴慢疑。还有一个我们的涅槃自性,然后修八正道什么的,说这个他能接受。这就是先给他一个好乐,他想要羊车嘛,你说我有羊车,哎,他就高兴了。

到了三百由旬的地方,这时候,在这样的行进当中,他的善根也慢慢成熟了,他的脚力也练出来了,他的心量也比较开阔了,这时候到了三百由旬跟他讲真相了,说,这个地方还只是化城,还不能在这里终止,你再看,前面二百由旬才是我们真正的目的地啊!这就是叫“会三归一”,会三乘法归到一乘。最后,直接让所有的众生都去成佛的。所以《法华经》就在展示这样的一个“由实开权、由权显实”的法门。

如来唯以一大事因缘故出兴于世,唯令众生开示悟入佛之知见。一切如来为什么来到这里示现八相成道?“一大事因缘”,什么叫一大事因缘?“一”就是一乘法,以一乘法;“大”就是其大无外的心体;“事”就是佛来展示这样一个真相、事相。所以要开示悟入,“开”就是开显众生本具的一乘法如来藏。“示”就是指示这是你的珍宝,这是你的家珍,这是什么什么,这是示。

“悟”就是,开示属于佛那边的事情,悟入就是众生这边的事情。听到佛讲经说法他就开始觉悟了,开始觉悟修行了,他就切入了、证悟了、证到了。佛之知见,什么叫佛之知见?佛之知见就是离念灵知,离开生灭的念头的自性清净的这种心,这种般若智慧,这就是佛之知见。

只要在生灭心当中,在对待法当中,我们的知见都是众生的知见,众生的知见都是颠倒的,都是不真实的,所以我们学佛就要开发佛之知见,这种佛之知见的究竟圆满就是一切种智。所以诸佛如来让我们众生都是要成佛的,不是让我们得人天福报的,也不是让我们得声闻缘觉的化城的结果的,是要我们得到大乘涅槃的一切种智。大家一定要了解这种“令诸众生,毕竟大乐”。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收藏分享
大安法师文章列表

「嗔打报仇戒」与「不化众生戒」

若佛子,不得以嗔报嗔,以打报打。若杀父母兄弟六亲,...

佛陀入灭给我们什么警觉

佛陀转法轮以后,既然示现是一个凡夫,就必须要示现老...

菩提心是建立在责任感,而不是建立在情感

我们一般人要去做一件事情,只有一个理由就是我想要去...

知道他心中的愿望,才能够应机说法

经文: 设我得佛,国中天人,不得见他心智,下至知百千...

佛陀度化众生的方法

佛陀度化众生的方法有两个: (一)机缘未至,默然待时...

【佛学漫画】隐元禅师

前有鉴真不远万里,六次渡海,后有隐元不畏高龄,在异...

【佛学漫画】悟灵法师引母往生、感化僧俗随其念佛

悟灵法师的故事...

一直打妄想还说什么五蕴皆空

不要打妄想,看好自己的话头,不知道又跑到哪里去了。...

晚课(暮时课诵)

南无莲池海会佛菩萨(三称) 佛说阿弥陀经 姚秦龟兹三...

龙舒增广净土文

龙舒净土文序 华严经云。信为道元功德母。长养一切诸...

【注音版】佛顶尊胜陀罗尼经

佛顶尊胜陀罗尼经...

佛说无量寿佛名号利益大事因缘经

我闻如是:一时佛在王舍城耆阇崛山中,与大比丘众,千...

不遇净土法门,一亿菩萨退转

阿逸多①!如是等类大威德者,能生广大佛法异门。由于...

大安法师:无医药可治时,学净土的该如何做

问: 如有亲属有病,无医药可治时,净土法门弟子该如...

一生念佛,为何临终未必往生

问。见有一生念佛。临终未必往生。何也。答。良由一生...

【推荐】一念相应一念生,宝池莲华已标名

净土宗祖师大德常常开示一句话:一念相应一念生,念念...

【佛教词典】独觉舍悲障

(术语)谓独觉有舍大悲心之障也。盖独觉之人,但能自...

【佛教词典】处中

谓处于非空非有之中道。世尊出世,即随顺众生之根机,...

奉献的方式有很多,不是只拿钱

现在的人一提奉献就怕。1993年我曾经遇见过。那时出去...

出家人要好好办道,不要往钱多的地方跑

现在,我们讲二祖寺这个道场。《楞严经》第九卷讲:旷...

人生中,有很多东西得到,也有些在失掉

人生的优雅并非训练或装扮出来的,而是百千阅历后的坦...

念佛为主,持咒为辅

至于持咒一法,但可作助行。不可以念佛为兼带,以持咒...

知器施教的舍利弗尊者

目犍连尊者是佛陀十大弟子之一,被誉为神通第一。尊者...

攀缘善法,本身也是一种轮回性

大乘佛法的修学,有两个重点:首先,我们刚开始是成就...

心中觉悟心自安

一、慈悲为本,为善心安 慈悲是佛道之根本,慈爱众生...

利行──最有号召力的行动方式

佛教有一个名词叫「四摄法」,其中有一项是「利行」,...

感应道交的先决条件

在大乘佛法的内涵当中,讲到宇宙间有两种力量是特别的...

三界导师,四生慈父,人天教主,三类化身

问: 三界导师、四生慈父、人天教主、三类化身如何理解...

不生净土,身后便是地狱

有些人自力的禅得不到利益,同时净土仰靠阿弥陀佛慈悲...

不惜躯命,正念不动

二者修观却之。若见如上所说种种魔境,用止不去,即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