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四十八大愿——(第12愿)光明遍照十方

大安法师  2023/12/27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听文章

四十八大愿——(第12愿)光明遍照十方

设我得佛,光明有限量,下至不照百千亿那由他诸佛国者,不取正觉。

我成佛时,光明不可限量,遍照十方无量无边的刹土,最低限度也能照百千亿那由他诸佛国的范围。如果这一愿不兑现,就不成佛。

阿弥陀佛庄严法身其核心功德即无量光与无量寿。阿弥陀佛因地考察他方世界的时候,见到他方刹土依报有昼夜,有明暗交替,正报众生内心更是无明暗冥,于是便发愿自己成佛所住持的刹土无论是依报器界,还是天人圣众的身心,悉皆内外明彻。亦令自己的光明无量,遍照十方无数刹土,只要有众生的地方,就有我光明的注照。以光明摄受救度众生。

阿弥陀佛的光明,是彻证心性之寂体自然显现的照用,广大而神妙,充满整个法界。光明是愿力的载体。只要有众生的地方,光明就会过去。弥陀光明功德能够令九法界众生身心柔软,生起对净土法门的信心。即便是三恶道的众生接触到这束光,苦刑也会终止。阿弥陀佛的光明亦是般若智慧之光,有着十二光如来之妙用。其无碍光便能穿透一切障碍,墙壁、高山、铁围山不可阻挡,众生的业障也不可障碍。《地藏经》中讲众生的业障之深“能敌须弥,能深巨海,能障圣道”,然阿弥陀佛的大悲威神光明却如大冶洪炉,可消融众生一切业障的片雪,起到了拯救众生的妙用。

阿弥陀佛的光明慈悲之极,遍一切处,无时不在。或有人诘问:既然阿弥陀佛光明无时无处不在,我怎么没有感觉到呢?答:咎在自己,非佛光不照。如阳光普照,盲人却看不到;或在头上顶一个木盆,那也看不到阳光。盲人和顶木盆比喻怀疑之心。接触不到佛光的原因是怀疑,因怀疑才不肯老实念佛。如是,佛光虽然存在,却无法作用于怀疑者。

可见,怀疑才能成为阻隔阿弥陀佛摄受的障碍,莲宗大德常云,“唯有狐疑是弃才”。阿弥陀佛以光明作佛事,以光明妙德拯救我等众生,而光明妙德就凝聚在名号里面,光明和名号的同源性运作,成办度生佛事。是故,我等净业行人持念佛号时,阿弥陀佛的光明妙德就被召唤出来。吾人得到名号光明的加持,就能远离一切魔障,在净业修行路上一帆风顺,安然直抵极乐彼岸。诚如百丈怀海禅师所云:“修行以念佛为稳当。”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收藏分享
大安法师文章列表

这些问题,念佛到位了都能解决

问: 法师,您讲烦恼即是菩提,是诸佛菩萨才能够到的水...

宁做老实头,狂慧反有落空之祸

世人之中,往往是有些老实头知道自己水平不够、业障深...

诸功回向,感鹤西来

唐代法祥法师,同州人(今山西大荔县),少年出家,出...

把持戒的功德,回向往生西方极乐世界

中品中生,首先辨定其位格,是小乘下善凡夫人。小乘根...

东晋士大夫的净土情怀

东晋末年,在长期的分裂与战乱中,随着慧远大师的到来...

忙人最简单的净宗早晚课

一、最简单的早晚两个课程 (一)南无大慈大悲本师释迦...

念佛的最大障碍是什么

我们念佛的最大障碍,是把它想得太难了,好像生极乐世...

凡夫靠自力修行,在生死关头最难得力

我们再看一段:丁三的临终加持。这个地方讲到净土宗的...

佛说十善业道经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娑竭罗龙宫,与八千大比丘众、三万...

【注音版】暮时课诵--单日

根据《灵岩山寺专修净土道场念诵仪规》(印光法师鉴定...

佛说八关斋经

闻如是:一时,婆伽婆在舍卫城祇树给孤独园。尔时,世...

【注音版】佛说四十二章经

(龙藏本)...

【推荐】一句佛号就能收摄散乱的心

不学佛之前,都是散乱、黑暗、狂躁的心,在里面加入佛...

一饮一啄来之不易,从点滴处节俭惜福

我们一定要爱惜五谷粮食,不能浪费,浪费粮食就是暴殄...

念弥陀圣号也可以所求如愿吗

问: 念诵观世音菩萨圣号可以求妻得妻,求子得子,那...

舍报后放在冰棺里几天,再助念有用吗

问: 如果亡者已经舍报几天了,放在冰棺里几天,再助...

【佛教词典】缚斯仙

(天名)Vasi??ha,又曰婆薮。在胎藏界外金刚部东方。...

【佛教词典】法谈

(杂语)法义之谈话也。又言说法,赞叹,谈义等。净土...

贫女供灯的故事

在佛陀时代,古印度舍卫国里的国王、大臣和施主们常常...

佛陀是如何来统理大众的

处众能伏说,远离二杂染,无护无忘失,摄御众归礼。 这...

失眠的食疗法

失眠的人,睡不着觉是个好麻烦的事情。失眠往往是有几...

折伏现行的烦恼,化解心中千千结

所谓把佛号念好,折伏现行烦恼。不只是说你在风平浪静...

再也不会有比跌跤更糟的事了

日本京都大仙寺的住持尾关宗园,是当代著名的禅师,也...

每天问自己的十个问题

如果你想走出常规,放松心情,以积极的心态开始每一天...

星云大师对「忏悔」如是说

1 向佛祖忏悔,可以灭罪 一个人身口意所造的罪业,并不...

昌圣法师谈人生的四种境界

人有四种境界:一是衣食住行,那是人的原始阶段;二是...

令休法师五台山求见文殊大士

隋朝僧人释令休,隶籍河南,平日里很乐于四处寻访胜迹...

憨山大师彻悟心性的故事

彻悟心性 一五七五年,憨山大师三十岁。这年新春正月同...

积习难调难伏

曾经有一位商人,从出生地北天竺来到南天竺作买卖。停...

你是灭色取空,还是离相清净

假观的智慧,第一个就是相状。因为如是相,你才能够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