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达照法师:善护因缘

达照法师  2011/04/07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听文章

你可能还没看到来生,也还没看到这个世界的成住坏空,但是佛菩萨都看到了。从业果缘起的角度来看凡夫跟佛菩萨的区别,凡夫会把清净的缘变成染污的缘、把法缘变成世俗的尘缘、把善缘变成恶缘、把顺缘变成逆缘。

福缘变逆缘的人特别多,特别像现在社会,有很多人有钱了,家庭反而破坏了,一起做好事的朋友都没有了,只有吃喝玩乐的狐朋狗友,特别是有钱后就离婚的人,基本上都属于迷失的。

另一种迷失的人他会把善缘变成恶缘,人家劝他做好事他反而生气,做了好事了会难受。比如到寺院去布施,要有欢喜心才有真正的功德,而你去布施时并不欢喜,只是碍于人情面子,一边布施一边心里难受,这样的善缘就变成了恶缘。还有,比如有人在吵架,你去帮忙劝架,劝了半天他反过来骂你了,旁边围着一大群人都没有人敢劝他,因为一劝他就会一拳打过来,所以大家只好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所以凡夫迷失了,他把善缘当成恶缘来对待。

同样,迷失的人会把法缘会变成尘缘。法缘是指与佛法有缘。有些人在家里很烦恼,就到寺庙里亲近善知识,见到师父后就学习佛法,学来学去把师父当成自己的父亲、朋友、兄弟、姐妹,甚至当成情人了。有的年轻出家人去度众生,度来度去就被度回家去了。我们说他是重新做人,本来是离开家出家的,现在又回去了,就是把法缘变成尘缘。

也有人把净缘变成染缘。净就是清净,寺庙就是清净的地方。但据我了解,娑婆世界的末法时期,寺庙里的是非也很多。因为寺庙里的这些凡夫众生很难感受到三宝的尊严和清净,到寺庙里去时难免会带着个人的情感、情绪,而且凡夫都是有自私心的,一旦自私心爆发出来,净缘就变成染缘了。例如学习佛法学得争论起来了;争论起来后还生气了;为了打坐、为了用功还在那里烦恼生气了;有的人拜佛要抢占蒲团,怎么办呢?先在蒲团上戳个洞作记号,一旦被禁止了,他们又提前把毛巾、手帕先放上面,放上面怕滑走,就干脆用别针别在蒲团上,结果那个蒲团被别得一个洞一个洞的。本来拜佛是要干嘛?向佛菩萨学习,净化你的心灵,现在却产生了染污的心,把净缘变成染缘了。

因为学习佛法而产生烦恼,是不是太划不来了?你去宝藏本来是为了采宝,结果不但没有采到宝,还滑了跤,手还摔破了,不但空手而回还得不偿失。这就是迷失的人生,好的东西到你手上也变坏了。

我们大家反省一下,在生活中多少好事情被自己一不小心破坏了?有时候一句话就把福缘变成逆缘、善缘变成恶缘、法缘变成尘缘、净缘变成染缘。一个觉悟的人,他是深信业果的,相信今天所有的一切都是过去的努力、经历和习惯力量导致的。所以现在即便有烦恼也不要紧,因为烦恼只是结果,现在的果是由于以前种下的因、现在如果快乐的话,就要更加珍惜曾经种下的善因。所以相信业果的人,他在当下都非常坦然,遇到好事情我们会珍惜;遇到坏事情,就知道这是过去世种下的因而出现的果,就像以前欠人家的钱现在还了,你的心里就坦然了。以坦然的心面对人生,只把善的、快乐的因种下去,这就是深信业果、觉悟的人。

佛菩萨不但不会把好事情变坏,还能够把坏事情变好。释迦佛最有智慧了,他能够把逆缘变成福缘。曾经有一个人,他的弟子听了佛陀的讲法以后,跑过来跟佛学习了,好多弟子都跑过来以后,他心里就空虚了。他想:这怎么办呢?结果一气之下就跑到释迦佛这里破口大骂。而佛陀却微笑着听他骂,一边还点点头,意思说你骂得对。那个人很厉害,骂了三天三夜,佛是还点点头,他到最后实在受不了,他说:“瞿昙你怎么不骂我?”佛说,“轮到我说了啊?你家有没有来过客人?有没有客人给你送过礼?”他说有啊。“这个礼如果你不收的话怎么办呢”?他说那只能带回去。佛就跟他说:“你这三天的礼送给我,我都不接受,你只能带回去吧”!那个人也很厉害,他一听就觉得佛确实是有智慧。因为这三天佛陪着他、让他骂,其实佛没有烦恼、痛苦,却是他一直在烦恼、痛苦,所以骂的人、生气的人,其实是在感受生气的因和生气的果,痛苦不堪。所以他反过来被佛陀感动了,以后就成为佛的弟子,而且非常恭敬、非常精进。这就是把逆缘变成福缘了。

佛还能够把恶缘变成善缘。什么恶缘呢?佛的弟子提婆达多造了五逆十恶的恶业,跟阿阇世王相互勾结,他怂恿阿阇世王杀父篡位,要害释迦佛,自己当新佛。他想尽办法害佛,曾经把石头从山顶上推下来,把佛的脚趾打破流血了,所以叫出佛身血,这是五逆之罪要堕地狱的。但是佛在法华会上《法华经》里面讲,提婆达多也是他的师父,过去世提婆达多做他的老师时告诉学生要修忍辱,这个世界上的所有痛苦只有用忍辱去对待,是最有效的。释迦佛当时就跟老师说:“我发誓现在开始修忍辱,但怎样才能修忍辱呢?你能不能让我感受到修忍辱的好处啊?”老师说:“行,我成就你。”他就给佛陀两耳光,佛陀忍住了。从此释迦佛开始生生世世修忍辱,提婆达多就跟佛陀作对。你有修行了,他就不让你修行;你要得到什么,他就来障碍你;一直到成佛度众生,他还在障碍你。佛陀说:“他是我的老师,一直是在成就我。”你们要不要修忍辱啊?要不要我给你两耳光?所以释迦佛在法华会上跟弟子们说:“实际上提婆达多在地狱里享受着三禅天的快乐。”你看看这里面的奥妙!出佛身血下地狱,这是业果,因果丝毫不爽,但是提婆达多的发心是为了成就佛陀的忍辱、成就佛陀在人间的品格。因为佛陀在提婆达多这样害他的情况下,还能坦然面对一切,慈悲心没有任何动摇,弟子们看到佛陀这样了不起的功德,就深信不疑,知道佛是最了不起的觉者。假如什么逆境都没有,到底有没有修行别人是看不出来的。有人打你两耳光了,你忍辱了,旁边看的人自然就对你产生了无限的尊重,这就是忍辱的妙处。所以能把恶缘变成善缘反而是好事。

佛陀也能把尘缘变成法缘。大家都知道《楞严经》里阿难跟摩登伽女的那段故事。有一次阿难在托钵,路上遇到了摩登伽女,摩登伽女看到阿难以后心生恋慕,她母亲用咒术把阿难骗到家里。阿难看到她非常漂亮,加上被咒术迷惑,迷迷糊糊就跟过去了,差一点破戒。释迦佛当时知道了这个情形,就念楞严咒让文殊菩萨把阿难救过来。一念楞严咒,邪咒就失效了,阿难就清醒地跟文殊菩萨回来了。文殊菩萨不但把阿难带回来,也把摩登伽女带回来见佛了。所以我们大家如果业障重,特别是情执重的,学楞严咒或者念楞严咒心就能破情执。情执也是个魔咒,是无量劫来不知道是哪一世的因缘,西方讲丘比特之神箭,情执就像是被神箭射中了,楞严咒正好破它的神箭。摩登伽女很厉害,真是敢作敢当,她跟释迦佛理论:阿难是我的,你要把阿难给我。佛问:为什么?她说:“这个世界上,最漂亮的男人就是阿难,最漂亮的女人就是我,我们是天生一对,谁也不能拆散。”佛陀一听,说:“你很聪明,知道最漂亮的人要配最漂亮的人,但是你有没有看到阿难不但是外表漂亮,他的内心也是漂亮的?他已经证得初果罗汉了,你的内心有没有达到和阿难一样的境界?如果一个漂亮的花瓶里面装了黄金,另一个漂亮的花瓶里面装了是糞便,说这两个能搭配吗?”摩登伽女一下子惭愧起来了。佛又说:“只要你把你的花瓶里也变成黄金,我就把阿难送给你。”佛是用她自己的逻辑来满足她的欲望。摩登伽女就向佛请教:“我怎么样才能使心灵像阿难的那么美?”佛就告诉她修四念处: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这个摩登伽女很厉害,修了七天居然证了初果罗汉,她证初果以后,就马上跑来向佛忏悔说:“对不起,我不要阿难了。”因为她已经是一个觉者了。

佛还能染缘转成了净缘,这是因为佛陀内在具足了无量的慈爱。佛在世时,有一个老太太,她儿子死了,她非常痛苦,精神已经失常了,挨家挨户去找儿子,不相信自己的儿子已经死了。有人问佛有没有办法,佛说有办法。佛陀老远见到那个老太太,就叫他妈妈,老太太马上跑过来抱住佛陀,亲佛陀的脸。等她心情稳定后,佛就让她坐下来,告诉她观察人生无常、苦、空、无我。等她观察完了,脑袋就清醒过来,看见旁边是佛陀,她马上向佛忏悔,精神就恢复了健康。

可见无论遇到什么缘,只要当下这一念心改变,不良的缘就能全改过来。大家有没有看到,我们轮回的生命,就是你那一念心的执著,因为你不懂得业果,所以把当下的状况糟蹋、破坏了。而一个觉者,遇到好的事情他会更加珍惜,遇到逆缘则将其作为成就忍辱、成就包容、成就德行的机缘,这也是好事。所以觉悟人生的第一点是深信业果。

大家要知道:天下之事,善利用者都是好事,不善用者全是坏事。以前的修行人住在深山茅蓬里修苦行,生活条件很苦,每天还要种菜、种地,但他们用功修行,道心提升很快。而现在大家有福报了,寺庙里吃住的都有了,可还有人还为一点供养、一些事情争执、生气,甚至为了上铺还是下铺、两个人住还是三个人住,条件好了,道心反而失去了。如果我们能善加利用,常住师父、护法居士那么认真地把你的整个身体、生活所需供养得非常好,剩下的你这颗心除了感恩、除了倍加珍惜,还有什么其它心态是修行人所应有的心态呢?!

所以觉和迷就在一念之间,这一念,对我们的身体、生命、我们的环境、团队、乃至整个社会起到决定性的作用,这是作为一个觉者首先必须要把握的。把握了这一点,无论走到哪里、无论遇到善知识还是恶知识,你都能在人生路上很好地往前走。善知识和恶知识、善法和恶法,就看你怎么去对待。如果你的心已经深信因果,这就已经是一个善心、一个善法了。所以正人修邪法,邪法成正法,没有邪法可言。起码你不会去伤害别人、也不会受到负面影响、当别人遇到了邪法和恶缘,你能够帮助他改善,这何乐而不为?

佛菩萨具足断德和智德这两种德行。断德就是断除自己的烦恼习气。在好的环境中、好的生活条件下,消除不良的心态,不再烦恼忧虑,好好用功,这叫断德。智德就是当你遇到了逆境、遇到了不良的、不利于修行的环境,你还能够深信业果,坦然面对业果,这样你的智慧德行就增长起来了。所以这两者包含了所要面对的人生的一切境界,这样就可以完美地处理所有境况。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收藏分享
达照法师文章列表

这两种身份对我们都很重要

《法华经》有一句话说:诸佛两足尊,知法常无性。佛种...

【推荐】临终前还的东西越多,走的时候就越轻松

切莫把十界的依他作本然。我们不要把十法界的因缘果报...

一念迷,生死浩然;一念悟,轮回顿息

我们看《唯识学》是怎么去解释十二因缘? 第一个无明,...

弥勒佛的出世本缘

(上) 昔日,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时,有五百位大比...

【推荐】圆泽禅师的轮回故事

在唐朝时,有个居士李源,他父亲因为安史之乱,被杀了...

没有一件事是无缘无故出现的

有一个年轻人,他跟一个女众相恋了三年,马上就要论及...

凡夫外道对缘起的五种邪见

于阿赖耶识中,若愚第一缘起,或有分别自性为因,或有...

主导六道轮回的亲因缘、增上缘

情想合离,更相变易,所有受业,逐其飞沉,以是因缘众...

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经

如是我闻。一时,薄伽(qi)梵(fn)游化诸国,至广严城,...

佛说九横经

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佛便告比丘:「有九辈九因缘...

【注音版】普贤菩萨行愿赞

普贤菩萨行愿赞...

【注音版】暮时课诵--单日

根据《灵岩山寺专修净土道场念诵仪规》(印光法师鉴定...

四心念佛

平常我们都说要一心念佛,而彻悟禅师净宗十二祖却告诉...

五种不净破除贪欲之心

我们怀着无比崇高的愿望去寻找真理,却不知道真理就在...

达照法师:不修行的修行

总是以一颗有所得的心,去求无所得的法,怎么可能相应...

身如聚沫心如风,幻出无根无实性

四大是从物质构成的元素来说的,而五蕴则是从物质和精...

【佛教词典】香严上树

禅宗公案名。依无门关第五则(大四八·二九三下):“...

【佛教词典】道水

(譬喻)正道净澄而洗除尘垢,故喻之以水。行事钞上一...

凡夫性情不定,遇正则正遇邪则邪

不定性者,除正邪外所余有情,遇圣入圣遇邪入邪,名不...

来果禅师悟道因缘

来果禅师,法名妙树,号净如,俗姓刘,湖北黄冈人。来...

为什么倒霉事总找上我

南宋词人辛弃疾曾感慨道:叹人生,不如意事,十常八九...

素食是修行顺利成就的秘方

身陷在充满各种污染源的现代人,有著设备多样与华美洁...

心念与疾病有何关联

问: 佛法中提到病由业生,业由心生,心念与疾病的关...

得助念与失助念之损益比较

刘晓愚居士,名景烈,江西赣县人。少年留学东瀛,与蔡...

各种水果的保健与养生功效

莲雾: 解热、利尿、宁静神经作用。 凤梨: 对人体组...

阿弥陀佛令一切众生毕竟大乐

净土法门,阿弥陀佛所启建的这样的一个大愿,施设净土...

【推荐】星云大师《广结善缘的几种方法》

过去,有的人在路上点一盏路灯跟行人结缘,有人做个茶...

同学聚会聚的是什么

莫言不打算参加这次的同学聚会了。 刚毕业那会,莫言...

劝人信佛,需要他的善根缘种成熟

没有善根,如何救拔他呢?如果在堕恶道的时候,或者到...

智者大师的生平与临终往生事迹

智顗【yǐ】 ,字德安,俗姓陈,河南颍川人。母亲怀孕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