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四正勤和四如意足

净慧法师  2020/08/02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听文章

四正勤和四如意足

四正勤以精进为体

四念处其实是很难讲的。四念处虽然只有“身、受、心、法”四个字,只有“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四句话,但是这四句话有一大本书,这四句话是佛教修行的根本法门。

一个人从学习佛法开始,就是从四念处入手。特别是出家人,一出了家,就要知道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这样才能够进入佛法的大门,才能真正说是在学习佛法,是在修行。如果连最基本的欲望都不能止息,修行就很难进入。

讲了四念处以后,还有四正勤、四如意足。四念处是以智慧为体,四正勤是以精进为体,四如意足是以定为体。修四念处时,智慧增盛了,必须再以精进来策发念心,策发智慧,令心勤求不懈。

所谓四正勤,一是已生恶令永断,二是未生恶令不生,三是未生善令生起,四是已生善令增长。四正勤就是在“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这两句话上,分别界定清楚。

已生恶令永断。因为已经断了的恶,往往又会死灰复燃。比如说,贪欲心、懈怠心,都是恶法,都是修行中应该对治的烦恼。比如说,今天睡懒觉了,觉醒过来,那就从今以后不再睡懒觉;今天放逸了,有所觉醒,从今以后不再放逸。怎么样才能不放逸呢?怎么样才能不睡懒觉呢?就要有一种精进心,推动道念不断增长,那就能够令已断恶永不再生。

对于已断的恶,我们一般人往往是重复了又重复,犯了再犯,屡禁不止。犯了又忏悔,忏悔了又再犯,等于忏悔不起作用。所以要用精进的心令已断恶永不再生,这才是修行者的心态,修行者的毅力。

未生恶令不生。我们有许多人,对于世间的种种坏习惯,如果没有警觉的心,就很容易沾染上一些坏习惯。自己本来是清清净净的,没有那种坏习惯,可是被人传染了。比如说抽烟喝酒,这都是坏习惯。人并不是一生下来就会抽烟喝酒,而是随着年龄的增长,随着社会接触面的扩大,就逐渐沾染上了那些坏习惯。

如果是一个修道的人,是一个经常保持精进不懈怠的人,他就会在坏习惯面前经常保持警惕心,不接近它,不受感染,那就能够令未生恶不生。这也是由于有精进心在推动策励道心的缘故。

未生善令生起。世间有许多的善法善事,学佛有许多的善法善事,所谓众善奉行,只要符合自他二利的善法,要积极去做;只要是符合现善、后善、究竟善的行为,要努力去做。

比如说,我们首先一条一条地落实十善法: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言,不绮语,不两舌,不恶口,不贪,不嗔,不痴。进一步又修六波罗蜜: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这样不断地提升善法的层次,不断地扩大修习善法的范围,使我们的人生真正成为纯善无恶的人生。

已生善令增长。已经修习的善法,要不断提升,不断扩展,不断扩大。比如说,我们在家里修行打坐诵经,今天早上我诵了一卷《普贤菩萨行愿品》,坐了十分钟,能不能要求自己明天早上诵了一卷《普贤菩萨行愿品》以后,坐二十分钟呢?如果能够做到,那就是令已生善法得增长。

每天晚上诵《金刚经》,要求基本上要诵一遍,能不能逐渐做到每天晚上诵两遍、三遍、五遍呢?如果以精进心来策励,晚上诵五遍《金刚经》是可以做得到的。因为我知道,一般的家庭休息的时间很晚,如果利用那些闲聊的时间、看电视的时间、逛街的时间,来修行打坐,那就会使善法增长,使修行进步。

四如意足以定为体

四正勤分为止恶和行善两个方面。从断恶的方面来说,既要已生恶令永断,又要未生恶令不生;从修善的方面来说,也是既要未生善令生起,又要令已生善得增长。之所以能够如此,都是由于精进心的作用。没有精进心,要做到断恶修善很不容易。四正勤以后,还有四如意足。四如意足是以定为体。所谓如意足,就是能够满足自己修行的愿望,使自己的修行能够得到满足。

一、欲如意足。欲就是希求、仰望。如果修行没有希求仰望之心,修行很难进步。有希求仰望,并且能够得到圆满具足,那就是欲如意足。

二、精进如意足。要想满足自己的希求,不精进、不努力,达不到这个目的。精进就是一种推动的力量,精进就是有一种不断进步、不断追求新目标的力量。能够精进,对于所修之法就能圆满成就,如意具足。

三、念如意足。念就是忆念,对于所修之法念念不忘,希望所修的法门能够得到如意满足。

四、思维如意足。仅仅是忆念还不够,还要通过思维拣择,使得在所修善法上一步步地深入,才能使所修善法圆满成就。

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足,这三个法门,是为一类。这是我们开始修行之时,在修行位上所应修习的三四一十二种助道法门。在这三四当中,以四念处为主体,以四正勤为行为上的推动,以四如意足为思想意念上的推动。

推动什么呢?推动我们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推动我们精进地修习这四念处,早入圣道,早入甘露法门。这三四一十二种圣道,都是从同一个人的修行过程来加以安排的,并不是说你修四正勤,我修四如意足,他修四念处,不是这样。而是同一个人就要次第修习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足。不仅如此,对于以下的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圣道分,也是指同一个人的修行过程。始从四念处,终至八正道,就是讲的同一个修行者修行的全过程。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收藏分享
净慧法师文章列表

中了二只箭

法国有一个漂亮的女孩子,家境清寒,长大后嫁给一个公...

七种不退转之法

古印度时,佛陀与五百位大比丘,在罗阅城迦兰陀竹园弘...

饮食为止饥渴,莫贪图美味佳肴

蕅益大师在《示养德》中云:衣取蔽形,莫贪齐整;食取...

对于善法不要得少为足

菩萨面对一切的善法,必须如贫得宝想,无有厌足,多多...

圣严法师:少欲知足真快乐

在我们的生活中,经常有很多快乐的感受。例如功成名就...

死期不定,死时除佛法外余皆无益

我对死亡一直没有什么感觉,总觉得死亡都是别人家的事...

证严法师:离欲、精进

何谓精进?精就是不杂,进就是无退。做任何事,必须专...

无为里面有真谛,平淡里面有道味

我们该有一种什么样的人生价值观及生活方式?要少欲无...

佛说食施获五福报经

闻如是: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佛告诸比丘:...

大智度论

大智度论卷第一 大智度论卷第二 大智度论卷第三 大智...

【注音版】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

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

瑜伽菩萨戒本

《瑜伽菩萨戒本》 弥勒菩萨说 唐三藏法师玄奘奉诏译...

净慧法师:人生的三大缺陷

人生有太多的缺陷,我们学佛修行的目的就是要清除人生...

《坛经》中的顿与渐

在《坛经》中,顿与渐的问题,是贯穿全书的一个主要问...

新春的供养

今天讲的内容都关系到我们怎样做人,怎样修行,怎样务...

要明心见性,首先要知道如何调心

我们在此打禅七,其目的就是希望通过静坐的方式、调心...

【佛教词典】疏迷惑

指见道所断十惑中,贪、瞋、痴、慢四惑。俱舍家又称背...

【佛教词典】招引业

【招引业】 p0832   集论五卷四页云:招引业者:谓由...

大安法师:用佛号来转五浊为五清

蕅益大师深知五浊恶世的利害关系,苦口婆心地告诉我们...

如何判断这个人是否合乎善知识的标准

当然我们没有生长在正法时代,我们生长在末法时代,就...

古今聪明人一大可怜可悯之事

原文: 若不注重躬行,只期多知多见,必至矜己傲物,排...

两种十念法

十念法要辨识一下,有两种。 一种是慈云遵式提出的十...

杀子求名

仁义礼智信乃是中国人的美德,欺骗拐诈是人类的丑恶。...

出离心与大悲心,结合起来就是菩提心

以我善乐诸因果,他苦因果尽无余,如风去来行取舍,由...

【推荐】一桩善举挽救了两条人命

光绪年间的故事,一位江苏的贾先生,在上海租界一洋行...

昌臻法师《修行人应经得起八风考验》

八风,指称,讥,毁,誉,利,衰,苦,乐八种境界之风...

佛陀度化众生的方法

佛陀度化众生的方法有两个: (一)机缘未至,默然待时...

怕冷可多吃四类食物

一、根茎类: 医学研究人员发现,人怕冷与机体无机盐...

宏海法师:佛陀的十大弟子们

一、舍利佛 好,阿弥陀佛! 各位与大觉世间有缘的同修...

印度人的素食观

在印度餐馆中,每三位食客中就有一位素食者。素食者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