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戒律的现代价值与意义

济群法师  2016/02/02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听文章

戒律的现代价值与意义

一、认识戒律的重要地位

原始佛教僧团不设立权威的崇拜,也无行政上的领袖,即使至高如佛陀,与弟子也只是一种师生关系,平等生活,并自称我在僧数,是僧团的一份子。佛陀对弟子们在修学上的教诫是:自依止,法依止。自依止,是要自己自觉、自己努力;法依止,法包括了教理与律制,解脱是从依法的修行中得到。佛教虽然也强调亲近善知识,但都是为了解法和通达法服务。佛教的僧团是以律摄僧,也就是说整个僧团都建立在律仪上,大家依戒律共同生活。僧团之所以成为僧团,那是因为有戒律;僧团之得以延续,那也是因为有戒律。依戒律建立起来的僧团,长幼有序,平等、和谐、民主,清净如法,在这样一种祥和的气氛中,大家都能安心修行,随缘度化,从而达到正法久住的效果。

二、如何正确地对待戒律

在佛教界,对于戒律的存在问题:有以为戒律已经过时了,完全不适用于现代社会;或主张戒律是佛制的,任何一条都应该严格遵守,其实这都是不对的。

笔者认为:今天的教界对于戒律,既不能完全否定,也不能一律实行。因为戒律是具有时节因缘性的,它既有局限性又有普遍性。局限性是因为戒律是在某种特定因缘下制定的,这种因缘在当时的印度存在,在今天的中国未必存在;普遍性是因为人都有共同的禀性,不论古今中外,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就如饮食男女,古人如此,今人也如此;在古代有杀盗淫妄,今天一样有杀盗淫妄,那么,戒律在今天自然一样的具有价值。

那会有人说:戒律是佛制的,作为佛弟子唯有认真实行,而无取舍的权利。

其实也不然,《五分》中有随时毗尼与随方毗尼的规定,即佛陀在律中说:虽是我所制,余方不适合行者,不必行;虽非我所制,余方必须行者,当实行。这就给我们提供了一条如何看待戒律,以及对戒律的取舍标准。

至于谈到具体的戒律内容上,如菩萨戒有《梵网》和《瑜伽》两种。中国自古以来一直盛行《梵网》,其实《梵网》菩萨戒是非常难行的,国人虽然推崇它,但千百年来却鲜有人能够实行它。反之,《瑜伽》菩萨戒是在人情能够接受的范围内制定的,开遮又无比善巧,非常可行,应该说比《梵网》更为契机,今天的教界应该推行《瑜伽》菩萨戒。

比丘戒分止持与作持,在止持方面是二百五十条戒相,其不外乎对杀盗淫妄与衣食住行的规定。在五篇五聚中,杀盗淫妄及围绕着杀盗淫妄的规定,今天应该认真对待;关于衣食住行的规定,因为我们生活的环境和当时的印度环境不同,这可以因实际情况而作取舍。对于作持方面,如羯磨、布萨、安居、自恣等,都应该认真实行起来。

三、发扬戒律的价值意义

一个国家法制不健全,国家必乱;佛教内僧团倘若没有戒律,僧团同样也乱。中国佛教自唐宋禅宗盛行,清规取代了戒律。然而今天的禅林,清规似乎也有名无实,使得整个教界处在一种无法无天的状态中,此时弘扬戒律就显得特别重要:

今天发扬戒律,具有以下三大价值:

1、自身修养的价值:出家成为僧宝,并非剃发染衣便是了,僧宝有它的僧格。

僧格从哪里来的呢?僧格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是要从长期的戒律生活中养成的。

佛制比丘五年学戒,不离依止,由戒律生活养成僧格了,然后始可学习经论。出家虽成了僧宝,但无始以来形成的烦恼及不良习惯,并不会因为出家而彻底消失,有时难免现行,半月半月布萨,通过不断对自身的反省、检讨,使得人格日新月异,逐渐完善。每年结夏安居,是属于定时专修。僧人倘若长年作务弘法,频繁地接触社会,势必会把心变野了,变俗了。通过定期安居,提高宗教涵养,才能更好地作务,弘法利生。

2、健全僧团的价值:要建立如法的僧团,首先得注意僧人来源的健康。在律藏的授戒犍度中,提出十二难十六遮,规定了出家受戒的资格审查:内容包括罪行严重、不属人类、身体病弱或生理缺陷、条件不具、智力低劣、家庭社会不允许及五官不正的七种情况,不能出家受戒,以保证僧源的质量。《行事钞·师资相摄篇》中,谈到了剃度师的资格、度人的数目及对象、出家的手续以及师徒间的责任义务,这是关于对出家僧人教育问题的规定,旨在提高僧侣素质。布萨是从个体的清净以达到整体的清净,以保证僧团的纯洁。

依戒律建立起来的僧团,依戒腊大小论长幼,使得僧团井然有序;羯磨制度僧事僧断,不以某人意志为决定,体现了僧团是一个高度民主的团体;在羯磨作法,大众推选德才兼备者主持羯磨会议,反映了僧团重德重才;六和精神:身和同住、语和无诤、意和同悦、戒和同修、利和同均、见和同解。戒和同修是律制的平等,利和同均是经济的均衡,见和同解是思想的统一。今天的僧团也唯有发扬六和精神,才能出现平等、和谐、民主、清净、安乐的僧团。

3、安定社会的价值:在这个世界上,到处都有杀人、偷盗、强暴、欺骗等不良现象,使得社会不得安定,五戒的不杀、不盗、不邪淫、不妄语,就是为了禁止这些恶行。一人遵行五戒,社会上就会减少一分危机,增加一分安全。由别解脱戒建立起来的僧团,具有教化社会、净化人生的作用。菩萨戒的菩萨道精神是以慈悲利他为前提,其内容是六度四摄,人人倘能奉行,人间便是净土。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收藏分享
济群法师文章列表

打妄语才能去学佛,这样是不是不能受五戒

问: 因为家里人反对,所以总是要打妄语才能去学佛,这...

不小心伤害了小动物是否破戒

问: 在清理花园的时候,不小心伤害了小动物,是否破戒...

不杀生的意义何在

断命曰杀,有情曰生,断有情生命叫杀生。为何释迦牟尼...

不喝酒戒的由来

学佛要懂得把握自己的心志方向,坚持善行,断除恶行;...

惟贤长老《三皈的广大意义》

三皈,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皈依佛,两足尊;皈依...

各宗要略——律宗

传流 从第一次结集,优波离尊者诵出律藏为最初律部。随...

有修行跟没修行的人,差别在哪里呢

持戒也是一样,你经常忆念你的戒体。因此当你受完戒之...

宽运法师《放生之意义与功德》

(一)为何要放生?放生的目的与意义何在? 佛教提倡...

【注音版】慈悲药师宝忏

慈悲药师宝忏...

佛说观药王药上二菩萨经

佛说观药王药上二菩萨经 宋西域三藏畺良耶舍(宋言时称...

【注音版】华严经净行品

(印光大师校印本)...

思惟略要法

形疾有三:风、寒、热病,为患轻微。心有三病,患祸深...

轮回是看不见的,应如何理解呢

问: 轮回是看不见的,应如何理解呢? 济群法师答:...

若年轻时就信佛,是否会与生活和事业发生抵触

问: 很多人认为,信仰只是为了寻找死后的归宿。若年...

负面情绪的根源就在于贪嗔痴

佛法以缘起看世界,这就告诉我们,每种想法和情绪既非...

无益的苦行与少欲知足

印度早期的沙门多以乞食为生并崇尚苦行。他们认为欲望...

【佛教词典】想蕴

【想蕴】 为五蕴中的第三位。《大乘广五蕴论》曰:‘云...

【佛教词典】投华得佛

又作投花得佛。密教灌顶之时,弟子以帛覆面,投花于曼...

修行要依法不依人,依人的风险太大

为何而来 作为凡夫的我们,在这样一个普遍都向下沉沦的...

极乐世界的果报体有三种功德

第二个,我们选择极乐世界,我们一心皈命极乐世界,那...

目连尊者度化五百饿鬼

一天,佛陀弟子中神通第一的目连尊者在王舍城乞食时,...

佛教十恶与十善

【十恶】 由彼三业,能成十恶。恶者乖理之行,谓众生触...

阿弥陀佛就在我们身边

在几年的学佛修行路上,我曾经见闻过一些身边念佛人的...

【佛学漫画】黄檗禅师

黄檗禅师...

勿以贫贱而轻视小的施舍

释迦牟尼在印度北部游历传教,一日于林中树下静坐,头...

念楞严咒半年都会背了,为何不产生效果

【阿难当知。是咒常有八万四千那由他。恒河沙俱胝。金...

素食成就世界最健康的民族

世界上有各种奇特的民族,有许多令人惊奇的特征,比如...

如果认为未来比较重要,那你应该学吃亏

我记得忏公师父在私底下对我们弘法的法师开示,他经常...

穷微极妙的莲华座

《观经》讲那个莲华座,你看看它穷微极妙到什么程度?...

四种良马巧喻众生根器

昔时,佛住王舍城迦兰陀竹园。一日,佛告诸比丘:世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