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济群法师:出家意味着什么

济群法师  2011/07/30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听文章

出家,不仅意味着外在形象的改变,意味着生活方式的改变,意味着离开家庭进入僧团,更关键的,是出五蕴的家,出烦恼的家,出三界的家。这需要我们尽形寿,乃至尽未来际地努力。

出世俗家所谓世俗,就是世间的家庭和感情。作为僧人,似乎已经放弃了家庭生活,以及与之相关的世俗情爱。但很多时候,我们来到寺院之后,很快会把道场变成家庭的替代。我们对这个新家所形成的执著和贪嗔痴,可能一点都不比经营世俗之家来得少。如果这样的话,出家的意义又在哪里?我们要知道,出家的真正目的并不在于舍弃家庭,而是舍弃由此形成的执著和凡夫心,这才是构成家庭的基础所在。这种执著是建立在彼此的贪恋和占有之上,进而形成人我是非之心,形成亲疏好恶之别。我们放弃对世俗的占有,放弃对亲人的贪恋,但若将同样的占有和贪恋转移到寺院,结果,仍会在这个新的目标上发展出一大堆凡夫心,不会有任何本质的改变。

出五蕴家所谓五蕴,是指我们的生命体,包括物质的和精神两部分。佛法认为,五蕴只是生命延续过程中的一个工具,其中并没有所谓的“我”,也不能代表真正的“我”。出五蕴的家,就是让我们从对五蕴的执著中脱身而出,而不是像我们现在这样,将五蕴设定为“我”,再用这个设定来捆绑自己。高兴的时候,觉得是“我”在高兴;生气的时候,又觉得是“我”在生气。时时刻刻,都被这个“我”搅得内心动荡,坐立不安。《阿含经》有个概念叫做舍担,担就是担子,是要我们舍弃执著五蕴带来的种种负担。《老子》也告诉我们:“吾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吾若无身,吾有何患?”从我们出生的那一刻起,就开始为这个身体提供服务,忙他的吃,忙他的喝,还要为他的各种情绪和需求奔波,何其辛苦。我们之所以心甘情愿地这么做,是因为在我们的感觉中,这个身体就代表着“我”,这些情绪就代表着“我”,都是我们与生俱来、不可分割的部分。既然如此,自然是别无选择,别无退路的了。我们从来想不到,这些其实也可以放下,可以舍弃的。佛法告诉我们,这个五蕴并不是所谓的“我”,而是在生命延续过程中,由无明制造的一个产品。一旦放下担子,舍弃累赘,生命并不会有所欠缺。正相反,它会因为松绑而自在,因为放下而解脱。具备这个认识后,我们就不必对它的需求一味盲从,亦步亦趋了,就能断除由此产生的种种烦恼。

出烦恼家或者有人会说,烦恼是我们避之唯恐不及的,难道还有人愚蠢到以烦恼为家吗?事实确实如此。现实中,很多人都活得烦烦恼恼,无法自拔,这就是以烦恼为家。因为我们生命的内在缺乏观照,所以在每个烦恼生起时,很快就会陷入其中。进而对它产生认同,把这些烦恼当做是“我”,就像我们平时说的——我很烦,我很恨,我很痛苦,等等。当这些问题和“我”捆绑在一起时,就会被放大,被强化。于是乎,杀伤力也将成倍增长。修行所做的,一方面,是在烦恼生起时加以观照;另一方面,则是以持戒远离烦恼,以修定止息烦恼,以智慧降伏烦恼。最终,将这个由烦恼构建的堡垒彻底摧毁。

出三界家。三界,为欲界、色界、无色界,仍在轮回之内。出离三界,就是要出离轮回,其基础就是我们内心的惑业。所以,出离轮回不是出离外在的什么,关键在于出离制造轮回的根源。现在人对轮回接受起来有一定困难,因为涉及到前生、后世,和我们现前接受的教育存在冲突,也和我们的认识能力存在距离。甚至,不一定所有的出家人都相信轮回,相信因果。事实上,轮回并没有那么遥不可及,而是发生在每个当下。从我们目前的生活状况,就可以认识轮回。每个人都有各自的追求和需要。这种追求和需要是不断重复的,就像沉迷于游戏的孩子,因为内心培养了对游戏的需要,所以时时心系于此。而在玩的过程中,对游戏的需要又会增加。这个过程,正是轮回的缩影。它的起点是我们内心的需要,而终点则是这种需要所追逐的目标。其实,这个目标并没有离开起点。当我们满足它的同时,内心的需要又在增加,使终点再一次成为起点。如此周而复始,轮转不休。

轮回与解脱社会上各行各业的人同样存在这些问题。办企业的人,每天想着他的企业,这就驱使他每天忙于企业事务。在工作过程中,执著又随之增加,进一步驱使他为之奔忙。事实上,管理寺院也是如此。如果我们每天只是想着怎样把寺院管好,而不是将做事和修行结合起来,不是以自觉觉他的正确心态来做,同样会在做事过程中增加执著,同样会陷入轮回状态。解脱,意味着任何事物都不会对你形成干扰。倘能如此,哪怕和众生同在轮回,做着同样的事,一样可以超然物外,一样可以用无我、无住、无所得的心去做。否则,我们就会落入这样那样的心理陷阱,它的终点就是轮回——而且是没完没了的轮回。所以,我们要从制造轮回的贪著中走出,这正是轮回的根源所在。我们贪著什么,就会制造与之相关的轮回。贪著名,就会制造与名有关的轮回;贪著利,就会制造与利有关的轮回。只要内心还有贪著,还有需求,就会被这种贪著和需求所控制,就会在它们的牵引下落入轮回之轨。出家是一种和解脱相应的生活方式,关键在于,我们必须过着如法如律的出家生活。惟有这样,才能使出家成为解脱的增上缘。如果是以世俗心在僧团生活,那么,这种出家和解脱是了不相干的。作为出家人,尤其要认识到解脱的重要性。否则的话,就不可能成为合格的僧人。因为内修尚未过关,自身问题尚未解决,自然更谈不上外弘,谈不上利生了。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收藏分享
济群法师文章列表

不论居士有多大的成就,都应恭敬出家人

不论居士有多大的成就,做多大的善事,见到出家人,都...

深思此二十一事,可得道矣

过去,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弘化时,为众多比丘弟子...

慧律法师:说僧过恶,犯大重罪

【佛陀不允许任何人造口业、毁谤出家僧众,若说僧尼过...

为什么出家人不能礼敬白衣

在佛教中,出家为僧,除了个人的修证解脱、播种解脱种...

古人发心出家必矢志参学,因为有此三件觉悟

古人发心出家,必矢志参学。由痛念生死事大,无常迅速...

如何在寺院诗意地蹲茅坑

从今已后应作厕屋,厕屋不得在东在北,应在南在西开风...

出家人的袈裟为何如此殊胜

时值酷暑,不少居士来到寺院礼佛,稍一走动就会满头大...

沦为屠夫的修罗陀比丘

有位修罗陀比丘,初出家抱着坚定心志,日中一食、树下...

过去庄严劫千佛名经

三劫三千佛缘起(出《观药王药上经》) 宋畺良耶舍译 尔...

瑜伽师地论(100卷)

瑜伽师地论卷第一 瑜伽师地论卷第二 瑜伽师地论卷第三...

六祖大师法宝坛经

六祖大师法宝坛经序 古筠比丘德异撰 妙道虚玄不可思议...

黄檗山断际禅师传心法要

断际心要 河东裴休集并序 有大禅师。法讳希运。住洪州...

济群法师:现在有病需要吃肉是否可以

问: 吃素已经六年,现在有病需要吃肉,是否可以? 济...

人生佛教的思考

人生佛教的内涵非常宽泛。我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开始弘...

当代佛教的健康发展要靠什么

如何面对传统 作为今天的出家人,我觉得很不容易。首先...

依止善知识的九大利益

修习依止法,能为学人带来哪些殊胜利益呢?《道次第》...

【佛教词典】转法轮印

梵语 dharmacakra-mudrā。为象征转法轮之印相。此印表...

【佛教词典】戒定慧

又名三学,或三无漏学。戒是戒止恶行,定是定心一处,...

小事做不来,大事难成就

俗语说:小事做不来,大事难成就。此是从小事上可反映...

修悟兼顾莲品上上

在通途教理当中,靠自力在这个浊恶的秽土修行,别说一...

【推荐】六根攀缘的种种境界都不是真实的

缘影心就是指的第六意识,能够缘种种影像。缘就是靠六...

中峰大师禅诗百首欣赏

01 尘沙劫又尘沙劫,数尽尘沙劫未休。 当念只因情未撇...

如何能躲过三灾八难

要成功任何一件事,都必须因缘具足,用现代话来讲,就...

凡夫的一念心被两种障碍所缠绕

世尊,我等今者二障所缠,良由不知寂常心性。惟愿如来...

对治烦恼有两种选择

我们要对治烦恼时,你有两种选择: 第一个时时勤拂拭,...

没有善根你怎么能听到佛法

佛在世的时候,有一个婆罗门居士叫做因儒童居士,这个...

佛学常见辞汇(一画)

【一地】 (喻)佛性好像一块土地。土地能使一切草木...

不要评价别人德行,你不见得比他更高尚

1、不要评价别人德行,你不见得比他更高尚 2、不要评价...

用「有情有义」的态度来温暖世间

如果我们能从消极的推寻外觅到积极的躬身实践,从被动...

如何看待通过催眠唤醒前世记忆

问: 近年西方心理学界通过催眠术,唤醒人的潜意识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