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随顺世缘少烦恼

明一法师  2012/10/14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听文章

前几天写了日记《随顺世缘除烦恼》,讲了放下我执,精进努力,我们就能走出烦恼的深渊。只要我们秉着佛教教导我们生活方式的精神,秉着只问耕耘不问收获的无为做法,我们的烦恼就能淡化,就能减少。这样我们自然就能随顺世缘没有挂碍了。

我们日常生活中的烦恼大多是盯着别人而得到的。在我们做不到像《坛经》所说的“……世人若修道,一切尽不妨。常自见己过,与道即相当。色类自有道,各不相妨恼……”时,我们尽量不去盯着别人。实在被自己看到了,我们要把心量放大,或者设身处地地为他想想,把观察的角色做个对调。

这样,很多事情就会很好解决,就会知道要谅解他人,自己也就不会陷入烦恼的深渊。所以,要学会谅解他人。谅解他人,这往往跟要求自己一样很难做到。我们总是在千方百计地找对方的不是之处,总觉得对方跟我过不去,总觉得任何人都在与我为敌,有很多事情本来是无意的,但是就有那种小心眼的人总要对号入座,自找烦恼。

古人讲: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这就是烦恼。天下本来是风平浪静的,我们偏偏要去找些事,自找烦恼,那就是由于不能谅解他人。人生一世光阴极为有限,我们在这个世界上平平常常、欢欢喜喜过一辈子,即使对方有什么对不起自己的地方,也要出于一种相互的关爱给予谅解,这样的人就会有一种和睦的人际关系。

现实生活中,我们往往不会处理烦恼的,到处自找烦恼,总觉得生活在一种大家都对他有意见的气氛当中。这实际上是一种心理作用,他不知道怎样要求自己,又怎样谅解他人。一个不知道谅解他人的人,他的生活会是非常痛苦的,在现实生活当中,这样的人比比皆是。

往往一句无意之中说出来的话,那个有心挑刺的人听了,自己就对号入座,以为是在讽刺挖苦他,自己跟自己过不去,烦恼起来了。时间久了,一次二次,最后可能会来一个总的爆发,打起架来,甚至于弄出人命案来。报纸上种种社会新闻的报道,比如因为几块钱弄出一条人命案,一句玩笑话酿成一个悲剧。

不知道谅解他人的人,应该说也不能善待自己;自己会善待自己,也就一定能够谅解他人。为什么呢?因为每一个人都不是圣贤,每一个人都有过失,我们自己老在注意他人的过失,为什么你就不回光返照你自己有没有过失?你自己言谈话语有没有伤害他人?

所以能够时常反省自己的人,就是一个能够谅解他人的人。经常以一种谅解他人的心态来对待周围的人和事,就会减少很多烦恼,就会把很多烦恼当成了处理品,就不会把烦恼当成宝贝。所以,处理人际关系当中的烦恼的好方法,就是要能够谅解他人。

如果我们看待每一个人都是可以谅解的,每一件事情都是可以理解的时候。就是我们的智慧在显现的时候,这样我们会发现每一个人都是好人,每一个人都在努力。那么我们就是生活在极乐世界里面。反过来,每一个人都不是好东西,那么地狱就现前了。

如果能够做到这样,我们就会慢慢地知道为什么做人要有信仰、要明因果、有具良心、要讲道德;为什么做事要知感恩、要会包容、要善分享、要去结缘。才能知道要如何去落实这个做人做事的二八方针,以及做到这二八方针后,做人做事是如何地轻松自在与顺利。慢慢地向道靠拢,最后走上自利利他的菩萨之道。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收藏分享

念无常,断烦恼

在另一次的集会中,佛陀勉励比丘们说: 「比丘们!多...

大安法师:念佛人正确的目标定位

阿弥陀佛名号功德不可思议,我们每天系念佛号这很好,...

烦恼痛苦的根本原因

欧洲有一位著名的音乐家舒伯特,有一天正在作曲的时候...

苦不在外境,而在心有烦恼

修行本来就要有随遇而安的功力,在燠热酷暑的环境,要...

菩萨有十种自在

观自在菩萨是指谁?依照字义来看,观是观察的意思。观...

欲望是累赘

一位行者到寺庙中拜谒在这里修行的禅师,希望禅师能够...

真正的高贵

三个人喝同一口井水,一个人用金杯玉盏盛着喝,一个人...

瞋恨心是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烦恼

《华严经》说,一念瞋心起,火烧功德林,百万障门开。...

妙法莲华经

妙法莲华经弘传序(唐终南山释道宣述) 妙法莲华经者...

【注音版】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注音版】曼殊室利菩萨十大愿王

曼殊室利菩萨十大愿王...

【注音版】优婆塞戒经

优婆塞戒经...

学佛的人,最怕的是「放不下」

学佛第一个观念,就是 永远不去看众生的过错 。看众生...

【推荐】如果常做某一类的事,就会变成某一类的人

冈波巴大师的《菩提道次第论》说: 如果一个人前生喜欢...

《佛说观无量寿佛经》中品中生

【经文】 中品中生者,若有众生,若一日一夜持八戒斋,...

我今念佛,必得见佛

现前一念心性,本与佛同体。佛已久悟,而我犹迷。佛虽...

【佛教词典】邬波婆沙

梵语 upavāsa,巴利语同。又作优婆娑、邬婆婆沙。意译...

【佛教词典】说戒人法是非

子题:诵戒时应诵二部律、为未受具人说五篇名得罪、先...

沦为屠夫的修罗陀比丘

有位修罗陀比丘,初出家抱着坚定心志,日中一食、树下...

对佛生欢喜心

一时,佛在舍卫城,率僧众安居毕,从舍卫城前往王舍城...

舍弃自我,依止真如

佛陀的法身功德是有六种的修行过程所成就的,这以下就...

佛驮跋陀罗尊者画传

一、初露神异 觉贤,梵语佛驮跋陀罗,古印度迦维罗卫国...

宽容可以消弭仇恨

古代有个故事:一个买布的人和卖布的人吵架,说:三八...

禅堂的法器与仪规

五家钟板 中国禅宗在六祖之后,形成了五家七派的弘法模...

净土易往而无人,病根在于缺乏厌离心

我们看到一些同修,如果生活当中碰到一些挫折了,或者...

作茧自缚的人生

【原文】 蚕之作茧也,左之右之,上之下之,尽吐腹中所...

但除其病,不除其法

这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无论你学佛不学佛,踏入社会都...

七情三想的众生,会投生到哪里

七情三想,沉下水轮,生于火际,受气猛火,身为饿鬼。...

供灯之功德利益

《地藏十轮经》上说,世间一切令人感到舒适的用具、一...

菩萨的四错谬与四正道

复次,迦叶!菩萨有四错谬。何谓为四?不可信人与之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