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平常为何要称念阿弥陀佛名号

宽昌法师  2013/01/26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听文章

平常为何要称念阿弥陀佛名号

佛教平常给人影响最深的是僧俗弟子中很多人都在称念“南无阿弥陀佛”名号。更将常人记忆定格在僧俗弟子互相见面时合掌问讯,称念弥陀圣号的这个动作上。很多时候,这个动作、这个圣号似乎代表了整个佛教似的。不管自己信不信,见了僧俗弟子,自然不自然或正式不正式地合掌问讯,称念弥陀圣号。

问讯和礼拜是佛教界僧俗弟子对佛陀、大德高僧、长者居士发自内心,表达在外形的恭敬方式和见贤思齐的礼遇方式。问讯者双手合十、低首弯腰,表现出问讯者对对方的尊敬。礼拜在佛教礼仪中要求五体投地,五体就是双膝、双手、头部五个部位。五个部位全部落在地上,表示出礼拜者的虔诚和被礼拜者德行,同时也能让礼拜者放下对自我的执著。

“南无阿弥陀佛”,中的“南无”两个字在佛教里面发音“那摩”。“那摩”是归依的意思。归是归投,依是依靠。譬如如子依母,如出得归。换句话说,就是让我们在身心方面得到依住。在身心得到依住后能够勇猛精进,闻思修证依次圆满,最终得到解脱成就。

阿弥陀佛,是佛的名号。这个阿弥陀佛是西方极乐世界的教主,他在西方极乐世界教化众生,让众生和他一样解脱成佛。我们比较熟悉的观世音菩萨和大势至菩萨为他的左右胁侍,帮助他教化众生,佛教里面把三位圣人合称为“西方三圣”。“家家弥陀佛,户户观世音”,说明了“西方三圣”和我们婆娑世界众生和他们的缘分。

佛陀在《佛说阿弥陀经》里面告诉我们,阿弥陀佛和我们这个婆娑世界的众生缘分很深,只要行者具备信愿行三种资粮,一心称念阿弥陀经的名号,此人临命终时,阿弥陀经佛、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和诸大圣众前来接应,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这种殊胜因缘,佛陀在“三藏十二部”经典当中无问自说,为弟子们演说了这部《阿弥陀经》。

阿弥陀佛,翻译为无量寿、无量光。说明了阿弥陀佛光寿无量,在佛教里面也称阿弥陀佛为“无量寿佛”和“无量光佛”。寿在佛教代表福德,光在佛教代表智慧。佛陀告诉我们,凡要成佛,必得福德智慧圆满,才能无漏解脱,进入无余涅槃。

佛陀告诉我们称念阿弥陀佛名号,最主要的目的是要我们在称念阿弥陀佛的名号中,用佛号统摄万念,达到净念相续,彰现我们本来具足、清净圆满的佛性。在生活中,由于贪嗔痴三种根本烦恼的障蔽,我们本来清净圆满的佛性无法显现。因此佛在初成佛道时就发出这样的警语:“奇哉、奇哉,大地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但因妄想执著,不能证得”!

所以,要我们时时刻刻地提醒自己,要在修学佛道的路上,勤修戒定慧“三学”,断除贪嗔痴“三毒”,在福德智慧圆满中解脱成佛。鉴于此,作为佛弟子,要常随佛学,法随法行。在菩提觉路上勇猛精进,警钟常鸣,用八正道作为修行的指南,用佛法指导生活,在生活中验证佛法。过去曾有修证的大德祖师们也一再告诉我们:“仰止唯佛陀,完成在人格,人成即佛成,是名真现实”。佛在人间成就,佛陀将他走过的觉悟之路告诉我们,让我们要将佛法和生活结合起来,因为“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如果佛法和生活分离,就会“离世觅菩提,恰似求兔角”了。

另外,福德和智慧就像“车的双轮,鸟的双翅”,缺一不可。缺了就不能圆满,不圆满怎能成佛?佛之所以福智圆满,才被称为“两足尊”。有些人将“两足尊”解释为佛陀是两脚动物中最尊贵的人,听起来似乎有理,但没有说出根本;“两足尊”是指佛陀烦恼断尽,福智圆满具足,无漏解脱,故名“两足尊”。从中看出,佛陀让我们称念“阿弥陀佛”的名号,要我们光寿无量,福智圆满具足,这才是称念“阿弥陀佛”名号的根本归趣;并不是象现在有些学佛者那样,称念“阿弥陀佛”的名号只是等着在临命终时往生西方净土,被人们误认为学佛就是为了等死-死后往生西方。导致了人们产生错觉,认为学佛只是为了等死,或者是因这世的修行,得到来世的幸福。

佛法告诉我们“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在善恶前因的感召下,必得相同果报,这就是“因果相续”的法则了。学佛修行的目的是要我们把握当下,换句话就是要我们“活在当下”,用直面相对的态度面对现实,修因证果,解脱生死。往生西方是佛陀为现世当中没有解脱众生开示的一个方便法门,以免在“六道”生死中轮回不休。

往生西方是让我们在现世当中解脱成就,在解脱成就的当下显露出我们内心的净土世界。不是叫我们死后才去往生,要知没有现实当中的往生,就没有死后的往生!再者,如果一个人信念真切,加上生前净念相续,在生命即将结束、心念非常微弱的时候还能心念不失,蒙佛接引而往生净土;如果一个人平常就抱着侥幸心态,信念不切,杂念纷飞,在生命即将结束、心念非常微弱的时候难保心念不失,不是惦念儿孙就是挂念其它,这时佛来接引也会犹豫不决,在杂念的牵引中堕落六道。“此生故彼生,此有故彼有”,心与佛相应,才能成佛,心与生死相应,结果大家不言自明!

佛法是解决烦恼的办法,佛法更是指导生活的方法,在佛法的指导下才能稳步向前、不断向菩提大道迈进。进而断除人法两个方面的执著,保持平常心,才能在生活中认识自己、改变自己,进而把握自己。

念佛往生体现了佛陀的大慈大悲;称念佛号旨在叫我们净念相续中彰显本有的清净佛性;称念弥陀名号提醒我们修学路上必须要福慧具足;称念弥陀名号是告诉我们不要舍本逐末;称念弥陀名号是让我们在现实解脱中脱离六道生死。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收藏分享

【推荐】不向此身生净土,投胎一错悔时难

我们把前面的念佛的止跟观作一个总结。偈颂一是偏重在...

平常回向要愿我们临终无障碍

印光大师提出一个很重要的建议就是:我们平常修福报,...

睡觉前不能念佛吗

问: 有人说睡觉前不能念佛,可有此事? 证严法师答:...

念佛控制不住念头该怎么办

问: 怎样才算真信切愿?是不是不必身劳形苦的念佛,也...

【推荐】如何把弥陀的功德转成自己的功德

净土宗的道理是他力门、果地教,整体而言,净土法门修...

念佛行人首先要把人做好

念佛之人,必须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

宁生边地疑城,不去六欲天宫

唐代的道昂法师、慧光法师、寿洪法师,他们确实在修道...

人生怎样活才有意义

如果你真有信仰的话,这句话你就会有答案。当你还问出...

佛说施灯功德经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尔时世尊告舍...

佛说佛名经

佛说佛名经卷第一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婆提城祇树给...

【注音版】佛说无量寿经

(印光大师校印本)...

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

如是我闻:一时,婆伽婆入于神通大光明藏,三昧正受,...

五种布施能迅速得福和改命

修行的成功,须从大悲心中入手。而悲田应以布施为首。...

庐山东林寺昼夜经行︱三界如火宅 念佛归安养

2018年8月12日,东林寺每月一次的昼夜经行如期举行。下...

等待我们明天的是什么

我曾经在南山寺,见到过一个坐轮椅的人,他是因为车祸...

吃素所创造的数字奇迹

1、一个素食者至少拯救3只羊、11头牛、43头猪、1,10...

【佛教词典】本行

指成佛以前尚在菩萨位(因位)时之行。乃成佛之因之...

【佛教词典】鹦鹉车

(杂语)古禅师语,设有人,道得言语尖新,而无实行,...

管好心灵才能管好一切

不是风动,不是幡动,而是心动 禅宗智慧为什么对管理...

燃一香炷就能够消无始罪业吗

这个地方蕅益大师说,为什么我们无始的罪业,因为燃一...

为什么不能随便去评论别人

以前我有个毛病,很喜欢对别人下结论,就是评价某人怎...

修行人四种障道缘

1、任务观 念佛诵经只为完成功课而用心。不知如何亲身...

修行时常常会面临的两个问题

若修出世道时,善能觉了,常使定慧均平;或心沉没,当...

圣严法师《在家居士如何学佛》

佛学与学佛 很多人都以为佛学很不容易懂,因为专门性...

人要自己行走才会真正成长

朋友老丁送儿子去省城上大学,按理说要第二天才能回来...

耳边经常有念佛声,是不是魔障

问: 我学佛有十年了,近来一年经常耳中有念佛声,有...

禅宗五祖弘忍大师《最上乘论》

夫修道之本体,须识当身心,本来清净,不生不灭,无有...

可怜那条被钓的鱼,也别忘了慈悲钓鱼的人

我是一个嗔心比较重的人,平时各种看不惯别人的不文明...

与人攀比是痛苦之源

有位居士不服气地说,邻居家家庭条件不好,夫妻两也没...

想学《楞严经》,要先放下这些

你要想学《楞严经》,放下识心,放下一切执著。就像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