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给予不是放弃和牺牲

觉真法师  2013/01/26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听文章

什么是给予?对佛学深有造诣的西方分析心理学大家弗洛姆有过专门研究。他认为,这个问题看起来简单,实际上很不简单。

我们往往误解了给予。

最大的误解,认为给予就是放弃,是被剥夺,被牺牲了。一个不懂得给予的真正意义的人,一个没有施舍意识的人,他就是以上述这种方式来感受给予行为的。比如,一个市场性格的人,他愿意给予,是因为有接受交换的利益。只有给予,而没有接受,他就认为他是受骗了,是吃亏了,是被剥夺了,甚至是牺牲了。这种思维方式的人,一般不肯施舍,拒绝给予。

还有一种人,他把给予看作是美德,是主动的,心甘情愿的牺牲。他们仍然觉得,给予是我的施舍,是我的失去,但因为这是美德,所以,我肯失去,肯牺牲。他们认为,给予比接受更好,因为这是美德,我不求回报,我只求给予,我能接受牺牲,忍受失去。当然,这也已经很不错了。

可是,对仁者,对佛陀教化的慈悲心来说,给予还有更高的意义:给予是一种生命力,一种人的善性,本性,菩萨心。正是在给予、施舍中,我体验到我的富有(当然这是精神能力的富有)。这是一种能量,一种生机勃勃的喜悦的正能量。这不是牺牲,不是被剥夺,不是失去,而是在给予的行为中表现了我的生命力和人性中最崇高的施舍。是无我、无私,无任何个人目的的,是为了利他,为了利群利众,为了成就他人,成就别人的需求。

在物质财富的领域内,并不是拥有得越多就越富有。恰恰是能施舍、能给予的人,才是真正的富有。一个囤积者,吝啬者,不管他拥有多少财产,他一毛不拔,他处处提防失去,他就肯定焦虑不安,唯恐失去,他在心理意义上,在他的精神世界里,都是贫穷的,是十分卑微、可怜的。吝啬,正是贪婪的特殊形式。他的心灵一片空空,他永远享受不到那种施舍与给予的喜乐。穷人比富人更愿意给予,这个道理看起来很吊诡,其实也不难解释:因为穷人在心理上比富人更不怕失去。2011年5月,美国《福布斯》杂志首次选出全球19位最肯施舍的慈善家,排名首位的是比尔·盖茨,他共捐出280亿美元。其次是巴菲特和索罗斯,他们分别捐款83亿、80亿美元。19人中唯一的华人是李嘉诚先生,他捐出了16亿美元。可见,贫穷的痛苦不是贫穷本身,而是它剥夺了穷人享受给予的喜悦。

但是,我们不能不看到,给予的主要含义,并不在于物质的东西,而是在人的精神力量,人品识见,人性中最宝贵的东西。真正的给予,往往不是给钱,给物,而是把自己给予出去,把自己的生命给予出去。这当然不是说牺牲自己的性命,而是生命中最有能量的东西,比如你的喜悦、关怀、知识、善良本性,甚至是智慧、福德、因缘,生命的一切表现,一切自然流露,都可以给予他人。

因为给予,你充实了他人,帮助了他人,以自己的生命感觉,增强了他人的生命感觉。你不是为了接受,为了回报才给予,而是为使他人也成为一个给予者,你把自己最美好、最具生命力的东西,带到了更多人的生命之中,更多的人,也成为了给予者。佛洛姆对此非常深刻地说:“爱是一种唤起爱的能力,爱的无能就是不能够唤起爱。”他还特别引用了马克思的一段表达得极为优美的话。马克思说:

“设想人就是人,他与世界的关系,是一种人性的关系,而你只能用爱换取爱,用信赖换取信赖,等等。假如你希望享受艺术,你必得是一个有艺术训练的人;如果你希望影响他人,你必须是一个能鼓励他人、激使他人前进的人。你同自然界、同人的每种关系,都必须确定地表现出你真正的、个人的生命,同时这种生命之表现与你当时的愿望所指向的目标要互相呼应。如果你的爱不能唤起爱─这就是说,如果你的那种爱,不能产生爱,如果你以你作为一个爱者的生命之表现,不能使自己成为被爱者,则你的爱是无能的,你的爱是一种不幸。”

卡尔·马克思的这段话,让弗洛姆产生了共鸣。因为他认为给予与接受是同体共生的,而给予与接受,并不仅仅限于爱的范畴。他认为,教师可以被他的学生所教导,演员可以被他的观众所引导,医生可以被他的病人所治疗。那么,这种给予,就是一个人的人格发展,一个人的高素质的养成了。

一个人惧怕给予,可以说,这个人还没有走向成长和成熟。

给予,说到底,你给予的是什么?是对方心理上的需要。这是我作为一个宗教师的体会。让我说个故事吧。

我有一位年轻的朋友唐晔先生,他是上海《沪港经济》月刊的执行主编,他在2011年中,采访报道了10多家上海最底层的贫困家庭。这些家庭半年都吃不上一口肉。2012年到来的前夜,他掏自己的腰包,请这些接受他采访的人家吃“年夜饭”,共开三桌(大约30多人吧),每桌2000元标准(饭菜质量可想而知了),然后,每人派“利是”200元,还给了他们回家“打的”的车钱。

这件事做完,他来信问我:“师父,我还有疑惑在心头。我请这些贫困家庭吃饭,究竟有没有意义?如果说有的话,意义在哪里?一顿年夜饭,并不能改变他们的生活,他们回去以后,还是过他们本来的日子。所以说,看起来是我请他们吃饭,其实,是他们给我面子,是他们在引发我进行一个更深的思考,是他们在洗涤我的心灵。是我得到的多于他们?”唐晔先生问得好,也说得好啊。他做的是一件力所能及的小事。但小事确实不小,他所给予的不是一餐饭,一席酒,不是那200、300元,他所给予的正是过年过节对方心理的需要啊,是对方“每一个白天和夜晚,我心头都生长着一片常绿的思念”啊(我的弟子陶星宏先生从英国寄来的诗)。

行笔至此,我很自然地想到了,弗洛姆曾经谈到爱的四个要素:照顾,责任,尊重,了解。我认为,四个要素中,责任是最核心的自觉,尊重是最根本的前提。正因为有责任承担、承担责任的自觉,才会尊重他人,照顾他人,也才能最了解他人,理解他人。过去,在呼喊万岁的年代,我们有过“理解万岁”的响亮呼声,其实,对一个不懂得责任、又不能承担责任的人来说,他能理解吗?连尊重别人都不可能,他还能理解什么、了解什么呢?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收藏分享

斋僧获福

佛陀时代,有一位长者子,年纪很小时便失去了双亲,一...

你布施出去的东西,最终还是你的

你布施出去了,你就创造了一个人天福德之身,那人天福...

给人感动也是一种布施

有一个妇人,年轻时就欢喜打牌,几乎到了一天不打牌,...

什么才是真正属于自己的财富

你是月光族吗?你是否认为钱只有花掉了,才是自己的?...

功德不是被地震破坏的,而是被后悔心破坏了

佛陀说六根跟六尘接触,那个感受跟想像是没有体性的。...

世上两种人

巴勒斯坦有两个海,一个是淡水,里面有鱼,名为伽里里...

悭贪的苦果

人生没有真正的所有权,因、缘、果、报的道理要切记啊...

法布施为一切布施之首

须菩提,若三千大千世界中,所有诸须弥山王,如是等七...

八十八佛大忏悔文

八十八佛大忏悔文: 大慈大悲悯(mǐn)众生,大喜大舍...

【注音版】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弘化社32分本)...

佛说阿难问事佛吉凶经

阿难说:「闻如是。」 阿难白佛言:「有人事佛得富贵...

佛说罪福报应经

闻如是:一时佛在迦维罗卫国释氏精舍,与千二百五十比...

体悟病的价值

人食五谷杂粮焉有不生病之理?人病了,经过医治之后,...

惟贤长老《论「香光庄严」》

我这次经过广德寺,很欢喜,也深切地受到感动。因为本...

是日已过命亦随减,如少水鱼斯有何乐

我们每天在晚间所念的 警众偈,是普贤菩萨所说的。在中...

保护动物的权益

著名川菜掌中宝:活生生将鸡的脚掌心割下做成菜。一盘...

【佛教词典】尊像

(杂语)佛菩萨等之形像。苏悉地经二曰:置阏伽于尊像...

【佛教词典】深净

南宋云门宗僧。温州(浙江)人。生卒年不详。入中天竺...

道业未成,白白吃了常住这么多东西

佛说法四十九年,就是讲的因果,大乘经讲的都是因果。...

如何忏悔重大的罪业

子三,明业果相续。这个地方讲到的果报,是指的众生跟...

参禅的方法究竟是怎样的

禅宗一门是佛法的骨髓,但以心印心,原不是言语文字可...

想到这末世还有阿罗汉,我才不会孤独

前些天,我领着一个小朋友参访一座古寺,古寺历史厚重...

一位女居士写给女儿的信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天下所有父母的愿望。在如今以分...

用情执的心攀缘阿弥陀佛对吗

问: 顶礼法师!轮回中的众生,都有一颗多情的心。我们...

忍一时之气,也许可避免一场灾祸

有首古诗是这么写的酒色财气四堵墙,人人都在里边藏;...

相状是虚妄的,障碍是自己捏造的

佛为什么说观相元妄,观性元真?这个地方我们讲一下。...

【推荐】一言折尽平生福

王阳明是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有一次他跟学生出游,路旁...

圣严法师对为人父母者的开示

现代的教育环境流行着两句话,一是孩子,我不要你输在...

具此三福,则净业大成,往生上品

戒定慧三学,为学佛及修净业者之根本,而戒尤为要,故...

佛国之土本无秽无净,只因众生心分别故

问: 您曾于鼓山法界学苑依止慈舟老法师学习《华严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