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参禅的方法究竟是怎样的

徐恒志  2018/07/15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听文章

参禅的方法究竟是怎样的

禅宗一门是佛法的骨髓,但以心印心,原不是言语文字可以表达。过去佛在灵山会上拈花示众,那时大家都默然不识,只有迦叶尊者破颜微笑,互相默契。当时佛说:“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咐嘱摩诃迦叶。”因此迦叶尊者是禅宗的初祖。中国的禅宗初祖,则是在梁时到中国来传法的达摩大师。自达摩大师传至六祖惠能,禅风鼎盛,那时悟入的方法,一般都是直接指点当人本心,使他明悟,往往只要一言相契,便直下承当,并不需许多言说。我们可以举下列几个例子,作为榜样。

二祖慧可曾向达摩祖师说:“我心未宁,乞师与安。”初祖说:“将心来与汝安。”但心原是幻生幻灭不可得的东西,怎么拿得出来,所以二祖半晌说:“觅心了不可得。”初祖便说:“我与汝安心竟。”二祖从此有悟。

又像四祖道信,在十四岁时到三祖僧璨处求道,说:“愿和尚慈悲,乞与解脱法门。”三祖说:“谁缚汝?”他说:“无人缚。”三祖说:“何更求解脱乎?”他便于言下大悟。

又像六祖教惠明:“摒息诸缘,勿生一念。”之后说:“不思善,不思恶,正与么时,哪个是明上座本来面目?”惠明也于言下大悟。可见古人是怎样简切和了当。

三祖的《信心铭》说:“一切不留,无可记忆,虚明自照,不劳心力,非思量处,识情难测。”黄檗禅师的《传心法要》说:“世人不悟,只认见闻觉知为心,为见闻觉知所覆,所以不见精明本体,但直下无心,本体自现。”又说:“学道人若不直下无心,累劫修行,终不成道。”大珠禅师的《顿悟入道要门论》说:“但知一切处无心,即是无念也。得无念时,自然解脱。”我们平时其实也常有这种无念境界现前,可惜一般人都随便忽略过去,顷刻之间又万念俱生,不曾一把抓住, “啊!原来就是你”,来亲自体验一番。我们知道心念既是有生有灭的东西,那么一定有前念已灭,后念未生时的一段光景。当前念已灭,后念未生,这中间究竟是怎样的?假使我们能这样细细一参,去悟心一门,也就不远了。以上“但有言说,都无实义”。如果读者能当下体认,便瞒你不过。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禅宗一门,惟论见性,直指人心,承当便了,本来无所谓参话头与疑情,但后来由于人们妄想太多,根机日钝,不能直下见到,往往互弄机诈,说口头禅,因此祖师们才不得不各出手眼,教人以参看话头的方便办法。所谓参话头,就是把一向朝外奔驰的心念,回转来反照参看一句足以使人发生疑情的话头。对于这一话头,能越疑越好,所谓大疑大悟,小疑小悟(若疑情发不起,是因为发心不真切。)由于用这一极强的慧力来照顾追究,功夫严密而紧凑,自能得力不少。所以参话头,实是悟心的妙法。所参的话头,像“万法归一,一归何处?”“父母未生前本来面目如何?”“无想无梦时,主人翁在什么处?”“念佛是谁?”等。其中以“谁”字话头,一举便有,最易发起疑情。

参的办法究竟是怎样呢?虚云大师说:“如问念佛的是谁,人人都知是自己念。但是用口念呢?还是用心念?若用口念,死了还有口,为什么不会念?若用心念,心又是个什么样子,却了不可得。因此不明白,便在‘谁’字上发起轻微疑念,(“念佛是谁”四字,以“谁”字为重心。)切不要粗,愈细愈好,随时随地单单照顾住这一疑念,像流水般不断地照顾下去,不生二念。若疑念在,不要动著它,疑念不在,要轻微提起。”

这里必须注意的,就是参话头并不是将话头像念佛一样,一句顶一句地念,也不是像猜谜语般,反覆思量卜度,研究道理;也不能有想开悟、求智慧等念头,总要将一切凡情圣解一刀两断!只是回光返照,全神贯注在这疑念上,勿间勿断,勿令驰散。妄想来时,由它来,不去理它,只以觉照的力量,钉住疑念。初参的时候,必定断断续续,忽生忽熟,渐渐参看纯熟,功夫成片,不疑自疑,这时尘劳妄想,也就不息自息。这样以长远心,追逼到山穷水尽之处,一旦瓜熟蒂落,一念顿歇,便能亲见湛然寂照的本性。然后从所悟的本体,起观照的力用,在一切生活日用上,锻炼打磨,能扫除一分习气,便增一分定慧;能消融一分境界,便获得一分自在,这样真可谓尽学佛的能事了。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收藏分享

父母未生之前谁是我,生我之后我是谁

菩萨虽然利益众生,看众生受苦,终日度众生,但不见众...

净界法师:禅净双修

第一讲 第二讲 第三讲 第四讲 第五讲 第六讲   (第一...

雍正皇帝与佛教

雍正皇帝与佛教 雍正自幼喜读佛典,广交僧衲,深通佛理...

用功的关键在于能不能放下

禅堂的禅字,又名静虑,又名思维修,总的一句话,就是...

圣严法师《坐禅的功能》

坐禅即财富 近世以来,由于科学的长足进步,为人类解...

念念分明无妄想,心心清澈无昏沉

参究这件事,要念念分明,心心清澈;念念分明则无妄想...

因打坐而使四大五脏发病的原因

因打坐而使四大五脏发病的原因共有四种:第一、心态不...

杀佛杀祖

临济有一天去拜访达摩灵塔,守塔的和尚问:你是先拜佛...

佛说七俱胝佛母心大准提陀罗尼经

尔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是时世尊思惟观察。愍未...

唯识三十论颂

唯识三十论颂 世亲菩萨造 大唐三藏法师玄奘 奉诏译 护...

【注音版】十善业道经

十善业道经...

佛说阿弥陀三耶三佛萨楼佛檀过度人道经

佛说阿弥陀三耶三佛萨楼佛檀过度人道经卷上 佛在罗阅...

【推荐】行住坐卧中如何积累净土资粮

净土法门有理有迹。理是内在的妙理,了知一切事相不出...

解析禅的内涵

一、禅是心的原态,生命的共相、永恒相 禅究竟是什么...

色身从何而生,又从何而去

如来印我名尼沙陀,尘色既尽,妙色密圆,我从色相,得...

一句弥陀念诵听

刚开始先偏重点状的专注,怎么专注呢?一句弥陀念诵听...

【佛教词典】九缘生识

缘,助成之义。即谓明、空、根、境等九种之缘,生眼、...

【佛教词典】画瓶

(譬喻)譬人身为盛粪秽画瓶也。菩萨处胎经一曰:如画...

我们的心要安住在什么地方

我们的心要安住在什么地方?你看《金刚经》是怎么展开...

没人绑住你

三祖僧粲继承慧可的事业,广施法雨,普度众生。 一天...

【佛学漫画】念佛就是多善根福德

念佛就是多善根福德...

观寿命无常是成就净业的根本

有师兄问我:如果总想着未来的死亡,是不是与活在当下...

修行要依法不依人,依人的风险太大

为何而来 作为凡夫的我们,在这样一个普遍都向下沉沦的...

毛巾热敷的十种保健方法

中医上讲温则通,通则不痛,用毛巾热敷实际上就是达到...

佛教十恶与十善

【十恶】 由彼三业,能成十恶。恶者乖理之行,谓众生触...

六和敬的意义

「六和敬」是佛教僧团的生活原则,也就是让彼此能够和...

念楞严咒半年都会背了,为何不产生效果

【阿难当知。是咒常有八万四千那由他。恒河沙俱胝。金...

不学弟子规,往生净土就会落空吗

问: 现在有人说《弟子规》就是佛的戒律,不学《弟子...

如果认为未来比较重要,那你应该学吃亏

我记得忏公师父在私底下对我们弘法的法师开示,他经常...

真正用功的人,有功夫的人看一眼就知道了

再说调心。这个心就是当下这一念,我们在堂中用功办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