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如何在临命终时落实信愿心

入川法师  2013/12/27  繁體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听文章

如何在临命终时落实信愿心

念佛就能往生吗?

清朝续法法师曾著文论述念佛人的一百种果报:“若以念佛一门、摄生世出世法言之。为五欲故,发心念佛,地狱界也。为名利故,发心念佛,饿鬼界也。为眷属故,发心念佛,畜生界也。为胜他故,发心念佛,修罗界也。畏恶道故,发心念佛,人法界也。求天乐故,发心念佛,天法界也……故知念佛一法、摄尽一切法矣。”

所谓:因地不真,果招纡曲。即就念佛法门来论,如果不是从内心深处真正发起厌离娑婆、欣求极乐之心,而是以避祸求福、趋乐避苦之心念佛,将“南无阿弥陀佛”这一万德洪名用在求人天福报上,在临终大限到来时,心心念念都在儿女情仇上,都在五欲六尘上,自然难与弥陀慈悲愿力感通,往生西方自何谈起?

那么怎样才能往生?蕅益大师在《弥陀要解》上讲得很清楚:“往生与否,全凭信愿之有无。品位高下,全在持名之深浅。”可见在往生西方极乐这个问题上,信愿心是最关键的因素。也就是说,只念佛而不相信“从是西方过十万亿佛土,有世界名曰极乐”,不相信“其土有佛,号阿弥陀,今现在说法”,不信“二有”,不求往生,自然不能往生西方极乐世界。

我们的信愿是否真切?

客观来讲,我们大多数人平时口头上的信愿基本上是停留在信解行证中“解”的境界。凡夫心念散乱,这种由我们业识心造作的心理状态就有如茫茫的大海,无边无际。我们平时的信愿心就是那只漂浮在我们业识大海上的船,当我们说我们有信愿心的时候,更多的时候意味着我们只是看到了这只船而已,看到船并不意味着上了船。我们的心识还是在业识的大海上沉沦起伏,随缘好恶、随浪起伏。

临命终时,四大渐离,当期业报阶段结束,下期业报境渐次现前,但五蕴没空,心仍然在业识海中。如果没有阿弥陀佛慈悲接引,只能依业受报,所谓“业报如秤,重者先牵”。在这个关键时候,我们只有因着真信切愿,恳切持名,藉此一句万德洪名,方能与弥陀大悲愿力感应道交。我们的恳切求往生之心与弥陀的大慈悲救度心相应,佛光注照,六道境隐没,西方胜景自然现前。只有在临终这个关键时刻,方能真正体证善导大师之“水火二河白道喻”之真实境界,真正体味“如救头燃”之迫切心情。

只有在这个生死关头,在这种真实的心态中,我们的心才是上了信愿这条船,所有的真信切愿都凝聚在这一声声佛号之中。

怎样才能做到真信切愿?

由于千生万劫业力的作用,我们当下一念,不落在佛号上,就自然会落在五欲六尘上,只有随时随地,将心念安住在这一声佛号上,才能与五欲六尘渐行渐远,与解脱净业愈来愈近。“熟处使生,生处令熟”,这就是我们强调平日念佛的原因所在。就业报身来讲,“爱不重不生娑婆”,六道轮回的根本原因就是我们的情执。沉没在业识大海中的众生,在临终一刻,哪怕是暂时放下令我们沉没无休的五欲六尘,仰仗佛力,登上信愿慈舟,即可出离轮回。

从这个角度来论,能否在心念中放下那些我们平日牵缠不休的人与事,就是验证我们是否真信切愿的关键。而看破与放下的功夫是要在平时做的,我们只有在心性修行上着力,在一切顺逆境缘中历事炼心,荡涤心胸,方能在关键时候径登慈舟。

何处放不下,何处即成障碍。

所以说,我们在参与助念的团队中谈道德、谈良心、谈素质,这绝不是单纯与空洞的说教,而是提醒大家从心性深处修起,去除我执、法执,这不仅仅是成就一个和合团队所需要的,更是保证助念质量所需要的,说到根子上,也是保证我们个人真信切愿、顺利往生所需要的。

如何提高道德、良心与素质?

别无他求,还是这一句佛号。

不同的是,如果从清净自性的角度去念佛,自会在无着无缚处下功夫,以三轮体空之般若智慧称念这一句万德洪名。久而久之,清净心自然现前,大悲心油然而生,与众生同体之感也就有了真实体悟。

以此种心态念佛送往生,亡者自然得益。况且,在此清净慈悲心中,哪里有亡者?哪里有我?哪里有人我是非?所谓悲智双运、所谓自利利他,在这一刻就表现得非常自然了。

作为凡夫,我们在临终一刻出现心态的波动是非常自然的。如果单纯地强调清净心念佛,反而会让我们出现一些心理困扰,越是追求清净,就越是与清净心背道而驰。玄奘大师在罗什大师的《阿弥陀经》译本后又着手重译此经,其中最引人注目的一点就是将罗什大师译本中的“一心不乱”改为“系念不乱”,这就是让我们在平时的修习中,把繁杂的心念系在这一句佛号上。“是善男子或善女人,临命终时,无量寿佛与其无量声闻弟子、菩萨众俱前后围绕,来住其前,慈悲加佑,令心不乱;既舍命已,随佛众会,生无量寿极乐世界清净佛土。”

经典上讲得很清楚,只要我们真信切愿,与阿弥陀佛慈悲愿力感应,剩下的事就是阿弥陀佛的事了,是阿弥陀佛的“慈悲加佑”让我们“心不乱”,此心安住在佛的大光明境界中,等当期之秽土业报身舍弃后,莲华化生,清虚之体自然成就。如此过程,法尔自然,可见只要信愿心真实具足,清净心也就自然现前,两者之间是没有矛盾的。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收藏分享

【推荐】下载手机APP客户端

可以更方便的学佛法...

副经中的正经

《莫到老来方修道》,我们讲到净土的部类门。此前讲过...

边地疑城往生

在《无量寿经》五种原译本中,释尊开示边地疑城往生之...

莲宗四祖法照大师画传

一、禅观入定,得睹远师 法照大师(公元747821年),身...

印光大师《净土问题84个开示》

1.佛为什么要说净土法门 如来为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

持名念佛的胜妙功用

疏文:今念佛者,以佛大愿摄受,大力匡持。威莫敢干,...

念佛能助一切事业得易成就

须知念佛法门,以信愿行三法为宗。念佛之要,在于都摄...

随分随力,至心持念弥陀圣号

原文: 从此随分随力,至心持念阿弥陀佛圣号。无论语默...

【推荐】净业行人今世修行的唯一目标

我们信解、领纳这个理念,自然就能建立一个矢志不移的...

佛说观药王药上二菩萨经

佛说观药王药上二菩萨经 宋西域三藏畺良耶舍(宋言时称...

思惟略要法

形疾有三:风、寒、热病,为患轻微。心有三病,患祸深...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

【注音版】佛说疗痔病经

佛说疗痔病经...

念佛别怕妄想,不后悔,不怀疑

我常引用佛国禅师描写华严经善财童子五十三参,其中两...

你是你的佛

我家附近有个凤凰山,凤凰山上有个凤凰古寺,山下有一...

忍力不坚固,而欲度众生的尴尬下场

为什么要往生西方?因为从佛教的根本情怀来讲,是为了...

了解放逸的源头

现在人总想休息、放松,为什么呢?因为太累了,这其实...

【佛教词典】白拈贼

(杂名)白者空之义,拈者,以指取物也。手不持一物,...

【佛教词典】杜顺

(557-640)陈隋间终南山人,为华严宗的始祖。...

【视频】妙境法师《论韩信的失败》

妙境法师《论韩信的失败》

【视频】六祖道场 禅宗祖庭——南华禅寺

六祖道场 禅宗祖庭——南华禅寺

【视频】大安法师《2016年十一佛七答疑》MP3

大安法师《2016年十一佛七答疑》MP3

圣严法师《别让鬼住在心里》

人为什么怕鬼? 原因是对不可知的事物产生恐惧,害怕...

主导六道轮回的亲因缘、增上缘

情想合离,更相变易,所有受业,逐其飞沉,以是因缘众...

肉食与素食者巅峰对决:吃什么才对

美国德克萨斯州的大厨TimLove走访了CNN的5对5热坐,并...

见其生,不忍见其死

纪晓岚曾经被流放至新疆,所以他著的《阅微草堂笔记》...

如何才能控制梦境

问: 弟子在受戒后,晚上做梦杀了一条缠在自己身上的...

惟贤长老《从人生佛教到人间佛教》

一、人间佛教思想的历史沿革 (一)释迦佛的应化示现...

放下与放弃

什么是放下?什么是放弃?大多数人把放下与放弃,混为一...

积集福德资粮最快速的方法

我们都知道大乘佛法跟小乘佛法一个很大的差别:小乘佛...

如何判断一个人的根机

什么叫根机呢?我怎么知道我根机好呢?当然,你根机好...

驴皮记与驴肉馆

前段时间有事路过家乡,晚上到一老朋友傅居士开的茶馆...

一诚长老《无杂相》:大德行持 总在寻常

01、菩萨呀 虚公喜与和尚说话,见有人来时便不说了。某...

生活处处是佛法

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要按照只问耕耘不问收获的方式去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