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持戒念佛,父母也得利益

智谕法师  2014/02/15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听文章

持戒念佛,父母也得利益

无论出家在家,念佛求往生,必须孝养其父母。尤其出家众,发心长养父母之慧命,是为大孝。孝养父母,有其道理,应该劝父母持戒念佛;如果仅仅供养父母衣食,不能算孝。

因为孝有四种,总说起来,于父母有利益,称为孝。利益就分四种了。第一种,现前得益,后世不得益。第二种,现前得益,后世也得益。第三种,现前不得益,后世得益。第四种,现前不得益,后世也不得益。

四种当中,两种为孝,两种为不孝。如果现前得益,后世得益,是孝;现前不得益,后世得益,也是孝;如果现前得益,后世不得益,不孝;现前不得益,后世也不得益,不孝。总说起来,后世得益,是为孝。无论现前得益不得益,皆称为孝。什么原因呢?后世得益,终成无上佛道,所以是大孝。无论现前得益不得益,后世皆不得益,堕落三涂,所以不孝。

在家众如果仅仅供养衣食,是养其色身;如果劝父母持戒念佛,养其慧命。养其色身,容易造业,使父母后来落于苦道;如果养其慧命,成就其佛道,成其法身。

所以出家重在养父母之慧命。经上说,如果修禅定人,人家布施你衣服,你穿这件衣服得初禅,供养你衣服的人,他的福报天天增长,直到你衣服穿破不穿,才停止。更何况二禅三禅四禅、初果二果三果四果、无上佛道呢?出家众有这个机会,在家众这个机会很少。如果你能得一点点法的利益,譬如小乘的五停心观,何止衣服呢?你的身体受之于父母,得福报的第一个便是父母。所以出家众知道尽孝的,可尽大孝。

在家众不知道尽孝的,容易给父母造恶业。在家众总认为给父母吃点好的,杀只鸡、杀只鸭供养他,其实那是给父母造恶业。要知道人死为畜,畜死为人。六道轮回随业而转,你只知道孝养你的父母,杀只鸡给他吃,说不定这只鸡是你前生的父母,随业而转,投生到畜生道。你杀你前生的父母给今生的父母吃,怎么能算孝呢?要知道鬼神受血腥之供都堕落,何况人呢?所以在家众孝养父母,多是供养色身,止于一个“情念”;出家众供养父母,供养其慧命,止于一个“道念”。

父母后世不得利益,有两种近因,就是起惑造业。你起惑造业,怎么能称为供养父母呢?起惑造业必然受苦报。惑业苦流转不停,造成六道轮回。持戒就可消灭惑业,念佛往生西方就可不受六道苦报,所以孝亲有道,持戒念佛。

你自己如果能够持戒念佛,你父母也得利益。根据经上说,七分当中,父母得一分。如果你劝父母持戒念佛,七分全得。所以出家也好,在家也好,应该孝养父母。在家的以善心孝养,出家的以道心孝养。如果出家众不修佛道,在家众不修善行,于父母毫无利益,不能为孝。

或者有人说,我父母没受戒,也不知道持戒,因为戒条太繁太多,怎么办呢?有十种法(十善法),你劝父母修,一切戒具足。意不生贪、瞋、痴,身不犯杀、盗、邪淫,口不犯妄语、恶口、绮语、两舌,一切戒具足了。打开戒本看,无论五戒、八戒、十戒、比丘戒、比丘尼戒、菩萨戒,都是阐述这十种道理。这是十业清净,可以成佛。

十业不犯,就是持戒。意不生贪瞋痴,惑就灭了;身不犯杀盗邪淫,口不犯妄语恶口绮语两舌,业就灭了。惑业一灭,自然没有苦。

如果根据十二因缘说起来,惑灭就破无明了,贪瞋痴就是无明;业灭了就破行;其余皆是苦。惑业苦三一灭,到那儿去了呢?虽然不落六道轮回,还没有去处啊!念佛求往生,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就是证法性身。怎么知道呢?《无量寿经》说,彼国众生皆是无极之体。无极之体就是法身啊!

大家修念佛法门,应该起孝养父母之行,如果你得到利益,你的身体受于父母,父母自然受大福报,知道这番道理,怎么能不至诚恳切念佛呢?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收藏分享
智谕法师文章列表

几种不孝习气的养成

颜光衷说天底下哪有不孝顺的人呢?纵然有不孝的人,说...

你能否刻画出自己父母的形象

子欲养而亲不在:有位画家为表孝思,既然父母没有留下...

证严法师:生死之间

比如在慈济医院中,最近有两件个案,一件是父与女,另...

孝顺的哥哥

很久以前有一户人家,女主人留下一子往生了。男主人不...

文珠法师《无尽的孝道—地藏菩萨》

一、孝道的意义 何谓孝道?孝是孝敬、孝顺、孝养;道...

为何佛的恩德还超过父母的恩德

诸佛的恩德很难报答,他超过父母的恩德。那父母之恩对...

饮酒食肉,能令子母不得安乐

【说是语时。会中有一鬼王。名曰主命。白佛言。世尊。...

【推荐】一念孝心得救

去余家十余里,有瞽者姓卫。戊午除夕,遍诣常呼弹唱家...

佛说七俱胝佛母心大准提陀罗尼经

尔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是时世尊思惟观察。愍未...

净土十疑论

净土十疑论序 宋、无为子杨杰述 爱不重不生娑婆,念不...

唯识三十论颂

唯识三十论颂 世亲菩萨造 大唐三藏法师玄奘 奉诏译 护...

【注音版】十善业道经

十善业道经...

念一遍佛,西方极乐就在心上过一遍

念佛就是请佛住世,此引慈舟老法师开示:佛本无生灭,...

真明白布施的道理了,就不会等

每个人的心是一块田,自己种什么,就得什么样的果。起...

人间也有强过诸天的地方

声闻法和辟支佛这两种佛法都是有出离心,对于世间生死...

杀生吃肉想出轮回,那是不可得的

是故阿难!若不断杀,修禅定者,譬如有人,自塞其耳,...

【佛教词典】达磨摩提

(人名)Dharmamati,沙门名。译作法意。斋武永明年中...

【佛教词典】俱有相应

【俱有相应】 p0926   杂集论五卷十六页云:俱有相应...

憨山大师《观心铭》

观身非身,镜像水月。观心无相,光明皎洁。 一念不生...

看似赢了,但却输了

一对年轻的夫妇正在所租的小套房里为着添购新家具的事...

妙湛老和尚慈心法语

1、勿忘世上苦人多。 2、不弘法不到俗家去。 3、为人要...

地藏菩萨亦弘扬念佛法门

问:在一些打地藏七的师兄眼里,好像对一句佛号念到底...

印光大师念佛法语10则

1、吾人欲了生死,实不在多,只一「真信、切愿、念佛...

如何选择适合自己的法门

不论地藏法门、观音法门、念佛法门等等法门,都是提供...

如何理解「人成即佛成」

问: 请教仰止唯佛陀,完成在人格,人成即佛成,是名真...

对「攀缘」意义的误解

有一回,佛陀对弟子说:「要把自己的心照顾好,不要攀...

何谓「中阴身」

人死之后,到哪里去呢?人死之后,在还没有投胎转世之...

达摩大师四行观

夫入道多途,要而言之,不出二种。一是理入;二是行入...

【推荐】在日常生活中,厌离娑婆欣求极乐的方法

如果我们想在临终时顺利地往生,那就必须在平时做好充...

圣严法师:人格在寂寞中升华

一个寂寞的人,虽能引起他人的同情;但人之对于寂寞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