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佛教是逃避现实的避世宗教吗

2014/03/14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听文章

佛教是逃避现实的避世宗教吗

曾经有一个去过非洲的人问我,佛教是否是逃避现实的避世宗教,很多佛教徒追求往生西方极乐世界,选择离群索居独自修行,对世界上发生的苦难不闻不问,这是否标志着多数佛教徒面对苦难都习惯性的选择转过身去。而不是像基督徒那样去帮助他们,有很多基督徒跑到非洲帮助那些吃不上饭的孩子。佛教徒在这方面做的很差。

我对佛教徒被视为逃避现实者很感意外。我想在此提供一些我的看法,希望可以对那些对佛教抱有疑问的人有所助益。让非佛教徒了解什么是佛教是佛教徒的义务。我想从一个较远的话题开始说起。

如果你面对的是一个无比强大的敌人,一个战斗力超强的敌人,一个你现阶段绝无可能战胜的敌人。你要做的是什么?和他死磕吗?从第一滴血一直战斗到流尽最后一滴血?这很悲壮,但绝对不是聪明的选择。

最好的方式是你先规避,作战略上的撤退,找个地方躲起来,练好武功,在你确定你可以战胜他的时候,再回来找他,战胜他,救回那些被他俘虏的你的亲人朋友,收复沦陷的故乡。大乘菩萨就是这么做的。

目前我们每个人都面对着一个共同的强大敌人,那就是我们的无明烦恼。它统驭我们年深日久,在烦恼面前,我们几乎不堪一击。我们丝毫不懂得如何反击烦恼,我们周围的那些人和我们一样,他们也被烦恼俘获,被无明习气左右,没有自由,如果你想要解放他们,首先要解放你自己。

所以你需要有个地方,可供你修行。无论你采取那种方式,出家也好,闭关也好,往生极乐世界也好,都可以视为准备工作。如果你连自己的烦恼都无法抗拒,也无法为其他人提供帮助。因此那些暂时远离尘世的人并不是选择了逃避,他们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他们需要时间来改变自己的不足。以便在将来可以帮助所有的人从烦恼的奴役下解放出来。你可以在这段时间内熟悉你的对手的招式,他所有可能使用的手段,学习如何对治。佛教徒选择往生极乐世界并非一去不复返,他们只是暂时避开那些干扰他们的事物,他们会在此期间获取战胜无明的智慧和能力,这是战胜无明必须的武器,然后再回来解救那些缺乏这种智慧和能力的人。

因此,把此类行为视同逃避显然是一种误解。有些佛教徒对自己的能力评估不足,他们的刀磨的还不够利,手脚还不够利索,在这种时候去和烦恼交手,失败的可能性远远多于成功。这种事情在佛教里不被鼓励。

在我很小的时候,我和一个比我更小的小孩在回家的路上遇到了几个比我们大的大孩的欺负,当时那个比我更小的孩子乘其不备直接跑了,剩下我一个人像接受安检那样举起双手前前后后接受检阅(主要检查兜里有没有零钱或是吃的零食),正在我很幽怨的在内心谴责他一点不讲义气的时候,那个跑掉的孩子带着几个比我大好几岁的大孩子跑了过来,那几个检阅我的孩子见势不妙立马作鸟兽散,我这才明白,他不是逃避,只是去叫人了。

事实上,没有任何思想系统比佛教更加正视现实。佛教徒从不试图欺骗自己,佛教总是告诉你那些可能令你扫兴的事实,佛教告诉你:好的会坏,盛的会衰,鲜花会枯萎,白纸会变黄,美人会变老,所以,认为佛教徒试图躲避现实至少是非常的不了解佛教的表现。

一般人总是试图逃避现实,例如,我们总是希望我们的爱人结婚之后对自己和结婚之前一样。所以,我们注定要失望。佛教对于现实做出正确的评估,即不高估也不低估。只是如实的看待。

下面让我们回到正题,佛教并不认为在对方肚子饿的时候递给他一块面包就可以解决他的问题。这只能解决他短期的问题,令他暂时免于饥饿。当然,仅仅是这样也是功德无量,我个人也很赞赏这些世间善行,但我更关心更关心如何让他们在未来漫长的日子里免于饥饿。这显然不是往她手里塞两块面包就可以解决的事。也不是发展经济就可以避免的事。如果你想让所有的人避免痛苦避免饥饿,你就必需有足够的智慧,向他们指出痛苦之因。让他们明白为什么会遭遇这样的事。如果非要让我在给他面包还是究竟安乐的启示之间做出选择的话,我会选择给他究竟的安乐。这样看起来似乎残酷,但是从长远来看,对他的利益远超一块面包。

当然,如果可以的话,我想在提供面包的同时也提供究竟安乐的教法。无明才是我们最大的敌人,饥饿只是无明的结果之一,他只是无明的小喽罗。所以佛教徒更愿意去帮助这些人驱除无明,这才是根本解决之道。相对于基督徒,佛教徒看的更远。如果不解决无明,你就必需不停的喂他们面包。让他们了解自己为什么会遭遇这些才是最大的慈善。这样他们就可以通过改变自己的行为来获取美好的未来。当然,我也不否认确实存在着一些对苦难较为麻木的佛教徒。他们只爱自己。但这不是佛教的过错。佛陀并未要求我们爱自我。

因此,在你获取这种能力之前,这种暂时的规避不是懦弱的表现,相反的,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不去躲避只是匹夫之勇,对自己和他人都无益。当你面对的是一个无比强大的敌人,在你尚无能力制服它的时候,躲避并不是耻辱,没有人会因为一个小孩避开老虎而谴责他。在这种时候和老虎硬碰硬只是缺乏智慧和理性的表现。

在佛教里,最初你要躲着老虎,然后,你可以试着降服它,最后,你可以骑着它。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收藏分享

杀生的定义和范围是什么

原则上说,不杀生戒的重心在不杀人,所以,杀人是重罪...

行善要及时

庄周生活贫困,家里经常缺米粮。有一回,他向朋友监河...

烧香没有固定时间,请问这样是否不好

问: 我没有皈依,但我这十几年来,每天只要在家,一...

初机学佛决疑

客:我没有时间看经听讲,请用速效的方法,答复几个问...

广超法师《佛学基础知识》

业力与轮回 一、业的定义 古印度语称为竭摩,梵语(K...

回向给其他人的冤亲债主,是否会替他背业障

问: 请问法师,念经后回向给其他人的冤亲债主,是否替...

佛法修学中的种种歧途

进了佛门之后,如果没有用功调伏烦恼,轮回中的可怕劲...

贫穷的人有七种布施

贫穷布施难。然而,佛陀告诉我们不用财物也能布施。称...

【注音版】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广大圆满无碍大悲心陀罗尼经

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广大圆满无碍大悲心陀罗尼经...

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

夫满教难思,窥一尘而顿现;圆宗叵测,覩纤毫以齐彰。...

佛为首迦长者说业报差别经

佛为首迦长者说业报差别经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

【注音版】大佛顶首楞严经五十阴魔章

楞严经五十阴魔章...

忍辱胜过怨恨

忍辱胜怨,善胜不善,胜者能施,真诚胜欺。 所谓忍辱胜...

省庵大师:劝修净土诗(一百零八首)

(一) 我教原开无量门,就中念佛最为尊。 都融妄念归...

三滥不禁,佛法不兴

社会上有人说:披起袈裟事更多。事多不是指是非多,是...

历代高僧大德开悟顿彻诗100首

1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境台,时时勤拂试,莫使有尘埃。...

【佛教词典】现见

言现见者。谓正修习世尊所说苦集灭道。现观道时。于现...

【佛教词典】赴请

(杂语)由施主之请而赴斋会也。行事钞下有赴请设则篇...

出生高尚的十种原因

1、恭敬父亲。 2、恭敬母亲。 3、恭敬出家学佛的人。...

清明节佛弟子怎样做才对已故亲人最有利

清明,是我国农历的二十四节气之一。中国传统的清明节...

【推荐】品茶

一位屡遭失意的年轻人千里迢迢来到普陀山普济寺,慕名...

100个记住--慧律法师法语展示

1)你要想幸福,学佛听闻正法是唯一的一条路。世间再没...

供养三宝的钱,最好别指定用途

供养三宝,供养时指定这些钱要做什么,一指定了它只能...

天天求药师佛,为何身体还是没有起效

问: 师父,我的身体不好,有人劝我去拜药师佛,说这...

如何在现代生活中发愿持守五戒

一、不杀生 意识到毁灭生命所带来的痛苦,我发誓养同情...

嗔心的火烧的是自己

佛法是认为生命重在过程,你这个过程是用什么心态来面...

从医者救人危急,当可大积阴功

学佛之人,于三皈、五戒、十善诸义,既已明瞭,当竭力...

劝人受五戒要承担他持不了戒的恶业吗

问: 我有一位师兄,学佛半年就能背《无量寿经》。看他...

佛教经典的三藏十二部分类

佛教的三藏十二部是根据三藏的内容分成十二类。 第一个...

以真空妙有来调伏内心,这才是真正的阿练若

在唯识的教法当中,把胜义的道理分成四种: 第一个,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