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知苦才能离苦

惟觉老和尚  2014/08/06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听文章

知苦才能离苦

无论小乘或大乘佛法,都是以苦谛为根本,

如佛经里面讲,要知苦断集、慕灭修道。修行学佛必须了解人生是苦,假使没有真正地体悟,知见不落实,功夫自然用不上。知道人生是苦,所以就要离苦。离苦,不是等到未来,而是现在就能离苦。

知苦以断集 因地努力

苦不一定是坏事情。北俱卢洲的人因为没有苦,所以没有佛法。佛法在人间,是最真实的。人道苦乐参半,有苦也有乐。我们现在所有的一切,无论是寿夭穷通、智愚美丑,都是过去的因所感的果。所以,假使没有智慧、这一生很贫穷,也不要怪东怪西,认为家庭不好、社会不好,怨天尤人,其实一切都是自己所种的因。

对于苦有正确的认知,就能吃苦了苦。举例来说,来山上打禅七,坐在这里两腿又酸又麻又痛,住也住不好,感觉实在很苦恼……但是假使明白这些道理了,认为:“我是来打禅七的,不是来享受的,只要有地方遮风蔽雨就不错了,更何况茶到手、饭到口,真正是自己的大福报!”这么一想,马上就把烦恼化掉了,所有一切都是靠我们这一念心。所以,知见很重要,吃苦就能了苦。

进一步思惟:“我这一点苦算什么?无始以来都在六道当中轮回,地狱、饿鬼、畜生更是苦,我们现在吃苦就了苦,长痛不如短痛。”这就是知苦,这样心就安定下来了。

一般人平常一动念头,就是名利财色,拚命想赚钱、想发财……这些念头始终没有完、没有了。来山上打禅七,心静下来了,才了解这些都是妄想,思想太多、太复杂了,这就是苦的因。

人的苦,多半是由妄想产生出来的。禅宗祖师告诉我们:“静则一念不生,动则万善圆彰。”这念心要有善法、要有智慧、要有定力,要想就想、不想就不想,这念心要能作主。想了以后,要把能想这个心收回来,归还原点,这就是智慧、这就是定力。要悟到这念心,就要修禅定,这念心要能作主。

凡夫众生都是被自己的心念所蒙蔽、所控制,修行学佛就要控制自己的心。怎么控制?就是要作主。打坐的时候,这念心没有时间、空间,超然物外,所以打坐虽然是苦,但吃苦就能了苦,了苦就能增加自己的福德,先苦后甜。现在虽然苦,但契悟了这念心,无量劫的生死、苦恼,一下就了了。从这个角度想,自然甘之如饴。

勤修四谛法 速离生死

佛法告诉我们,众生有八苦──生苦、老苦、病苦、死苦、爱别离苦、怨憎会苦、求不得苦、五阴炽盛苦。佛说八万四千个法门,都是对治我们这些苦。心清净了、心定了,坐在这里一念不生,五蕴就变成五种智慧了,四大就变成清净四大了。所以,修行学佛就是转识成智,打禅七就是脱胎换骨,真正是如此的。

苦,一个是过去的,一个是现在的。由于过去造的苦因,招感今生的苦果;如果今生种了苦因,又招感未来的苦果。“集”,就是招感性。苦从何来?是集,集就是因,集合过去生中所造的善善恶恶,乃至于现在所造的善善恶恶。集了这些因,将来就会感果──集合善因善业,将来就是善报;集合恶因恶业,就得恶果,这是绝对的真理。

种了善因,将来就是人天果报,这是种善因、得善果。但是福报享尽了,又要受轮回,怎么办呢?真正安身立命的地方、真正的避风港、最安全的地方,就是涅槃、就是灭谛。什么是“涅槃”?“涅”者不生,“槃”者不灭,不生不灭,叫作“涅槃”。不生,就是烦恼不生;不灭,师父说法、诸位听法这念心烦恼不生,本心自然就不灭。

如何达到这个境界?把平时所有的烦恼、所有的妄想,检讨一下、反省一下,把它转过来,转识成智了,这个心境就称之为涅槃。要想达到菩提涅槃的境界,现在就要修道。明白这一念心,道就现前了,继续不断地努力,不断地在这念心上返照、检讨、反省,就能转识成智,这念心就能超凡入圣。能够掌握住这念心了,作学问也能成就,作事业也能成就,修道也能成就。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收藏分享

平常要把娑婆世界跟极乐世界作一个比较

这一段是说明以愿导行方名正行,就是在念佛的操作当中...

圣严法师:调整观念让苦变为乐

苦与乐,往往不是来自于物质条件的富不富足,也不一定...

云居山的老和尚们无一人在痛苦中圆寂

我在云居山的时候,从21岁开始担任僧值师。僧值师就是...

人生虽苦,但也是积集资粮的好地方

业感缘起的思想,除了建立人生积极断恶修善的价值之外...

如是因如是果,烦恼痛苦是没必要的

1、自作自受, 佛在《百业经》中开示我们:一切善恶业...

【推荐】身有生老病死;界有成住坏空

世间所有,若根身,若世界,皆由众生生灭心中,同业别...

珍珠的精神

在夏威夷的夜间市场,有一些卖活珍珠的摊子。摊子上摆...

想求得「好死」,不容易

五福的最后一福是考终命。考终命就是善终,或一般人所...

【注音版】礼佛大忏悔文

礼佛大忏悔文...

饿鬼报应经

尊者大目揵连,从佛在耆闍崛山中,游行恒水边,见诸饿...

【注音版】供灯仪轨

供灯仪轨...

【注音版】曼殊室利菩萨十大愿王

曼殊室利菩萨十大愿王...

业障和魔障有何区别

魔障与业障,如何分辨呢? 第一、如果某些异常状况忽然...

莫道为恶不报,只因时节未到

世有邪见之人,不知因果,有同时因果、现生因果、隔世...

善导大师:水火二河白道喻

又白一切往生人等,今更为行者说一譬喻,守护信心,以...

四种念佛的方法

一念佛起,万虑顿消。其他的什么事情都不重要。心中唯...

【佛教词典】摄僧戒场界

亦名:露地戒场 子题:戒场、戒坛、十五法必在大界、坛...

【佛教词典】受

(一)梵语 vedanā,巴利语同。又译为痛、觉。可分为二...

为何要观安乐国菩萨功德

次观安乐国诸大菩萨四种庄严功德成就。 问曰:观如来庄...

达摩大师:禅观七门

问曰:何名禅定? 答曰:禅为乱心不起,无动无念为禅定...

没有僧宝,二宝居士能独立存在吗

三宝,即佛宝、法宝、僧宝。二宝居士就是指信佛、信法...

不老不死的「我」在哪里?

波斯匿王向佛请问:我在未曾受佛教化之前,曾遇见迦旃...

《法华经》的羊车、鹿车、牛车各比喻什么

而告之言:汝等所可玩好,希有难得,汝若不取,后必忧...

巨商静心复得伞

有一位巨商,为躲避动荡,把所有的家财置换成金银票,...

公鸡与虫儿

有个儿童,才七岁,但常常找无德禅师,和他东南西北乱...

持戒与犯戒

戒,梵语「尸罗」,《大智度论》卷十三说:「尸罗,此...

出家人为何「结夏安居」

安居又作夏安居、雨安居、坐夏、夏坐、结夏、九旬禁足...

一心称念观世音菩萨皆得解脱

观世音菩萨,现今极乐世界一生即可续补佛位的大菩萨。...

身心愉悦的秘诀在于能够放得下

一定要从现在开始,就要用佛法的般若妙慧,把我们对这...

牛腹蓄乳

从前有一位很好客的人,他想要开一个宴会请客。邀请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