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心的五种归纳

明一法师  2014/09/01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听文章

佛教把我们的心归纳为肉团、缘虑、集起、含藏、真如五种。因为我们的心是这么的复杂,而且心的问题又是如此之多。所以解释心的问题就成为最忌讳的事情了,因为这是没有办法说明白的,只能自己体会。

佛教实际上就是一种安心的教育,尤其禅宗更是把安心直接拿到桌面上来讨论。有所谓“冷暖自知”或者“标月指”之说就是这个原因。只能用手指给你看,无法告诉你心是怎么回事,只能由你自己去体会。但是,不说的话也不能帮助别人,所以只好伸出自己的手指,勉强把自己的体会形容一下。

我们的心性沿着外界环境的作用而进行考虑、思想等等(缘虑),所以表现出虚妄攀缘。所以就会用虚伪、造作来面对环境,日久月深变成习惯(集起)。这些集起的习惯被存入含藏,所以一遇到什么事物马上与含藏里面的“认识”进行比较,进行考虑、思想等等的虚妄攀缘(缘虑)决定自己的行动。我们的心就是这样在不断地轮回,年久日深慢慢就舍弃了我们的真如心。

所以佛陀在证到真理的时候说:“大地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只因无明烦恼执着而不能证得。”就是说一切众生的心是一样的,因为我们人人具足这五心。只是有的人断了虚妄攀缘、习气和虚妄的无明,显现出自己的真性,这样的人就叫佛、圣人等等名称。而大多数的人被无明烦恼所左右,堕落在虚妄、攀缘、习气、无明的轮回里面。

我们从小到大,在不断地表现由自心决定的自性。小的时候无明盲目(含藏指导)多些,大点受到身边的人的熏陶会慢慢形成自己的习气(集起指导),再大点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有的时候就会虚伪造作(缘虑指导),明白事理后通过修行会有一些智慧觉悟的显现(真如指导)。因为身边熏陶的人或环境有问题的时候就会造成严重的毛病,产生心理问题。

这些行为通过我们待人接物表现出来。比如小的时候常常表现为盲目,自己的生活环境混乱,不能自理等等。长大后受身边人的熏陶会形成和熏陶者类似的习惯,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些表现穿插有虚伪造作,偶尔也会有些真如心的表现。严重心理问题的表现就更多了,从严格的角度来说如果不是真如心在左右我们,那都是有问题的。所以没有开悟的人多多少少都属于有问题的范围(当然我自己也是在里面)。

这么复杂的心性,我们是很难了解的。对个体存在的问题加以纠正,这就要通过修行。所以在寺院修行的时候,指导者根据他的行为进行一些引导,或者念佛、或者参禅、或者修止观等等。这些修行的方式,能够起到熏习的作用。让修行者在寺院的日常生活中受到指导者的熏陶,从而改变自己的一些习惯,消灭自己的一些毛病,充实自己的一些“认识”。使得他更接近地显现自己的真如心性。

当然这个过程又会堕入另外一个缘虑、集起、含藏的轮回,但是我们的修行就是以妄制妄,不管是参话头还是净土宗的念佛法门。这个疑情就是妄想,这句佛号同样是妄想。不过我们是利用这个妄想的佛号和疑情取代了攀缘妄想、习气和无明。让这个佛号和疑情妄想变成习气,念念都是这个佛号和疑情妄想。然后触着磕着真性现前从而开悟,不再需要佛号或者是疑情就能掌握自己的缘虑心。

在我们禅宗来说,早期的祖师们教给我们的方法就是通过观察我们自心的办法来修行。因为当时人的根性比较好,所谓好也就是说他们的缘虑心少一些,集起心容易形成。所以,当时这种用功方式成为一种主流。到了后期,人的根器越来越差,所谓差也就是缘虑心变的越来越多,集起心越来越难以形成。所以,观心这一用功方式越来越显的无力,乃至于产生了很多其他的用功方式。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收藏分享

把真如本性唤醒激活

我们看莲花的两种譬喻:一个出水义,一个开敷义。天亲...

为什么会感觉到空虚

有人发短信问我:人为什么有时会感觉到空虚呢? 顾名...

满山的石头抵不上一颗钻石

佛教的因缘观,所谓诸法因缘生,那么这个观念如果是套...

看清内心的种种烦恼

人有种种烦恼,烦就是烦闷、烦扰;恼是恼乱、热恼。烦...

印光大师心要开示四则

修行应具坚定心 修行之人,须具决烈之心。任彼诮谤,...

何谓「无生法忍」

这个无生法忍我们也解释一下。在古德的注解当中也提到...

内心强大才是真正的强大

内心强大才是真正的强大 拥有强大的内心,可以更坦然地...

如何能不烦恼不忧愁

南阳慧忠禅师被唐肃宗封为国师。有一天,肃宗问他:朕...

瑜伽师地论(100卷)

瑜伽师地论卷第一 瑜伽师地论卷第二 瑜伽师地论卷第三...

【注音版】朝时课诵

根据《灵岩山寺专修净土道场念诵仪规》(印光法师鉴定...

悲华经

悲华经卷第一 转法轮品第一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王舍城...

【注音版】华严经普贤行愿品

普贤行愿品...

因为知道会死所以要珍惜每一天

人的生命在呼吸间,但我们不能只是知道会死,我们要好...

出声念佛,每易发火,得默念否

达本问:出声念佛,每易发火,得默念否? 菩萨曰:汝一...

受持楞严神咒,感得金刚藏王菩萨护持

尔时八万四千那由他恒河沙俱胝金刚藏王菩萨,在大会中...

为什么他能做到,而我做不到

为什么佛陀在讲六波罗蜜之前要讲这三种意乐?就是你作...

【佛教词典】志圆

宋代僧。生卒年不详,为洪州(江西南昌)感潭资国禅师...

【佛教词典】叹大褒圆

赞叹大乘,褒扬圆顿。...

【推荐】追求见佛、追求功夫成片,容易出问题

我们念佛行人常常会犯一个问题,就是他念佛就很想见佛...

喝水也有学问,十个喝水的坏习惯

导语: 你会喝水吗?这件每天都在做的事情,你却未必...

拜佛的养生原理是什么

善摄生者,不劳神,不苦形,神形既安,祸何由可致?明...

无孔不入

小罅可以溃堤,微隙可以伤谊;小,虽然不起眼,但是有...

阿弥陀佛十种力的威德

一切诸佛都有十力、四种无畏、十八不共法。对这些佛教...

二六时中都不要忘记这句佛号

很多念佛人对于净土理念是知道,但是行不到。知之匪艰...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从前,有一个非常强壮的伐木工到一位木材商那里找工作...

你平常起什么念头,临终就起什么念头

佛陀告诉我们生命像无止尽的水流,不是今生才开始,我...

圣严法师《现在最重要》

有人把禅修形容作跟自己约会。开始的时候,是有这么一...

念佛放光是何种境界

念佛发光,乃属魔境。勿以为是,久则自息。当教彼一心...

佛教移民学

一、移民佛国回老家 佛陀说:三界无安,犹如火宅。三界...

《物犹如此》白话选译

一、孝亲友爱 谁无父母?谁无兄弟?动物孝亲友爱的天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