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佛法的重点在于智慧的观照

净界法师  2014/11/19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听文章

佛法的重点在于智慧的观照

正确听闻佛法的三要素:专心、信心、恭敬心。

龙树菩萨说,一个人成功跟失败,重点是机会来临的时候,你要把握,你要掌握最佳的时机。而听闻佛法,上课的时候是最佳的时机,你平常打妄想也就罢了,这个时候你一定要专心。

第二个要保持信心。佛法的修学跟世俗的学术研究是不一样的。学术研究是抱着怀疑的心态去学习一切的世间法。佛法是以信根为本。我们讲信、进、念、定、慧,以信根作根本。所以佛法很多不可思议的真理,经过祖师的传承,我们接触以后,第一件事情:当我们这个颠倒妄想的心跟这个真理接触的时候,第一件事情,你先要求你自己相信。菩萨戒就是强调这个观念,先相信,仰信真如法性,在凡不减,在圣不增。

第三个你要产生恭敬心,不要产生轻慢佛法的心态。我们要知道,佛法是约着众生的根基安立的。澫益大师说:良由众生根基不一,致使如来巧说不同。在修学过程中我们没办法广学一切的法门,你今生当中只能够选择自己适合的法门。但是,你千万不要对其他的法门产生毁谤。你学净土宗的,你对于禅宗、天台宗要保持随喜赞叹,因为你迟早还是要通达一切法门,只是你今生的因缘选择这样的一个法门。如果我们毁谤会对我们未来产生障道,这是要特别注意的。

智慧的观照,佛弟子不共于外道的殊胜之处。

佛法的重点在于“观”,修“止”只是前方便。一般宗教的修学,能在生命中产生善业,但不能对治心中的颠倒,是心外求法,所以叫外道。在他们的教法传承中,没有法义能引导他们见到生命的真相。外道的积集善业,意味着他们将因此而到天上享受几劫的快乐,之后又完全跟过去一样,无法对生命加以改造。身为佛弟子,我们在积集善业时,每一善业行为的背后,都有一个清净而正确的观照力在观照,所以善业能成就一种波罗蜜到彼岸的功德。故只有佛法有资格称为“乘”,因为只有佛法能引导众生解脱生死,成就三乘的功德。

一个人如果没有观照力,心随妄转,这一念心与境界接触时,会产生某种妄想或情绪,自己就完全跟着感觉走,不能产生自我克制的力量,就好像一个人没打开眼睛,不知道何去何从一样。如果能如理观察生命的真相,当这念心与环境接触时会产生感觉,但这感觉当中又会产生智慧的观照,这时你会回光返照来判断这感觉正确与否。这种反省力量的生起所产生的功德不是一般的善业所能比拟的,因为它对生命产生大方向的决定性的影响力,这是修止观的殊胜处,也是身为佛弟子不共外道的地方。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收藏分享
净界法师文章列表

为了半偈而舍身的故事

在《弥勒菩萨所问本愿经》,释迦牟尼佛说:弥勒发意先...

对于善法不要得少为足

菩萨面对一切的善法,必须如贫得宝想,无有厌足,多多...

阿难的总持因缘

一天,佛陀在舍卫国只树给孤独园,比丘们兴起这样的疑...

天乘四种禅定之二禅

二禅,亦名定生喜乐地,谓行者厌患初禅觉、观之浑浊内...

把心从外尘境界上收回来

大家在日常生活中,要练习养成随时摄心的习惯,我们常...

靠自己的观照力消灭掉

讲一位公案。有一位上师,他在外出的途中,救起了一只...

听闻佛法最重要是改变观念

没有听经闻法,不懂分别善恶,不知取舍对错,不能自我...

听闻正法解诸缚着

若人听闻正法,就能够从烦恼系缚中得到解脱自在。《大...

地藏菩萨本愿经

觉林菩萨偈 华严第四会,夜摩天宫,无量菩萨来集,说...

过去庄严劫千佛名经

三劫三千佛缘起(出《观药王药上经》) 宋畺良耶舍译 尔...

【注音版】观世音菩萨普门品

普门品(日诵式版本)...

【注音版】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广大圆满无碍大悲心陀罗尼经

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广大圆满无碍大悲心陀罗尼经...

尊者阿姜曼治疗弟子们身心疾病的方法

当尊者阿姜曼住在清迈的时候,生了好几次病。如果依赖...

贪婪是最真实的贫穷

有一个人想拥有一块自己的土地,上帝就对他说,清早,...

人生为什么不能十全十美

经云:财富从布施中来,贫穷从悭贪中来。长寿从慈悲中...

我们甘心做一只追石头的狗吗

我们先来问一句话,如果现在有人从你的旁边走过去,你...

【佛教词典】螺髻

(杂语)梵天王留顶发,结之如螺。称为螺髻。西土之梵...

【佛教词典】本地

(术语)对于所现之化身,而称能现之本身为本地。能现...

魔境其实是不能干扰你的

然彼诸魔虽有大怒,彼尘劳内,汝妙觉中,如风吹光,如...

持戒近善、转短命为长寿之法

僧不二将投师受戒。菩萨曰:惜哉惜哉!堂堂相貌,表表...

出家人姓「释」的由来

佛教初来东土,到汉地传法的多是外国僧人,人们按照中...

兜率净土与极乐净土优劣之差异

求生弥勒兜率净土与求生阿弥陀佛的极乐净土却大有优劣...

观音菩萨随类现身满彼所愿

众生之心,与佛无二。虽迷真逐妄,背觉合尘,起贪瞋痴...

昙鸾大师与净土法门

昙鸾大师(公元476~542年)是北魏时期著名的佛教高僧...

提起心念,对治内心毛病

大家更要提起心念,抓紧用功。我昨天在妙吉寺也说:诵...

星云大师《心病还须心药医》

各位护法居士: 刚才承蒙莲社住持煮云法师介绍,实在...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七七事变后,全面抗战爆发,整个中国陷入了战争之中。...

【推荐】调伏悭贪得殊胜妙果

佛陀曾有一段时间住在王舍城的迦兰陀竹园(又称竹林精舍...

你不快乐是因为活得不坦荡

戒律当中,每一条戒都有其制戒的缘起。例如淫戒的制定...

【推荐】倓虚老和尚出家前感言

现在我下面已有一个姑娘已出门了,五个男孩,大的才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