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心霾」比「雾霾」更可怕

宽运法师  2015/02/20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听文章

「心霾」比「雾霾」更可怕

我们都知道,世间一切经济的发展,实离不开能源,然在追求发展的同时,大量能源的消耗,可以说是在所难免的。因此,由于地球能源无止境地被开采,而这些能源却是有限的,终究还是会有用完的一天。因为有利可图,近年各地一窝蜂的石油、煤矿的开采,争相共营,导致国际原油大跌,各地零售油价也创下4年来新低。专家指油价仍有下跌空间。何以会出现这种现象?究其原因,一方面乃在于人们的过度开发,争相共销,因而造成销售量供过于求的情况,另一方面则可能与政治等因素有关。

但无论是何种原因,能源不足与能源争夺的问题,并由争夺所引起的环境污染,对人们来说,都是一种警告或提醒:要保护我们的地球,要保护我们的环境,同时更要保护我们的心灵,不要牺牲环境来满足我们的欲望;物质财富固然重要,但精神财富更值得我们追求。

以佛法来说,「雾霾」固然可怕,「心霾」比「雾霾」更加可怕。因此,我们不能忽视心灵的环保。也就是说,心外的能源固然可以去探勘、求取,但是内心的能源更值得我们加以发掘。这内在的能源,其实就是我们自性的宝藏。但问题是我们如何才能回复自性,回复自己的本来面目,找到内在丰富的能源?

找到内在丰富的能源

我们可举孔子门下七十二贤之一的颜回为例;《论语.雍也.第六之九》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孔子的学生中最好、最明理、最通达道的,就是颜回,因而被称为「复圣」。颜回这个人不争、不贪、不求、不自私、不自利、不打妄语,因为他「三月不违仁」,所以没有丝毫自私自利之心,真正能做到随遇而安,守份安命,顺时听天,安贫乐道。为什么他能不争、不贪、不求?就是因为他明白到外在所得到的,都是假的、短暂的、不真实的,所以必须要把自己内在的思想清理干净。

于是他天都是「居道行仁」:所行的都是仁,所住的都是道。

他一箪食、一瓢饮,喝的都是凉水。他没有儿女,也没有妻子,什么都没有。别人看见他生活如此简单、朴素,就说道:「他穷到这个样子啊!」虽然看见他好像很贫、很穷,其实他的「道」并不贫、不穷;因为他安贫乐道,所以能「不改其乐」,每一天都很知足、很快乐。可是我们现在很多人不知足,不知道自己内在的珠宝,反而一天到晚跑到外边去拾垃圾?你说这有什么快乐可言?颜回他知道自己里边有无价的宝珠,所以不在外边去寻觅、追逐,也就是说,他得到了真的,所以就不要假的了。

孔子说:「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他为什么「亦足以发」呢?就是因为他回去后,一天到晚用功修道,真正能做到与道相应,与道合一,也就是找到心内真正的能源,所以能得到真正的快乐。

又如佛陀十大弟子之一的大迦叶尊者,居住洞窟、水边、树下,宴坐自然,就是因为他以法为乐,充分享受心内能源的富有。护法明君阿育王,皈依佛法,不仅施行仁政,并且护持正法,造八万四千塔供养佛舍利,令佛法得以传播。就是因为他心里有丰富的能源。

终生享用不尽的宝藏

南宋的石屋禅师,有一次,和一个偶遇的青年男子结伴同行。天黑了,男子邀请禅师到他们家里过夜,对他说道:「天色已晚,不如在我家过夜,明日一早再赶路吧。」

禅师眼见天色渐黑,于是接受了他的建议,向他道谢后,与他一同来到了他家里。半夜的时候,禅师将要入睡了,朦胧之间,听见有人蹑手蹑脚地来到他的房间内,禅师不禁大喝一声:「谁!」

那人被吓得跪在地上,禅师揭去他脸上蒙着的黑布,一看原来就是白天和他同行的青年!

「怎么是你?哦,我明白了,原来你留我过夜是为了这个!我一个和尚能有多少钱?你要干就去干大买卖!」

男子一听不禁心中窃喜,并说道:「原来是同道中人!你能教我怎么干大买卖吗?」他的态度是如此的恳切、如此的虔诚!

禅师看他这样,就对他说道:「可惜呀!你放着终生享用不尽的东西不去学,却来做这样的小买卖,实在是不值得啊!难道有终生享用不尽的东西,你都不想要吗?」

「这种终生享用不尽的东西在哪里?」

禅师突然紧紧抓住男子的衣襟,厉声喝道:「它就在你的怀里,你却不知道,身怀宝藏却自甘堕落,枉费了父母给你的身体!」

一语惊醒梦中人!禅师讲得实在有道理啊!男子从此洗心革面,改邪归正,拜石屋禅师为师,后来居然成为一位著名的禅僧。

上述故事中的青年男子,到底为什么可以顿时豁然醒悟?正如宋代的茶陵郁禅师有偈云:「我有明珠一颗,久被尘劳关锁;如今尘尽光生,照破山河万朵。」这是禅师开悟时所作的一首偈,意思就是说,我们每个人内心都有一个无与伦比的宝藏,那就是自心、自性,但是由于我们没有意识到自己的价值,才会活得浑浑噩噩,因此,唯有真正认识自己,肯定自己的价值后,才能回复自性原有的本来面目。而已往种种的困惑,都将豁然开朗,洞然明白了。

反观自心.反闻自性

因此,要看到内在的自我,佛教教我们要反观自照,也就是《楞严经》「耳根圆通法门」中所说的:「反闻闻自性,性成无上道。」

然如何去「反闻」?什么是「自性」?经中卷三说:「一切世间诸所有物,皆即菩提妙明元心。」我们每个人都有一颗「菩提妙明元心」,也就是其他经论所说的「真如本心」、「如来藏性」,也就是「自性」。眼、耳、鼻、舌、身、意等六根,以及它们所对应的山河大地,即色、声、香、味、触、法等六尘,全都由这颗人人本具的真心所幻生。六根、六尘就像六条(十二条)河流,它们都来自同一个水源──真如本心。一个修道人,只要逆流(所谓「反闻」)找到这个活水源头,就能随意自在地顺流(所谓「倒驾慈航」)回到凡尘的六根、六尘世界中;由于他是以真如本心回到现实世界,此时,眼观万法也可以是耳听,耳听也可以是眼观,乃至身触也可以是意想,意想也可以是身触──六根对他来说,没有任何的阻碍;六尘对他来说,也没有任何的隔阂。这就是「六根圆通」,也就是「根尘同源,缚脱无二」道理。

但这对于一般人来说实在不容易理解。

以佛法而言,众生本具佛性,佛与众生无二无别,这是佛陀当年在菩提树下悟道,不可思议的体悟。佛陀成道时第一句话说道:「奇哉!奇哉!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只以妄想执着不能证得!」(《华严经.如来出现品》)句中字字流露着伟大的慈悲心与平等心。从理上说,众生应然成佛,亦必然成佛,只要众生放下妄想执着,自能证得与如来一样的智慧德相。故佛说:「如来智慧,无处不至,无众生而不具有如来智慧,但以妄想颠倒执着而不证得。若离妄想,一切智,自然智,无碍智,则得现前。」(《华严经.如来出现品》)因此,成佛是我们本分的事,我们只是因为自性蒙尘而流浪生死至今,而我们什么时候才能反省、觉悟?

菩提只向心觅.何劳向外求玄?

所以惠能大师在《六祖坛经》中开宗明义即点出,佛性人人自有,不假外求:「菩提自性,本来清净,但用此心,直了成佛。」(《六祖坛经.行由品》)这是六祖得法因缘关键性的证悟,亦是六祖为弟子们所点出的「法要」,学佛人当将此四句念兹在兹,自然会有深刻的体会。

六祖所说的「菩提自性」,即是佛性;「本性是佛,离性无别佛」,众生的本性就是佛性,而佛性「本来清净」,不过是「缘邪见障重,烦恼根深,犹如大云覆盖于日,不得风吹,日光不现」,暂时被无明障蔽罢了。若能拨开、袪除除无始以来的一念无明,佛性不失,佛性仍在,犹如层积累迭的乌云散开之后,日光丝毫不减一样。所以,六祖说:「菩提般若之智,世人本自有之,只缘心迷,不能自悟。」若能从自心中顿见真如本性,则能如《净名经》所云:『实时豁然,还得本心。』」

因此经中又说:「菩提只向心觅,何劳向外求玄?」就是告诉我们,内心才是一切价值的源头,内心的财富才是真正的财富;我们内心的宝藏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为何舍弃自心内在的宝藏,而去求取世间短暂不实的财富呢?纵使求得了万贯家财,对自己的生死烦恼,又有何帮助呢?

唐朝的大珠慧海参访马祖道一。马祖问:「来此何事?」

大珠答:「求佛法!」

马祖呵斥道:「你自己的宝藏不用,老远来跟我求什么佛法?」

大珠不解,问:「我的宝藏在那里?」

马祖说:「现在问我话的『心』,不就是你的宝藏吗?」

所以,只要我们自己觉悟「自心是佛,自心作佛」的话;我们就能直下承担,那不就是已经找到宝藏了吗?否则人海茫茫,生死浮沉,没有发现、发掘心里的宝藏,即使是赵州八十犹行脚,也只是徒然空费草鞋钱,又何益于自我的生死了悟呢?

结语

德清演彻禅师云:「大丈夫,直截了当,深知古往今来,事事物物,都是梦幻泡影,无有自性。人法顿空,万缘俱息,一念万年,直至无生。旁人看他穿衣吃饭,行住坐卧,一如常人。殊不知,他安坐在自己清净太平家里,享受无尽藏宝。」

佛教不反对我们拥有财富、赚取财富,世间的财富对现世的生活当然也非常重要。但是,发掘内心的宝藏,开发内心的能源,更为重要。因此,认识自己,相信自己,明白自心,甚至肯定众生皆有佛性的人,才是真正拥有财富的。你能够发掘人人本具的佛性吗?那么,当下你就是世界上最富有的人了!

际此农历除夕之日,所谓新岁新愿望,希望大家都能好好保护我们现时所处的环境,令它更整洁、更清新、更和谐,大家生活在其中,更为美满幸福,更加开心愉快!

在此祝愿各位网友读者,羊年进步,身心康泰,心想事成,宝藏无量,如意吉祥!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收藏分享
宽运法师文章列表

圣严法师:空性与孤独

心与物质真实存在吗?如果仔细去分析它们,我们就会发...

欲急得一心不乱, 此心即是著魔之本

汝妄想纷飞, 尚欲急得一心不乱, 此心即是著魔之本。故...

你在哪里,哪里就是风水

在佛法当中,我们学来学去,也没有离开这一念心。 在广...

【推荐】十心向往,命终必生极乐国土

又云,十心向往,命终必生彼佛国土,是《宝积》义。《...

10种心理暗示 找回最简单的快乐

忙碌的生活中,幸福往往和我们擦肩而过。转换一下思维...

解脱名利束缚,唤起心中阳光

有一则故事说:从前有一位酷爱音乐的国王,派人去请一...

问他什么都不知道,但却是圣僧

这古来有很多人呐,看着好像他这什么也不知道,后来还...

福报越大生死业力越大

这个悟性真常了惑虚妄,就是说啊我们先经过破妄,诸位...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香赞: 炉香乍(zh) 爇(ru) 法界蒙熏 诸佛海会悉遥闻...

【注音版】准提咒持诵仪轨

准提咒持诵仪轨...

【注音版】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经

(嘉兴藏流通本)...

佛说玉耶女经

闻如是: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尔时,长者给...

消除脂肪的十种食物

1.紫菜: 除了含有丰富的维他命A、B1及B2,最重要的就...

将冤亲作父母孝,作诸佛敬

参禅人,首知瞋怒,为伤身害命之渊府,并不费大事。见...

到禅堂里来,最重要的就是这个发心

唐朝有一位在家修行非常了不起的居士,叫庞蕴。庞蕴有...

一心三观和净土宗的临终正念有何关联

净土宗是比较特别的法门。我们一般人的修行是要靠自己...

【佛教词典】净方

(术语)方者方所,净方者即净土之称。归敬仪中曰:净...

【佛教词典】慧净

(578~?)唐代僧。真定(河北)人,俗姓房。十四岁出...

有利于他人的就是好工作

佛法讲「正命」,所谓正命是指正当的工作、正当的职业...

佛像一定要请法师开光吗

问: 请法师开示一下,如果买了佛像,是否一定要请法师...

宇宙人生都离不开因缘果报

当初释迦牟尼佛在菩提树下成等正觉,悟到宇宙人生的真...

梦中家财万贯,醒时两手空空

我们为什么一直生死不得自在,六道轮回,受诸众苦?因...

北宋高僧省常大师

各位有缘,大家吉祥。念佛的人有一个期许,就是将来在...

女众夏天到寺院不能不知道的事

宁搅千江水,不动道人心;夏天到了请收起您的性感。 进...

卧时即有,坐时即无

问: 有和尚问石霜庆诸禅师:听说佛性像虚空,这对不...

青少年堕落犯罪的原因

我盼挽回青少年问题,著作《青少年的觉醒》这本书:主...

相信阿弥陀佛是唯一的救助力量

如果你在临命终时还会想家亲眷属,说明你这个厌离娑婆...

除粪人尼提

在佛陀住世的那个时代,舍卫大城中有一位贱民,名叫尼...

净界法师:瑜伽菩萨戒本

我们每一个人内心深处有一个共同的愿望,就是希望我们...

回光返照,做你该做的事

回光返照、正念真如。这时第六意识开始修观─回光返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