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逃避和出离有什么不同

慧广法师  2015/03/26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听文章

问:师父,逃避和出离有什么不同呢?

慧广法师答:通常,初学佛的人,必须要有厌离心,才能够真正体会到修行佛法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要厌离什么呢?是对于来自心理、生理、人际关系、自然环境的种种矛盾、摩擦而引起的诸烦恼和痛苦。如果能够转变,那么对这些现象的感受就不须厌离,无物可厌,也就无处可离了。所以,厌离是修习佛法的初步,就是知苦而求离苦的意思。一般人总认为厌离人间的人际关系、生活环境,就是否定了人的价值和意义。其实恰好相反,正因为要提升人的价值和意义才要暂时“厌离”。就像商人出外经商,是为了赚钱养活眷属,维持家计;孩子出外求学,是为了学到更多的知识和技能,以谋他日成家立业和自利利他本能。所以,佛法所讲的厌离是修行的初步过程,而不是终究的目的。

逃避就不同了,逃避是不想负起应有的责任,不敢面对现实的生活,而抱着逃债,甚至于逃亡的心态远离所处的环境,这种人就像处于逃亡状态的犯人一般,心里经常充满着恐惧、不自在、不安全,永远承受着无处容身的心理压力。这和修行正信的佛法完全不同。若能厌离烦恼,他就能逐渐地离开烦恼;多离一分烦恼,便多得一分解脱和自在。自在的程度愈深,烦恼也就愈轻,最后便得究竟解脱。如果已得解脱,当然也就没有厌离和不厌离的问题了。

逃避是不能解决问题的。逃避是知苦却不敢面对苦,反而逃苦的意思;厌离是知苦、避苦因而学佛脱苦。逃避既违背佛法所说的因果规律,所以也不为佛法所许;厌离也不一定要离开人间,而是透过佛法的指导原则及其修行方式,提起对于世间现象的彻底认识。不过,仅仅通过知识的认同未必能够离苦,所以要暂时离开世俗的环境,专门修持佛法的戒、定、慧三学,就比较容易达成离苦的目的了。因此,上上根器的人,一旦接触佛法就能顿悟,悟后或以出家身,或仍以在家身于人间行化;一般根器的人,则以离俗出家最易得力。不过,出家是大丈夫事,并不是世间多数人可以做到的。因为第一、一般人不知厌离;第二、许多人虽知厌离却无法厌离。所以历代祖师大善知识都劝我们老实念佛,求生净土,是很有密意的。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收藏分享

如何辨别假和尚

问: 当前有个现象,许多出家人不用心诵经弘法,而去专...

应如何扩大自己的心量

问: 如果觉得自己心量狭小,没办法生起大悲心,应该...

修出离心

佛法是因果法,我们修行能得到一个什么样的结果,取决...

平时做好事的功德需要回向吗

问: 每星期所做的大大小小好事,比如说环保、捐款、...

没有皈依的人是否能读诵大乘经典

问: 请问如果没有进佛门的人,也就是说没有皈依的人...

印光大师《净土问题84个开示》

1.佛为什么要说净土法门 如来为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

如何理解「人成即佛成」

问: 请教仰止唯佛陀,完成在人格,人成即佛成,是名真...

圣严法师:该不该多生小孩

问: 现在已经是少子化社会,少生小孩或不生小孩,真...

【注音版】礼佛大忏悔文

礼佛大忏悔文...

饿鬼报应经

尊者大目揵连,从佛在耆闍崛山中,游行恒水边,见诸饿...

【注音版】供灯仪轨

供灯仪轨...

【注音版】曼殊室利菩萨十大愿王

曼殊室利菩萨十大愿王...

本焕老和尚:2002年深圳信德图书馆开示

各位居士:你们大家好! 我看你们各位在念佛各方面都...

何必再为过去唏嘘不已

生活的河流日夜不息,岁月也在一刻不停地向前奔驰。步...

如何将佛法融入于生活

将佛法融于生活可以从小的事情开始做起。 譬如:早上起...

仰信三宝,自感僧福

佛在人专,故又行实;末代人滥,形服为上。外生物信,...

【佛教词典】释提桓因

(天名)又云释迦提婆因提,释迦因陀罗,释迦罗因陀罗...

【佛教词典】安名

(术语)新受戒者,初付法名也。见禅林象器笺五。...

鞭打白骨,为时晚矣

修行人出外行脚云游,看到一个人在路旁焚香、供花、献...

除虎记

平日为人在懂得缩小自己, 时时谦虚,以礼待人,则所...

向菩萨求财不灵验的原因

观音菩萨有求必应,求财得财,求子得子,可有时为什么...

学佛人须以躬行实践为事

汝既发心皈依,今为汝取法名为德熙。谓以大菩提心,俾...

宏海法师:马蹄无处避残红《彻悟禅师语录》要解

第一讲 各位大德法师,各位居士同修,各位有缘,大家下...

如何区别真心与妄心

什么是真、什么是妄,佛陀再加以详细的料简。这地方有...

心净国土净

业缘有别 随着个人的业缘与见地,每个人念佛的境界几...

如何掌握唯识的宗旨

唯识的宗趣应该怎么掌握呢?更进一步怎么掌握呢?看下...

慧律法师《去贪则清凉》

学佛,就是要超越自己。但要从何下手呢?第一,要从去...

放生是我们生命的最佳保障

今天人们都在寻找保护自己的方法,尤其在这样一个动荡...

知止

李叔同(弘一大师)有幅字,就是知止二字。我们一般说知...

出家者要远离爱欲

佛陀的弟子群中,有着种种不同的人物。假若把佛陀的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