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一切业障皆由妄想而生

绍云法师  2015/05/26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听文章

一切业障皆由妄想而生

前面我们谈到了禅宗的历代祖师,“明佛心宗,行解相应,名之曰祖”,那么,“行解相应”就可以做祖师吗?

“行解相应”的话,要真正有实证才能称为祖师。没有证,就不能称为祖师,就是文字游戏。所谓“外离相为禅,内不乱为定”,内不乱,要看不乱到什么程度,初定下来个把小时也是不乱;一天、一月不乱是一种程度;一年两年、十年八年不乱也是一种程度,真正到一心不乱的时候,如《普贤行愿品》里所讲:“我于一念见三世,三世一切人师子。”他的一念包括过去、现在、未来,那是菩萨境界,不是我们凡夫所能达到的。

如上所说,我们修学佛法离不开修证,而修证的前提是首先要“入道”,那么,我们如何才能入道?

从禅宗的角度看,达摩祖师讲过一首偈子:“外息诸缘,内心无喘,心如墙壁,可以入道”。 《二入四行论》里有这句话。“外息诸缘”就是外面一切攀缘的事情,你都把它停下来。“内心无喘”不是喘气的“喘”,是指对于妄想你不搭理。既如此,外面的事情你放下了,里面的你又不搭理,这样,对于你这个人来说,心境如墙壁一样冰冷、笔直。“可以入道”就是和道才能相符契合。 “外息诸缘,内心无喘,心如墙壁,可以入道”,这是入道的起码功夫,所以说,没有妄念,才能入道。反之,若不能“外息诸缘,内心无喘”,就不能“心如墙壁”,就谈不上“入道”。 何为道?道业者,须臾不可离也。不可离什么?不可离当下觉照这一念。你有二念的话,那就不叫道。没有二念,才有一个道。

佛法离不开世间法,我们在家二众在生活中修行时,往往因为烦恼业障较重,妄想较多,总觉得自己修持还不够精进,这是怎么回事?此类问题如何才能得到根本解决?

不能参禅念佛,你想一点烦恼没有,一点妄想没有,这是不可能的,但是如何正视这个妄想,如何对待这个烦恼,这就需要你对佛教的理论有所了解。

学佛有四个步骤:信、解、行、证。信心有了,还要对佛法教义有所了解,既要了解教义,也要了解自己这个个体。了解自己指的是什么呢?就是对照佛法教义,观察自己是个什么样的人,这里不是指男人女人,不是这个意思,这指的是要对自己善根福德因缘的深浅有数。善根深厚、福德因缘好的人,他一闻千悟,你只要讲一句,下面有多少事情,他就都了解了。而且在修行上,他能很快就达到三摩地,即是正定。那这个是因为他在过去世有深厚的修行底子,如同走路一样,他以前走过了,再有人一提,他意识马上就能到达这个地方,到达这一步。

心里总是有妄想,妄想多了又怕妄想,又因为妄想多了而起烦恼。那这个时候你要思维了:我过去世修行的还是不多,要是多的话,我不该有这么多妄想,有了妄想才有烦恼啊。这样你自己考察自己:用你的觉照力考察自己。你知道打妄想的这个人是谁?又是谁知道在打妄想?难道打妄想的是一个人,知道打妄想的又是另一个人吗?是两个人吗?你好好问问自己,这样你就会了解,这个妄想就是无始劫来的习气,习气就是业障。

对佛法了解之后,就会明白:“一切业障海,皆由妄想生。”业障就像大海,都是由妄想产生的。“若要消妄想,端坐念实相。”实相是什么呢?实相无相。妄想就像大海里面风吹起的浪,是业风吹起来的浪,浪一大,什么妄想都出来了;风一停,浪一息,还是平静的大海水。在这个道理上理会:这是业障风在吹我这个识浪,才产生这些妄想,由妄想而生烦恼。但是我如何才能停止妄想呢?就时就要观照实相:妄想从哪里来?妄想没有实体,不像这个桌子,你能摸到它吗?你能看到它吗?你能和它讲话吗?但是它有一定的力量,搞得你烦得不得了,而你一搁置它,不搭理它,它马上就没有了,你试试看。你一观照它,它就没有了。这样心平气静以后,念佛的人再把佛号提起来,参禅的再把话头提起来,就又是一番境界了。回去要不断地自己训练、不断地实验,好好“行”,“行”了以后才能“证”,“证”就是体会呀。清净心不是一下子就能得到的,要多看《楞严经》,修行的一步步,佛在里面讲得很清楚。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收藏分享
绍云法师文章列表

功德回向他人,责任归于自己

在团体中,要掌握「功德回向他人,责任归于自己」两大...

修此五念门,毕竟得生安乐国

【原文】 若善男子、善女人,修五念门行成就,毕竟得生...

小女孩的白日梦

「过去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 去除妄想,才能认清...

好坏是你自己想象出来的

正视自己的分别心,好坏是你自己想象出来的,我们大家...

修行人不能怕突破自己的极限

参话头的方法很简单,以我们现在提倡的这个方法来说,...

定时定量定课坚持不断

从现象上来讲,从缘起上来讲,就是因为我们以前没有修...

净界法师:让罪业有释放的管道

中国文化最高的就是《易经》。《易经》的根本思想,它...

学佛的三个步骤

第一个步骤是听经闻法。 听经闻法,才能够了解到佛法...

金光明最胜王经

金光明最胜王经卷第一 序品第一 如是我闻:一时,薄伽...

【注音版】般舟三昧经

般舟三昧经...

修习止观坐禅法要

天台止观有四本:一曰《圆顿止观》,大师于荆州玉泉寺...

百喻经

百喻经卷第一 尊者僧伽斯那撰 萧齐天竺三藏求那毘地译...

凡事推因验果,皆可论及过去与未来

生活中,我们经常见到有人爱拿自己的长处去揭别人的短...

念佛具足定学之实事

念佛何以能具定学?《弥陀经》云:若有善男子、善女人...

学会调节自己的情绪

人总有情绪低落的时候----也许因为一个人,也许因为一...

不要逃避压力

压力不只是个埋藏潜伏在心中的无形杀手,而且影响深远...

【佛教词典】如来使者

即指密教五大明王中之不动明王。盖不动明王系以宣布如...

【佛教词典】涅槃佛

佛的应身度生机缘尽了,便示现灭度,叫做涅槃佛,为华...

谦下低头智内蕴,我慢高山人不敬

今天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立秋。《说文解字》中有讲:秋,...

净土宗的关键就在这个地方

净土法门,如果你有志于解决生死问题,大概是我们末法...

《苦行头陀墓林僧笔记本》是否能流通修学

问: 最近全国各地流行的《苦行头陀墓林僧笔记本》一...

情与无情同圆种智,无情物能成佛吗

为什么情与无情,同圆种智?有太多的人就说:无情物能...

龚老居士往生的殊胜事迹

去年元旦时,东林寺助念了一位九江的龚老居士往生,非...

我为不信佛的父亲助念

父亲生前不信佛,临终非常苦,在医院里接受种种治疗后...

我们自己让自己痛苦

为什么会有痛苦?是我们自己让自己痛苦! 世间上我讲实...

藏地与汉地的极乐世界画像为何风格迥异

问: 藏地与汉地的极乐世界画像风格迥异,这是什么原因...

本焕老和尚:佛教与慈善事业

诸佛菩萨以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的胸怀救度一切众生。我...

要「知大」,要「见远」

【知小而不知大,见近而不见远者,此众生之常分也。】...

在世间,唯一有意义的事便是修行

江南的冬忽然来临,干燥而寒冷,人们纷纷口鼻上火,这...

比丘顶上的宝珠缘

昔日,佛在迦毗罗卫国的尼拘陀树下教化众生。当时城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