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本焕老和尚:佛教与慈善事业

本焕老和尚  2011/07/23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听文章

诸佛菩萨以“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的胸怀救度一切众生。我出家80年来始终以“不为自己求安乐,但愿众生得离苦”的悲愿行化于世间,并把这句话亲自题写成条幅悬挂在方丈室。佛教所奉行的慈善事业,就是指从事慈悲善行的事业。佛教寺院本身就是一个慈善机构,因为任何一个人只要踏进寺院,见了佛陀的慈悲庄严,都能生起善念,而达到教化、救济心灵的作用。佛陀是世界上最伟大的慈善家,佛典中慈悲助人、护生救苦的思想与事例,比比皆是。

深圳弘法寺毗邻港澳,珠江三角地区乃至国内外的香客到这里来的很多,香火旺盛,各方施舍多。有人问我这钱如何用?我一个百岁老人,睡觉只要一张床,饭有三顿,房有一间,穿衣有几件袈裟就够了,十方供养的还是要回报给十方。弘法寺的钱主要用于两个方面:一是用于建庙安僧,这是以道风建设为中心的需要;二是用于弘扬佛教文化和推进慈善事业。深圳弘法寺1985年始建,1992年建成开光迄今,我已在广东、湖北、江西、山东等地恢复或新建、接管十多座寺庙;用于弘扬佛教文化和推进慈善事业的钱至少也在6千万元以上。寺庙的钱来自四面八方,我们只是将这些钱用在了应该用的地方,为众生做了一些应该做的事情。众生得了寺庙慈善事业的照顾,改变了境遇,也意味着我们种了福田,报了众生恩。同时,也为国家分忧解难,报了国恩。我经常告诫弟子:眼里要有大众的影子,耳里要有大众的声音,心里要有大众的功德,身上要有大众的恩惠。这就是我们出家人的慈善观。

你们问我佛教与慈善事业有什么渊源?凭我一个一百有一岁的小和尚的修行经历来看,中国佛教慈善事业的理论依据大致有这样四个方面:一是佛教菩提心慈悲度世理念,上求佛道,下化众生之心的方便中,佛教的慈善事业是其一。《大智度论》卷二十七:“大慈与一切众生乐,大悲拔一切众生苦。”慈悲即是拯救正在饱受困苦折磨的生灵,并使其生命充满永恒的快乐。佛教种种修持法门,乃至慈悲喜舍四无量心的圆融运用,都与慈悲理念密不可分,因而慈悲度世的精神是人乘佛教之中心,是一切菩萨道的基础。二是佛教利他情怀的布施精神,布施为佛教徒实践佛法的四摄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之首,是由凡入圣,到达涅槃彼岸的必经之路。对于布施者——无论是法施(即传播佛法)还是财施(救济贫穷等福利事业及公益事业)而言,要求做到“三体轮空”,即不求功德,不期回报,将布施作为我们的一种生活,是我们成就佛道之必须。三是佛教的福田思想,种福田为了圆成福德(佛陀的福德是圆满的),大致为敬田和悲田。敬田即护持佛教,尊重人伦师道,对三宝父母师长的供养等。悲田是对病者、贫穷、孤老以及动物的爱护与布施收养,以及利益他人的公共福利事业等。四是佛教的报恩思想,即我的生存,所有与我有关的有情无情均予我有恩,析之为四恩,即三宝恩(宗教性)、父母恩(家庭性)、国土恩(自然性)、众生恩(社会性)。总之佛教认为慈善事业是报效四恩、成就佛道的法门,是实践佛陀教法的基础,是传播佛教的保障。

佛教主张悲悯众生,提倡布恩施惠。诸法之本性,既不应有人我之分别,亦不应有物我之分别。世人之追境逐欲,求名为利,自寻无尽之烦恼,实为自我清净本性之迷失。俗话说:“生不带来,死不带去”,这对于每个人来讲,是一条颠扑不破的真理。试问,世上有哪一个人不是赤条条地来,又赤条条地去的?佛教是以布施心去转化贪欲心,佛教认为人世充满痛苦,但佛教并不否定人们创造的物质财富,以及人们必要的物质生活。他只是要人们不要迷执于物相,沉溺于物欲。人类创造的财富。归根结底是属于全社会的,对于个人来说终究是身外之物,不仅不可执著贪求,更应发心施舍,还之于社会大众。一个迷执于自我的人,必然把追求个人身心之欲求放在首位,这样他也就把自己封闭于自筑的牢笼中,终日用尽心计谋略,落得个无穷得失烦恼,而终归于空虚茫然的人生。若能打破我执,视人我诸法平等无二,行慈悲利他之行,则必将体现出自我的真实价值,识得清净本性之自我的本来面目。

慈善是僧人修持和弘法的方便法门。

六度,是大乘修行道的六项主要内容,是菩萨的正道,是摄尽一切菩萨道的总行,是僧众自度度他、福慧双修、三学具足的途径。位于六度之首的是布施,即以自己所有,普施一切众生。布施有三种之分:第一种是法施,即以清净心为人宣说如来正法,令闻者得法乐,资长善根之功。第二种是财施,此中又分两类:一是内财施,即以自己头目脑髓,以至整个色身施于众生,如释迦如来在因地中行菩萨道,曾割肉喂鹰、舍身饲虎;二是外财施,以自己所拥有的衣食财物施予有情,令彼不受饥寒的痛苦。第三种是无畏施,即众生若有种种灾难怖畏之事,能够安慰他们,帮助他们免去内心的怖畏。财施仅能救急,不能救穷,只有治标而不能治本,真正的慈善事业必须能彻底解决受难者的痛苦。佛教基于世人迷昧因果,在烦恼苦海中轮回不已,因而广说缘起中道、因缘果报的道理,期望众生在正知正见下,转烦恼为菩提,化悲怨为力量,建立幸福快乐的人生。

慈善不是佛教的最终目的,惟有奉行三皈五戒,四摄六度,自净其意,引人向善,乃至最终圆成佛果,才是佛教的最终目的。

以教育培养人才,以文化弘扬佛法,以慈善福利社会,以共修净化人心。慈善事业固然重要,但教育、文化更重要。除了财物的布施,我们还要协助教育受难者的道德、品格,从旁辅导他们建立正确的人生观,帮助他们重新站起来,努力创造幸福美满的生活。而我们更应该发挥宗教净化人心、改善社会风气的功能,救急不救穷,做好佛教六度圆融的慈善事业。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收藏分享
本焕老和尚文章列表

穷画师的布施

《大智度论》里讲到一位贫穷的画家,很有意思。他是在...

名称女的成佛因缘

佛陀在毗舍离猕猴河岸的重阁讲堂,一日搭衣持钵,带领...

为善勿贵人知

示陈定耑曰:小人之为恶也,唯恐人知。君子之为善也,...

心强业重,得果报时那个势力就不同

讲一个例子给大家参考。佛在世时,另外一个护法叫作波...

以栴檀涂塔成辟支佛

佛陀在魔羯提国带领着众比丘一路行化,来到了恒河边,...

供养贤圣获福广

昔日,佛陀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弘化。有一天,阿那邠...

长眉罗汉施神通度吝啬妇人

在十八罗汉当中,有一位罗汉眉毛很长,被称为长眉罗汉...

一钵水使其福运增长

佛陀和弟子们们每日托钵乞食是为了解决自己的温饱吗?...

【注音版】梵网经菩萨戒本(诵戒专用)

梵网经菩萨戒本(诵戒专用)...

大般若波罗蜜多经(600卷)

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第一 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第二 大般...

大乘离文字普光明藏经

大乘离文字普光明藏经 大唐天竺三藏地婆诃罗译 如是我...

【注音版】千手千眼大悲心咒行法(大悲忏)

千手千眼大悲心咒行法(大悲忏)...

净界法师:佛说八大人觉经

这个生命的改造,简单的说,就是破除我们的邪执,使令...

古代高僧净土感应事迹

净土宗对佛教其它宗派影响很深,一直受到历代高僧的推...

人生究竟是怎样一回事

人生究竟是怎样一回事?这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也是...

佛陀有烦恼吗

有信者问赵州从谂禅师:佛陀有烦恼吗? 赵州:有! 信...

【佛教词典】迦叶毗

(流派)又作迦叶遗,迦叶维,迦叶波。律部名。...

【佛教词典】祖堂集

凡二十卷。为我国初期禅宗史传之一。五代南唐保大十年...

大安法师:念佛人临终时冤亲债主会不会来障碍

问: 一些讲法者在讲法的时候,特别强调怨亲债主的问...

星云大师《人生的现象》

有人说,人生如戏;有人说,人生如梦;也有人说,人生...

禅宗与牛的因缘

在佛教中,牛是十分高贵的动物,具足威仪与德行。《胜...

历代放生诗选

一、唐 白乐天 香饵见来须闭口,大江归去好藏身; 盘涡...

精进努力是一切成功的载体

我们已经知道了拜佛菩萨与拜神的区别。佛菩萨没有分别...

《药师法门》修法仪轨

《炉香赞》 炉香乍爇 法界蒙熏 诸佛海会悉遥闻 随处结...

父母是心中最大的佛

问过许多人,佛祖在哪里?都不知说什么才好。 佛说:如...

目犍连救母

有一次,目犍连尊者在七月间结夏安居打坐时,突然想起...

人的执著从何而来呢

流水是微妙的,虽然有许多卵石围堵着,水还是能够绕过...

这四个字非常重要,念佛行人应该这样用心

净土法门,别无奇特,但要恳切至诚,无不蒙佛接引,带...

梦里明明有六趣,醒后空空无大千

梦心消失的时候,你醒过来,看那个人事,觅之了不可得...

证严法师:生活,淡泊简单就好

△ 有的人不仅图享受,还追逐时尚流行、虚荣、奢侈,...